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彝族诗人阿苏越尔点评诗歌集锦

作者:阿苏越尔文章来源:‘’彝族‘’微信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2016-03-17 12:18


 

彝族诗人阿苏越尔点评诗歌集锦

阿苏越尔按:虽然不喜欢评论别人,但这几年应邀陆陆续续写了许多诗人和诗歌作者的诗歌点评文章,今辑录于兹。这些点评发表在《大西南月刊》、《凉山日报》、《彝族诗歌大系》及其个人公开出版的诗集中。有一部分因故未予收录。

点评吉狄马加:吉狄马加无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诗人。大学期间,我曾经深陷于他的诗歌不能自拔。他的诗歌中充满的神秘气息令人想往。有一次,他到西南民院来看望我,我一口气背诵了很多他的诗歌,这点令他惊讶。溢满人情味的意境、河水般流畅的音韵、古老习俗的诗意呈现…在我看来,马加诗歌的成功得益于与现实保持的恰当的距离美,一种若即若离的创作状态。普世情怀和人性关怀始终是吉狄马加诗歌不变的基调,自成体系是吉狄马加诗歌的成功秘诀。他的这些新创作的诗歌,无论题旨如何变化,不管是献给谁的诗歌,诗歌的精神情怀永远属于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这里,我想用1994年8月26日于成都,他在赠送我的《吉狄马加诗选》上书写下的话语与大家共勉:“让我们站在一起,坚守着彝民族最伟大的文化。”

点评鲁娟:阿喜(鲁娟)的出现对于整个彝族诗坛来讲是个喜讯--正当彝族女性汉语诗歌青黄不接的时候,阿喜以童话般纯真的形象出现了。这里我看到,树叶、食物、干草、花瓣…蚂蚁们搬运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什物,而是阿喜们喜欢的什物。在短暂的人生中“下雨之前”,阿喜要构筑自己的斑斓世界,她实现了一次完美而又低调的对自己的物化;途径祖地的阿喜用她的温暖融化了石头的坚硬;“酒鬼”中,冷的背景下,呈现的个体全是童话般温暖的物象;和一群朋友在一个温暖的地方相聚似乎成了“奢侈”的事情,简单的生活也能光芒万丈;“颂歌”也是对简单生活的甜蜜讴歌;“收土豆的人”是谁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一定是阿喜所熟悉和热爱的。像从前一样,要是再有一些富有灵性和张力十足的句子来表达这一切简单而又温暖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点评吉木狼格:吉木狼格是位于大凉山最北部的甘洛县人氏,甘洛县城被严严实实地包抄于群山之中,一条独街伴着一条传说中一去不复返的河流。因盛产铅锌矿而远近闻名的甘洛滋生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也呈现了富人的“狂草”和穷人的“魏碑”。所以说从前我觉得,甘洛除了铅矿,其他的是一无所有。每当我读到吉木狼格,才对甘洛另眼相看,此处按下不表。狼格的这组诗歌“山中”也许是诗人对故乡的一次灵视: “关系”中的“如果你睡着了/你就是它的一部分/如果你醒着/并且在听和想/你就注定要和它作对”这几乎是对玄妙人生的揭示; “回音”和“收获”两首除了白描什么都没有,而诗歌有时候可以这么纯粹; “情况”和“两个人的孤独”都试图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其中的哲学意味不言而喻,按照非非主义诗学的说法,这是地道的“非非感”,他们所说的“对存在的某种不确定性的感觉与感悟”。于是我要说:哦哟甘洛!除了铅矿,还拥有诗人吉木狼格。

点评阿库乌雾:阿库乌雾没有辜负大学的工作,毕业后创作颇丰。他的论著为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建构全新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进行了独到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在诗学理论方面,从少数民族汉语诗学入手,为中国新诗研究和中国诗学理论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从这组散文诗来看,阿库乌雾的忧患意识已经走的很远了。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一心要做的事是让民族的传统文化像他家乡的安宁河水一样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佯攻”是传统面临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自我防卫。是权宜之计更是求生本能;对“旗帜”的疑问来自于深刻的自我反省;“玻璃”的透明和其承载的意义、“镜子”的反光和现实的残酷都不太对等…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从今天彝族文化的现实意义上来讲,阿库乌雾的慨叹也许要厚重许多。

