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人物纵横

绣出美丽的时代风采――全国优秀农民工张琼芬

作者:张从华文章来源:云南楚雄网
发布时间:2016-03-02 09:18


 QQ图片20160204165413_副本

全国优秀农民工、大姚纳苏刺绣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琼芬。 张从华 摄

云南楚雄网讯 闻听张琼芬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就要到北京参加颁奖仪式,我急急忙忙赶去采访。

在一间摆满绣荷包、领带、纸巾盒、腕饰、钱包等彝族刺绣的房间里,我与张琼芬和她的伙伴们对上了话。“这是装框的马缨花绣片,这是笔记本电脑包的山茶花绣片,这是手提袋的绣片,在大城市里好卖得很!我们每天都在赶货。”张琼芬边飞针走线,边对我介绍说。

她,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张琼芬,现年42岁,是一个从彝家山寨走来的农民工。8年多的打工历练,她已经从一个打工前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时绣点鞋垫打发时光的彝家女,成为了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

2008年,张琼芬来到了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从事彝族刺绣的农民工。在公司里,张琼芬惊奇地看到,平时彝家妇女绣的衣服、饰品,只要绣的好,绣的精,就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她暗下决心,在自己已有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向再好,再精,再新发展,传承传统彝族刺绣工艺,创新开发彝绣产品,让彝绣产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怀揣着梦想的她,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如鱼得水,她在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樊志勇的悉心启发、辅导下,对刺绣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领悟,彝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通过她的手工缝制,就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每天都在赶货,按质按时交出绣品,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张琼芬的感慨。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打工8年间,张琼芬以厂兴我荣的理念,虚心钻研技术,兢兢业业工作。2013年,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了一批大订单,要在皮革上配出精致的绣件。接到任务后,张琼芬带领她的伙伴们,加班加点地干,晚上熬到一、二点钟,最终如期交货,客商给予了好评。2014年,公司为客商赶制一批兰莲花挂件,张琼芬与她的绣女们加班加点,按期交出绣品。张琼芬说:“心里想着赶货,交货,眼睛就不会发困。”

“张琼芬的个性特点,就是敢于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去年我们公司接受了上海一个客商的刺绣围巾订货,客商提供的围巾是高档的丝缎,要将绣品车缝在围巾上,这对车缝、熨烫温度、甚至熨烫时的力度都有严格要求,风险大,搞不好,丝缎围巾就会出现破洞,丝缎围巾加绣品,近千元的产品就报废了,在其他绣女都不敢接受这个任务时,张琼芬一遍遍地试,最后掌握了加工方法,产品按时按质交货,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公司总经理樊志勇介绍说。

“张琼芬关心我们,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视我们如同姐妹,她就是我们公司的‘绣娘’”说这话的是公司员工赵开芹。赵开芹告诉说,2012年,她因为摔倒,腿脚受伤,在养病期间,张琼芬连续一个多月,上班把我背到绣室来,下班把我背到厨房去,直到病好,有这样的伴,她们干起活来总是亲密无间。在张琼芬的影响下,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的农民工,虽然来自大姚县内外的四方八面,但已经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团体。现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的刺绣所有的步骤已经从定位、剪花到材质、配色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她们,已经融入了时代。

2015年01月10日,有张琼芬带领的纳苏团队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进行了彝绣的高端新品发布会,对楚雄州彝绣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推介,刷新了彝绣在大众眼中的常态印象,通过32家省内外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把高品质彝绣推向全国,并发展了北京、上海、天津、贵阳、昆明、台湾6个经销商,部分产品出口南美、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日本。

这,就是一个农民工的时代风采。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