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族文学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普驰达岭等参加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

文章来源:彝族人网
发布时间:2017-11-09 01:50:00


2017年11月7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彝族诗人作家吉狄马加、普驰达岭、冯良参加了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主持会议。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名誉主任玛拉沁夫,以及来自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20多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参加座谈。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科学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握时代进步脉搏,体悟群众冷暖诉求。在文学创作中,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把满足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艺术地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把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不断发掘和表现少数民族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抒写脱贫攻坚、生态环保、边疆开发中各民族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做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进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他还强调,我们要坚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白庚胜在主持座谈会时说,党的十九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在创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不断激活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写人民心声。

玛拉沁夫在发言中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报告中的许多新论断体现了一种“大文化”的思维和视野。关于文艺,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就要求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向时代建设的第一线,从现实生活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写出真正能够反映时代本质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成为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弄潮儿。同时,作家要充分了解古代的文学传统,知道我们从哪儿来,走过哪些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另外,文学创作不仅要考虑写什么,还要思考怎么写的问题,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写好故事、情节和人物,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对脚下的大地充满爱,要增强文化自信,书写好各民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发挥理论批评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令人感到振奋。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少数民族作家以自己手中的笔书写时代巨变和人民在这个过程中的丰富内心世界。少数民族作家大多深深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与民间文化紧密相连,只要执着耕耘,就有可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共同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精辟概括和精准判断。在新时代,少数民族作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少数民族文学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走过的艰辛而光荣的历史、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本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要吸收的“外来”;而“面向未来”,要有新的责任和担当,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以工匠精神来对待手中的笔,真实书写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进步,让文学版图更加绚丽多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明德说,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个论断具有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文化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尽心出力。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向往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更新着文学创作的风貌。我们期待少数民族作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激发新的创作活力与艺术张力,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同构的使命感,探求更新的艺术突破,在文学作品中把最新、最美、最博大的精神价值呈现给时代、贡献给国家、展示给世界。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少数民族作家要以扎实的作品为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呈现出可喜的繁荣景象,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活跃,阵容十分可观,作品大量涌现,但也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再上一个台阶的问题。作家们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接触时代的灼热地气,要增阅历、广胸襟,思连千载,视通万里,既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地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又能以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意蕴扩展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既要正视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也要展望和探讨这些困难和矛盾的解决方法,我们的作品要更多体现信心和坚毅,更多展现曙光和希望。要在创作中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断提升原创力,加强艺术手法的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普驰达岭博士谈到,习近平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殷殷期望并诚挚要求文艺家“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呼唤。在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的中国民族文艺要高举起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旗帜,努力拼搏,埋头苦干,杜绝浅薄,远离庸俗,以具有生活广度、思想高度、艺术力度的作品回馈时代;并始终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故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也该具有自己的审美与走向:那就是始终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根基上,有力生发或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关系,开辟自己生命的道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在坚守民族根性文化创作中成长起来才最有力量。故此,作为民族诗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把本民族原有的思维用汉语表达出来,寻找根性写作;把民族的诗歌美学的自觉性放置在世界性的高度来认识,增强自尊,走入自己的民族,不随大流;用双重的眼光来打量世界,跳出民族来写作,用世界的眼光来书写和打磨自己本体的世界性的根文化。要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走向与审美要求,我想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要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要具有民族性元素与世界性视野;要具有信仰故土精神皈依的创作意识;要具有创作的涵养与忠贞,让文学艺术有灵魂;要具有创作思考与审美习惯,让文艺凸显哲性光芒;要具有注重“集结”文化艺术品质和知识涵养;要具有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更加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彭学明、冯秋子、吕洁、陈亚军、杨盛龙、尹汉胤、赵晏彪、陈岗龙、艾克拜尔•卡德尔、高小立、哈森、金子等也参与座谈。

大家谈到,少数民族作家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写出与现实巨变相称的优秀作品;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以精彩的中国故事征服世界上更广阔的读者群。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