点评倮伍拉且:那一年在泸州挂职,由拉且兄作词的一首“美丽的杯子举起来”我不知唱了多少遍。拉且的诗歌自始至终都坚持着清新自然的风尚,富有音乐的流畅美。经文里的阳光因为照耀灵魂更加明媚、温暖、热烈,照亮迷茫人生的经文,被我们不断念诵的经文;“神枝指引道路”,显然是前一首诗歌精神的延续,从经文里走出的神枝指引灵魂的归宿—亦即我们“需要到达的地方”;“罗马”和“北京”是熟悉而又尊贵的,反衬回家之路的意义重大;“毕摩的毕”成为精神食粮,灵魂的抚慰;“一棵树”和“遥望大海”都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和追崇,想象的强劲飞翔,像树木一样把根深深植于故乡,像大海一样拥有辽阔的胸襟,一切人生的成败荣辱像经文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如诗如画。

点评范江媛:江媛一直骑着一匹时光的白马在故乡的河边追赶变幻的四季。河水起起落落,江媛的心向往远方,但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喀什噶尔的光都沐浴着我,指引着我。”于是,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她找到了诗歌的方向,找到了不同事物之间一直存在的相同点。看看江媛对动词的热爱和魅力四射的把控吧,你也许会明白:在大漠孤烟的中国西北,边塞诗歌所创造的绿洲,为什么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点评宋雨:宋雨说,不完整是我写诗的全部意义--这句话我好像听谁说过,我所没有听说过的是生活本身的不完整性是如何被宋雨细致入微的诗歌缝合的。宋雨面对诗歌时的安静和从容无疑是完美无缺的,她自言自语般的内心独白,顺应着大自然的造物节律,这一切使其诗歌拥有了超然物外的品质,除却了尘世的嘈杂和喧嚣,使所有的聆听不再充满变数。我相信,诗歌是她所能找到的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倾述方式。今夜,在空空的天幕下,宋雨的内心正指哪一束闪烁的星光,她沉静的诗歌的溪流正流向哪一片洁净的草地?我无从知晓,我知晓的是:宋雨正伴随着诗歌的真实性在孤寂的大漠深处独自悄然入睡。

点评李倩:每一次读李倩的诗歌,都感觉是一次宁静的聆听。她的叙述毫不张扬却深入内心,这样细致入微如沐雨露的写作几乎使人忘记诗歌技巧的存在。“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愿意停下手中的活计,聆听李倩。心里的堵塞在她不紧不慢的叙述中敞亮起来,就像莲花一样,慢慢打开。

点评巴莫沙沙:巴莫沙沙的诗歌顽强地存活着。他的诗歌耽迷于对事物柔软的细部的进入。从"自由飞翔的鹰”到“焦急等车的人”之间的落差是现实和梦想的距离;从懵懂少年面临爱情时的不知所措到“几坨银子娶走了她的美丽”之间充满的是青春的留念和觉醒。而“体内悄然开放山花”的她和隆隆经过尔赛车站的火车间的一静一动、一软一硬之相辅存,更是令人回味悠长。

点评冉仲景:“夜空”下全是庄稼—玉米、稻秧、番茄、豌豆……土家族诗人冉仲景像个勤劳的农民,趁着夜色种下了四首诗歌。前三首都来自于诗人的投稿,最后的那首“毛妹,圃”是我从其博客中选取的。不同时期诗歌的选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夜空”早已是个陈旧的题材,把星星比作文字,月亮比作邮递员也不算新鲜,但是,冉仲景因为赋予了描绘对象不同的灵性和精神内容使我们感到新奇;“玉米地”一首中复唱的第一句“嘀一声,嗒一声”衬托时光的冗长,劳动的繁复,而“醒醒吧,兄弟。醒醒吧,兄弟”一句则分明是对亲情的无限关切,这里,没有寓意的寓言张显出的是人世的苍白无力;“稻秧”在诗人眼里还是“字符”,证见诗人对“字”的比譬的热爱;在我看来,最后的那首“毛妹,圃”要耐读些,也美丽的多。

