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29投稿人:杨解
我在开场白就说过,吴博士的这个题目(《再谈彝族族源》)富有挑战性,果然不除所料,我们的吴博士可以说桶了一个马蜂窝:引起了那么多质疑和争议。不过我认为,作为学术,这是一件好事情。学术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厘清现象,寻求真理,而百家争鸣是学术走近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不管吴博士的观点是不是真理,仅就她盯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的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学术勇气,我们都应该给吴博士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她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晚餐,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同样,也非常感谢今晚来参加我们火塘讲座的各位同学,没有你们的积极参与,我们火塘学社就不会充满激情与活力。特别是今天晚上,你们都就你们所关心的话题踊跃地提出了你们的疑问,这无疑将有助于吴博士和我们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启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我看今天来的还有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朋友以及文学院的同学,对你们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更要感谢我们朱(建新)老师的精彩点评。朱老师的点评比较深刻地指出了本次讲座中存在的学术原则性问题,同时也及时纠正了一些基本的概念错误。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长话短说,我们把我们的总结概括为两点:情感态度和科学态度。我们都知道,文化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考察文化的历史事实;二是寻访文化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对现实主体生命的意义。对于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认知系统;而对于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阐释系统。其实,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意义是另一回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情感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阐释民族历史,追寻其意义,以建构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
吴博士讲座中提到的“彝族黑彝阶层来自外民族”的观点,正如刚才朱老师所说的,这个观点仅仅基于体质人类学的一点点模糊的证据是不足服人的。在我们看来,所谓“黑彝”体质方面的特殊性,(吴博士认为其体形高大、头发卷曲、高鼻、深目��几乎是以前传教士的观察概括。)在彝族地区仅仅是相对的。我们经常听说,某某白彝女人或男子在某某场合完全被误认为是黑彝的话,其实它的意思是说明此女人或男子漂亮或英俊。这种说服充分证明黑彝和白彝的体质差别不是绝对的。即使有一点相对的差别,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与其说是民族差别,不如从营养学上找答案更可行。其次,我们从比较著名的彝族经典如《勒俄特依》、《玛木特依》等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黑彝”和“白彝”的记载,说明“黑彝”划分出来确立为一个阶级是比较晚近的事情。而一个比较晚近出现的阶级,如果说是其他民族的话,根据彝族文化的逻辑和特性,这种情况不被记载或传说是说不过去的。相反,虽然黑彝和白彝分属两个不同的阶级,但即便是黑彝也从未否认过他们自己与白彝的同宗同源关系。其三,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彝族谚语所谓的“兄为兹莫,弟为百姓”虽然原本言说的对象是“兹莫”和“百姓”的原初血缘关系,但后来此条谚语的内涵扩展,也可借用于“黑彝”和“百姓”的关系了。基于此,“黑彝”是个阶级概念而非民族概念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我们想着重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民族感情问题,说白了,在民族内部,这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关系到民族情感的问题,所以是不容含糊的。
其实,这个问题只占吴博士论文中的一小节,我们之所以抓住这个问题“小题大作”而不顾这个总结“舍本逐末”的危险,仅仅因为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积极的争议和讨论,同时它也是个需要及时纠正的话题。吴博士提到的彝民族构成成分的“多元性”,我们是完全赞同的。至于吴博士谈到的具体的彝族族源问题,在此,我们只能表示谨慎地保留意见。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诚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是民族构成。如果说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互渗,我们除了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外,是否可以强调“你有我无,我有你无”大家正好可以互通有无?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体悟,应该加强相互学习与借鉴,以免产生“文化偏食症”。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为 “多元一体”的 中华民族构建社会和文化和谐而作出我们莘莘学子应该作出的贡献!
谢谢大家!我们下一次“火塘学社”见!
2008-4-12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