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彝人文苑:《背水的阿妈》

作者:李宏荣文章来源:云南楚雄网
发布时间:2015-11-12 02:33


家乡阿拉古彝寨镶嵌在云贵高原滇中千里彝山武定县金沙江南岸的阿则问坡脚上,延绵的阿则问是古彝寨的骨架,欢笑的金沙江水是古彝寨的血液。虽然欢笑的金沙江水千百年来在寨前奔腾,但彝家儿女们每天吃水就得到寨旁的那条深箐里去背山泉水,自然背水成为了家乡彝寨那方天地里最亮丽的一道独特风景。

那时,勇敢的家乡彝汉们长年四季奔波在茶马文明古道上,勤劳的家乡彝女们每天顽强地背着水,一家人每天生活中所需的水,都由彝女们往返十几里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背回家里,长年四季背水耗尽了她们的青春年华。背水压弯了她们的腰身,彝女们的腰身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姿色,但她们无怨无悔地托起了比大山般还要沉重的背水桶,她们默默无闻地背着水桶,日复一日地攀涉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生活的赞歌。

背水是家乡彝女们生活中的一支永久歌谣,这支歌谣是阿妈的阿妈传给阿妈的女儿,阿妈的女儿又传给阿妈的女儿,从古至今风采依旧。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句千年传颂的名谣:“不会背水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就因这句千年不变的名谣深深地定格在家乡彝女们的脑海里,所以一代又一代做母亲的家乡彝女们,把这句千年名谣灌输给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又灌输给自己的女儿,使她们代代传承着这句名谣,她们的血液里都有这句名谣在跳动。于是家乡彝女们,当自己的女儿长到10岁之后,就会教自己的女儿们背水,就会把自己背水的技能无私地传给女儿们,让她们踩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背着甘甜的山泉水跋涉在那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鸡肠鸟道上,让美丽的青春点亮着那条弯曲的背水古道,背水古道成为家乡彝女们的快乐天堂。

多少个年年岁岁日子不老,多少个春夏秋冬泉水甘甜,家乡彝女们谁也说不清楚自己背了多少桶水,只是没有把四季流淌的山泉水背枯。家乡彝女们谁也记不得自己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走了多少趟,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彝女们永远走不到尽头。每天当甜睡的太阳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勤劳的家乡彝女们就欢歌笑语地走出寨门,背着那只不知背了几代人的水桶,踏着露珠到箐里背山泉水,勤劳朴实的家乡彝女们认了自己的命运,也懂得谁也改变不了这种神圣的使命。背水累了的时候,喝一饱山泉水,就驱散了一身的疲劳;背水腰酸的时候,放开嗓门唱支歌谣,就把一切怨恨抛向了遥远的山外。

在家乡古彝寨里,我的奶奶和阿妈她们背了几代人的水,也做了几大桶酸甜苦辣的梦,在那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梦中,都盼着把山泉水引进寨里,他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也盼了一春又一春,美梦缠着山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但梦醒来时依旧还在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吃力地背着水,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任意粗暴和温暖,看着这似巨蛇形状般的背水人流,又给古老的家乡彝寨添了一幅独特的风情文化走廊。

六十年前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声,抖动了家乡古老的彝寨,一面五星红旗插到了家乡彝寨里,这面五星红旗唤醒了不知沉睡多少个春秋的家乡彝人们,从此家乡彝寨的天地变了个样,家乡的彝女们当了社会主义的新主人。特别是三中全会那灿烂的阳光洒到了家乡彝寨,勤劳勇敢的家乡彝人们,凭着自己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汗水,勇敢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粗暴的大自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山泉水请进了寨子里,全寨一百多户人家的灶头边安上了自来水龙头,倘若不是六十年前那雷声唤醒了家乡彝人,倘若不是三十年的灿烂阳光洒向家乡彝寨,倘若不是勤劳的家乡彝人们默默拼搏,倘若不是家乡彝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甜蜜,那我也不可能走出家乡这道封闭千年的山门,更不可能跨入中学而走出大学校门,阿妈背过的那只水桶自然也会传给我,自然也会压在我的背脊上,这样我每天只能背着沉重的水桶踏着先辈们的足迹,顺着阿妈走过的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顽强地挑战,而今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昨天的历史诗篇,留给我的担子是去考究先辈们传下的“传家宝”。从此,在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道上,再也见不到超负荷地背水的彝女们,自然家乡彝寨这幅独特的风情画,也在家乡彝人们甜甜蜜蜜的生活岁月中消失,而替代的是欢快的自来水描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故事。

别了,背水桶!家乡彝人们的背水桶,离我们日常生活中越走越远了,昔日在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的彝女们的声影,成为了彝家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那只祖传的背水桶成为了家乡彝人们的“传家宝”而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产业,使家乡彝人的背水桶民俗文化得到了弘扬。

 

文章编辑:陈全丽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