点评吉狄兆林:对于吉狄兆林的诗歌,普遍的认为是:明明白白,风趣幽默。兆林是个擅于苦中作乐的诗人,他透露在诗中的风趣幽默不博逗人嬉笑,而图发人深省、启人心智。面对比自己厚重的多的大自然,需要大智慧,大幽默,虽然诗歌的表达中也不乏小的机智。“燕麦”和“在一起”中都有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是“在一起”的结尾突兀有余,奇倔不够;至于“诺苏”一首,常为彝区一些诗歌爱好者引用,它蕴含着青少年一代对口语诗歌浅显直白风的追随。其实,这首诗起句立意还不错,读起来第二段中的“我的白,是绕山的游云”的白和后面的“为什么我的眼里不含泪水?”都有些似曾相识。“曾经建议自己”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长年累月居住在大黑山里,教书,劳动,写作,单调重复的生活锁不住诗歌想往的情怀,于是就有了吉狄兆林或许有些想入非非的诗行--走遍大凉山,拥有月亮的爱情。在我看来,那个“晒太阳的兄弟”也只是另一个吉狄兆林而已,不管有多有趣的主意在心中成形,大黑山始终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点评罗逢春:四川有个罗庆春(阿库乌雾),贵州有个罗逢春。都是彝族诗人。当年我不解于罗庆春的“口弦”是如何偷偷“嬗变铜匙”的,今天我又不解于罗逢春的花事是如何成为“婉切"的。在我看来“嬗变铜匙”已好,“婉切"也罢,都有生造词语的嫌疑。也许诗歌的美有很多种,但自然流畅应该是基本条件。当然,“春天又一次压低了群山∕这绿色的坦克有花朵的引擎”,这样“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句子来几句点缀是好事,多了也有卖弄技巧的嫌疑。说这些,看在都是彝家人的份上,你们两个“罗春”莫生气。不行,你们也拿我的诗歌出出气。

点评伊萨:伊萨的诗歌日渐成熟。在一个人的夏天,望着伊萨的诗歌田地金色满园、硕果飘香,我不免心生喜悦、喜上眉梢。我坚持认为,选择诗歌的写作是人生的一种自我修行。让每一个词语生逢其时,都在它恰当的位置自然生长;让每一句诗行怀才有遇,都在它渴望的季候浸润雨露,这一点和修行的原则并不相悖。远离诗歌场域的戾气、娇气、俗气、匠气,许多名气大过底气的诗人做不到,伊萨做到了。在人们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时候,伊萨独守诗歌的小屋,静静地发散出自己微弱的光芒,不为普度众生,只为烛照心灵。柔软、安静、疼痛、木桌、骨头、果实、短暂…那一天,我走过伊萨的诗歌小屋,心生温暖和祝福。

点评安正福:心中有爱,方能行走天下。从安正福的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他心中炽烈的爱。当梦想的心遇到现实的冷酷,选择逃避或者拥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汹涌需要诗歌来平息。是故乡和我们深爱的人们,共同成就了诗歌的理由。安正福的诗歌寻求一种完美的“圆”的努力浓烈,并且持续不断。因为有爱,相信他的诗艺将更加圆熟,人生会更加圆满。

点评此此色哈:思想决定高度,也决定长度。此此色哈的诗歌充溢着克智的思辨色彩,即使喝醉的时候也这样,这是受到了彝族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的结果。他的思辨不是流于抽象形式的词汇的堆积,而更多都是托物言志,赋予了意象承载、美化思想的功能,所以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者是也。

点评俄索米苏:俄索米苏对彝族事象的热切关注、细致体察值得褒奖,其多少有些排山倒海的句式体现出在进入历史和现实时滔滔不绝的情怀。我始终觉得,一个诗人对身边事物保持

足够的热情,是写作策略,也是责任。要想在长期的不间断的诗歌抒写中屹立不倒,所谓的眼光应该就在眼前,“源头活水”绝对不会是远在天边的事情。俄索米苏做得很好。

点评何宗林:何宗林的诗风朴实无华,简单而不单调,他热衷于抒写现实的生活场景,时常沉浸在直抒胸臆之中,没有光鲜亮丽的打扮却自得风流。我相信,在各种新思潮此起彼伏的时候,返璞归真也是一种坚持。何宗林的诗歌为我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考。

点评黑比柯布:黑比柯布用诗歌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母亲》,这是无数辛勤劳作的母亲的缩影。黎明时分,镰刀般的月牙的身影还未隐去,母亲就起来忙碌了。月牙寓意母亲孤单瘦弱的身影,也象征劳作的工具和劳作本身。岁月流逝,儿子成长了,让人揪心的是母亲不变的躬身守望。

