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威宁县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5-08-21 09:20
――访省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李平凡
他的名字叫“平凡”,可他的人生一点也不平凡。他就是省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平凡研究员。他长期从事民族学、民族史研究,是全省民族文化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知名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
“我的老家威宁板底,这些年来在国内外的名声越来越大。除了自身的发展之外,与县委、政府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提起家乡,多年身在贵阳的李平凡有许多感慨。
今年,距李平凡离开威宁已经整整35年了。
艰苦生活求学路
1962年12月,李平凡出生在板底乡板底村。那是一个彝族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彝寨,虽然很穷,但那里的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李平凡从小深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对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爱恋。这与他后来踏上民族文化研究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5年,李平凡在板底读完小学后,来到盐仓区盐仓小学戴帽初中班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从板底到盐仓读书要徒步翻过数十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有三十多里。
那时,区上条件不好,没有电灯,晚上做不了作业,李平凡只好躺在床上回忆白天的所学知识。后来,区上有了柴油发电机,终于可以在教室里做作业了,老师晚上来无偿辅导,不懂的可以及时问老师。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时期生活的艰苦,李平凡至今记忆犹新。一日只有两餐半饱的包谷饭。有一个秋季学期的星期六,李平凡与同学放学回家,一连翻过几座大山,走到岩头山(地名)时,大伙儿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合计打起了“歪主意”,偷偷跑到地里“抠”洋芋烧吃。没想到被一位农民伯伯发现了,大伙儿一溜烟逃跑了,只有李平凡背着洋芋,连滚带爬被逮个正着。好在农民伯伯心地善良,教育两句放他走了。
1978年,威宁民族中学面向全县招收高中“农村班”,李平凡有幸成为“第一届农村班”的学生。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他的收获相当大。
在李平凡的记忆中,当时条件尽管不好,但老师十分敬业,学生也很努力。大家来到威宁民中后,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
早上只要天一亮,教室里学生总是坐得满满的;中午连吃午饭的时间,许多学生都拿书本在看;深夜十一、二点乃至凌晨一、两点了,许多学生还舍不得离开教室,依旧在用心地看书学习。
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老师不得不采取“撵”的方式让学生回去休息。有一段时间,学校为了“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还采取断电关灯的措施。
可是这些“措施”依旧“阻挡”不了李平凡和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大家怀着改变命运、长大了改变家乡的雄心壮志,争分夺秒、千方百计、如饥似渴地啃书本、学知识。
高中毕业时,尽管高考命中率虽不高,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李平凡幸运地考上了西南民族学院,成为他们那一届考取外省院校的7个人之一。
大学梦里“小”插曲
李平凡幸运地考上了大学,这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也成了一家人的光荣,他更是喜不自禁,心里乐滋滋的。
尽管时光过去了34年,然而在体检中出现的那一段“小”插曲成为李平凡今生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在特别时间关心过他的人,也让他至今记忆如初,深深地铭记在心里。
李平凡记得,第一次在县人民医院体检的时候,身体出现了问题,右胸出现阴影,厚道的安启文老医生对他说:“娃娃,你这个问题我也不能作主,建议到地区专医院去看看”。
来到了当时的毕节地区人民医院,在时任禄文斌老书记的特别关照下,院长亲自来帮他检查。院长对他说:“哟,小伙子,你这个东西还不小呢。”确诊结果是:阴影鸡蛋大小。建议到省招考办办理一下手续,到省医学院检查检查。
一时间,体检让这个当时18岁的彝族小伙有点扛不住了,命运怎么会这样?但他坚定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家里的父母也非常着急,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身体却出现这种状况,难倒了家庭。
当时,他1950年就参加工作的父亲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没有恢复工作,家里弟兄姊妹多,经济条件不好,李平凡连到贵阳检查的钱也没有。
时任县教育局局长王建德获悉李平凡的情况后,给予他非常的关心,迅速特批80块钱让他到省医学院赶快复查。折腾了一两天,省医胸外科蒋主任确诊:胸部良性神经纤维瘤。
当时大中专院校不录取体检不合格的学生,一是不治之症,二是传染病。李平凡最后的体检结果,达到了录取的规定。
高考的时候,李平凡报的第一志愿是重庆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考虑到身体上的原因,李平凡到省招生办把第一志愿改成了“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彝语言文学专业”。
体检的贵阳之行,李平凡只花了50多块。回到威宁后,他把这事告诉了王建德。王建德对他说:“娃娃,你不要考虑还钱的事,如果你被录取了,就是给盐仓放上了一颗卫星。”
1980年9月,李平凡来到了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彝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他的大学之路再次出现了波折,成为西南民族学院党委特例研究的入学新生,他最终在学院的关怀和自身的努力下大学梦圆。
30年潜心研究民族文化
通过4年的勤奋学习,1984年,李平凡以全班总平均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学院有意让他留校任教,但李平凡考虑到家庭的困难,回到了贵州,来到省民族研究所,开始了潜心研究贵州省民族文化的人生岁月,至今,已经有整整30年了。
30年来,李平凡走遍贵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辛劳,对贵州的民族文化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彝族传统诗歌研究》、《贵州彝族传统文化调查研究》、《贵州白族历史文化》等著作;在《西南民族学院报》、《中央民族大学报》、《民族论丛》、《贵州民族研究》等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了论文80多篇;主编出版《贵州民族研究所50周年论文选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彝学》、《仡佬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等。主持、合作完成国家级、省级及海外课题10余项。审读国家、省社科课题和出版物数百万字。承担5项国家研究课题,其中《贵州山地文化研究》是贵州第一个获得国家重大招标的课题。他的著作、论文、科普读物等作品上千万字,很多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先后荣获省社科类一、二、三等奖等10多项奖。
孜孜不倦的研究工作之外,李平凡还担任着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彝学会副会长、省社科联常委、省人大咨询专家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不是虚挂头衔,许多事都是亲力亲为。
(本文摘自威宁县人民政府网,有删节)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