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凉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1-09-08 12:06
讲述一位老师的传奇人生
《烛照凉山》出版发行
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三段文字非常吸引人:1955年在新中国成立6周年的庆典上,周恩来总理送给她一块手表,勉励她办好山区学校,点燃民族教育的希望;那一年,她作为全国一等模范教师,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阿角怀揣青春的梦想,像燃烧的蜡烛般用文化与知识的火光,照亮了彝家山寨孩子们渴望的眼睛,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奉献给了凉山民族教育事业,在她生命的每一段历程中,都有难能可贵的真诚与责任、激情与感动、执著与收获、光荣与梦想……可以说,在新中国凉山彝族民族教育的史册上,阿角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深情地铭记。
阿角,彝族,汉名余文秀,1933年出生于冕宁县,1952年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怀揣青春的梦想,像燃烧的蜡烛般用文化与知识的火光,照亮了彝家山寨无数孩子的希望;她在大凉山金阳县马日脚创办了第一所民族小学,从此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奉献给了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人们常常把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比喻为蜡烛。与灿烂的阳光相比,蜡烛的光亮固然微不足道,但是,在大山之中、在漆黑的深夜,在属于它自己的时刻和场合,蜡烛更显得可贵。它用燃烧、用光亮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它的生命价值。正如吉狄马加为这本书所作的序中写道:“《烛照凉山》的主人公阿角,作为凉山几千年漫长历史上的第一位彝族女教师,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大山间办起第一所乡村小学,给彝家的孩子们带来知识的希望,她如蜡烛般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奉献精神,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书写并且铭记。”吉狄马加感慨,“我理解,阿角的梦想就是当好教师,当一位好教师。这个梦想是忠实于她的内心世界的,所以在几十年的生命过程中,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教书育人,同时修身养性。她通过传授知识的方式,表达着她对太阳、土地、河流、森林、原野、群山等等这些养育了人类原生文化的母体的赞颂,她也用燃放光芒的形式,歌咏出我们民族生活中的人性光辉和美好的心灵世界。”
本书第一作者何万敏为本报记者,出生在凉山州美姑县,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很早就对杨文宽、阿角两位老人一生中许多感人的事迹耳闻目睹;作为记者,亦对凉山民族教育的艰难历程及辉煌成就深有感触。“和那些老师一样,我喜欢视野里充满起伏的高山,我喜欢高山在时光的游走中变幻着奇妙的色彩。”何万敏说,“我渐渐懂得,高山会引领老师们的思绪展开遐想,并拨动起他们跋涉和翻越一座座大山的冲动。而教育的结果则是,天真质朴的孩子们从此开始了对渴望山中事物的理解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新奇向往和苦苦追问。”
以媒体人的敏锐与作家的纯真,《烛照凉山》采用的是非虚构写作方式,而且字里行间有意向特定时代的叙述靠拢;尤其珍贵的是,许多从国家档案馆收集到的上世纪50年代的相关图片、杂志、报纸资料,还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本报记者沈毅,载《凉山日报》2011年9月8日)
文章编辑:许贵华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