点评吉古呷哈:原来如此!不过如此!!吉古呷哈用诗歌演绎了“攀登、翻越、跨过”三个动词,也为我们演绎了质朴的哲学。

点评吉火尔股:吉火尔股有着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强烈思绪,他的诗歌努力做到让彝族题材在进入汉语的言说空间时自然流露。让读者通过文字的桥梁接近彝族文化的场域时,少一些摇晃和折腾,哪怕他自己由此身心疲惫,付出太多。这份美好的愿望和坚执本身就充满诗意。

点评吉连成拉:青春的羽翼下写诗的吉连成拉,心中激起的涟漪荡漾在诗句间,向往中的自由、永恒、洁白构成了时空的美丽。无论泪水还是欢歌,都汇聚成爱的恋曲。有期待中的诚挚,也有失落后的寂寥,唯一不变的,是被浸润着的爱的光芒。

点评李三光:严谨的写作态度很重要,是成功的关键。李三光的诗歌不仅用情,还用心,一方面体现在意象上的讲究。另一方面,从文字上讲,比较清爽,干净,拖泥带水的东西少。诗艺上看,也有一些技巧的熟练运用。读起李三光的诗歌,是轻松愉快的。

点评罗文:我曾经在接受访谈时说过,成功的诗歌需要三点支撑:情感的厚度,技巧的力度,思想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评价罗文的诗歌,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思想性。无论城市的乞丐还是远去的山鹰,蕴含的思想指向都令人反思、启人心智。

点评曲木鹰乾:一个诗人要忠实于自己生存的土地,曲木鹰乾做到了。在想象力的强劲助推下,他给我们呈现了泸沽湖畔一名多愁善感的诗者形象,真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以我路过他的诗歌时,脚步真的很轻,害怕惊扰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点评王明贵:小题材也可以写出大情怀,诗人王明贵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点。语调徐缓,不事张扬,偶尔还有些许的修禅的宁静。细节的丰富性得到挖掘,充满对乡土生活的留念和敬畏。一声一曲,一词一景,移步换形中彰显出功力的深厚、传统的底气、现状的怡然。

点评王先灿:王先灿的《山民》有着和现实中的山民一样朴素率直的写作风格,从山到海,相隔遥远,作者却找到了共通的血脉,结尾留有回味;《女孩的梦想》不仅营造出了柔美的意境,同样给人的回味悠长。当诗人内心的柔弱,与形而下的丰富发生碰撞,激发出的含蓄、婉约的火花总是令人难忘的。

点评沙马阿古:沙马阿古用彝族人的哲思抒写着世界。他有着辽阔的畅想,也有着彝人的赤脚行走大地。无论繁复的社会,还是厚重的乡土,无论平凡的生活,还是神奇的自然,都无不引发他的诗思。情动于衷,拥有对世界的一份热情的张望,这完全可以成就诗歌。

点评苏文权: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年青的诗者。苏文权对诗歌语言有着清醒的方向感,所以他驾驭诗歌的骏马时不会误入歧途。选择道路,这一点对年青的诗者尤其重要。虚实之间,诗中的意象得到拓展。诗情与诗艺的并重,总会提升诗歌的审美趣味。

点评黄鹏:黄鹏的诗歌本质上讲是一种回归。对生命原始状态下人的真实处境的诗意寻觅。当来自大自然的一切通过诗人情感的烛照有序展开,一幅幅壮美的画面不仅冲击着我们柔弱的内心体验,也提升着我们审美的现实意义。其诗歌居于沉浸和超脱形成的震撼力是令人鼓舞的。

点评吉乃:越西籍诗人蒋志聪(吉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两点关于诗歌的学说:一是诗歌不止是属于青年,诗歌属于所有拥有蓬勃诗情的人们。据我了解,蒋志聪舞文弄墨虽早,但诗歌的写作是后来的事情。这一点并不妨碍他诗歌写作的激情,相反,他的诗写一开始就抛弃了华而不实,少了初学者懵懂和稚嫩的通病,实在而真诚。二是立足于当前、关注身边是写好诗歌的关键所在。一颗千年的白果树,见证的是童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乡的小河流淌的不止是童趣,也有诗人对岁月变迁的无限感喟,那个叫“依佳丽”的村庄,散落着太多美好的追忆和眷念。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在蒋志聪笔下,“一场秋雨开启的,只是曼妙的诗心与醉意”(秋雨)。正因为这样,诗人的诗歌才充满了馥郁的生活清香,诚挚而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越西这片文脉厚重的诗意的土地上,蒋志聪或许将延续新的传说。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