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20投稿人:阿克鸠射
孩童时代因父亲早逝,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帮母亲照顾弟妹;为了生活,他曾当过村上的畜牧医生;走街串户,卖过日常用品;在电厂当过临时工,曾弹过羊毛,办过磨面厂;如今他拥有20个固定小工,每个小工每月固定发放100元工资;
他曾年收入不到500元,如今不仅在县城买了漂亮的房子,还拥有了一辆东风货运车,子女都在县城读书,年收入达5万多元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就是昭觉县四开乡三湾洛尔村农民——吉米苦体。
艰辛的童年 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吉米苦体,1966年出生于昭觉县四开乡三湾洛尔村。母亲生下苦体后,一家人高兴如蜜。苦体一天天地长大,可又多了一份压力,村里与苦体年龄相仿的孩子都上学了,可家里没有劳力,唯有苦体跟父母给自己挣工分,后来在自己再三的请求下,父母让苦体到三湾洛尔村小上学,圆了他上学梦。
天有不测风雨。当苦体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却早年英逝,这对原本就贫困的苦体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此苦体告别了学校,回家帮母亲照顾四弟妹、放牛、放羊……苦体家艰难度日到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时候。
穷人家小孩早当家,包干到户后,苦体一家人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18岁时苦体结婚成家立业了。1986年,苦体家两口子在勤劳致富的路上展现了身手,那年他家的家畜已经养殖到30头(只)了,两口子还用宽余的钱为弟弟娶了媳妇。如今年收入达5万多元的苦体,回忆起以前艰辛的生活时,经常给朋友们孩子们说:“艰辛的童年生活,给了他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当上村里畜医员 真情为民服务
“我们一家人全靠这匹马生活,不是吉米苦体的话,我家马儿早就死了,非常感谢苦体了。这点酒表示我家的心意,请你笑纳……”1991年8月农忙季节,农村正需要马儿驮运马铃薯的时候,吉米日则家马儿得病了三天三夜都不见好。
得知吉米日则家马儿得病后,吉米苦体赶紧放下家里的农活,带着药品来到吉米日则家给马儿看病。经吉米苦体精心检查治疗三天后,吉米日则家的马儿慢慢地康复了。看到马儿的病医好后,让吉米日则一家感动的流泪,还买了酒到吉米苦体家表示感谢。
“苦体在家吗?让他快到我家来给牛儿看病呀,我家牛儿快要不行了,我们见过人难产的,可就是没有见过牛难产的,把我们都吓得……”1992年7月的某一漆黑的雨夜,门外的叫唤声和犬吠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村夜晚,惊醒了睡梦中的吉米苦体家。
三湾洛尔村农民日火尔虎在门外急切地呼叫。原来是他家的母耕牛在两天前生牛犊,因母牛得病,过了两天两夜都没有生下牛犊后才到吉米苦体家来求救的。当夜吉米苦体就冒着漂泊大雨,来到日火尔虎家给牛治病,他立即给母牛做助产手术,母牛顺利产下牛犊,吉米苦体立即用水盆把“羊水”给母牛灌服下去,救活了日火尔虎家的母牛和牛犊。
1987年3月,吉米苦体怀揣着60元到四开街上试着做小本生意,买卖农村急需日用产品。让吉米苦体意外收获的是,60元的本钱,净赚了1000元,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生意上的甜蜜。那一年,在村上的积极帮助下,他花了1000元办起了农村畜牧兽医治疗点,专为三湾洛尔村四大畜牧看病,村上一年给他补助120元。他在三湾洛尔村当了三年畜牧兽医员,为三湾洛尔村7000余头(只)四大牲畜打了预防针,救活了60头(只)四大牲畜,为村民真情服务了三年,深受广大村民的爱戴。
办起微型电站 照亮山区彝家人的心
“现在才安逸哟,我一辈子都没看到过这么亮的灯啊!”“现在吉米苦体不仅让我们用上了明亮的电,还带给我们妇女们增加了家庭收入。”83岁高寿的博洛乡尔良觉村阿西五支感慨到。
2010年4月的一个晚上,尔良觉村300盏40瓦的电灯泡同时亮起……这一刻,整个小山村沸腾了,全村100多户群众欢呼雀跃,不少人甚至喜极而泣。
近几年来,吉米苦体针对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分散的特点,在短期内靠大电网解决山区农民用电是不现实的情况,投资3万元在博洛乡尔良村、库木乡拖都村、金曲乡哈洛村等6个村寨实施推广了自己改造后的微型发电技术,解决了山区彝族农民用电的愿望,共有588户农户、3000余人受益。
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农业要兴,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如今的博洛乡尔良村、库木乡拖都村、金曲乡哈洛村等6个彝寨,电灯亮了,电压稳了,农民笑了。博洛乡甲阿史村的78岁的麻觉菜莫惹兴高采烈地说:“以前好恼火哟,天天点煤油等,现在的有电了,我们村有了18台锅盖电视呢,让我们听到了党的声音!”
有了电后,吉米苦体又在博洛乡尔良村等6个彝寨,办起了磨面加工厂和弹羊毛加工点,让农村彝族妇女告别了半夜起来磨荞子的历史,腾出多余的时间来擀制彝族佳施瓦拉,为家庭增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山区的发展道路。
博洛乡乡长孙子文件告诉记者:“吉米苦体在博洛乡等6个彝寨实施推广自己改造后的微型发电技术后,不仅让彝族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得到实惠,还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春华秋实硕果丰,东方风来满眼春。崭新的银丝电线,无声地穿越彝家山寨,给山区彝人送去了光明,开启了偏远彝乡传承现代文明、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