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毕节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5-06-30 10:55
海雀,乌蒙山深处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数民族村寨。
海雀,一个影响了毕节历史的地方。
海雀,毕节试验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海雀很小,整个村还不足800人,但海雀却很引人注目。就连赫章县河镇乡的人都说,外面的人不知道河镇乡,却知道有个海雀村。
而人们又一次将目光聚焦这里,是因为为海雀村操劳一生、不久前离世的老支书文朝荣。
把“苦甲天下”抹掉
把“积贫积弱”铲除
文朝荣,这个曾经担任了海雀村25年的村支书,是当年“苦甲天下”的小村庄发展的权威见证者,是让海雀得以蜕变的首席功臣。
二十九年前的海雀村,是一只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海雀”,奄奄一息。那时候,四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海雀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踏着云雾去种地,抬起楼梯进家门。
一个字:穷!
海雀,原本是一个寓意很美丽的名字,当地彝语意为“一个山塘接一个山塘”的村寨,但以往的海雀却名不副实,不但没有水,而且山高坡陡,土地贫瘠。
1985年,海雀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8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87元,森林覆盖率不足5%。多年前海雀的贫穷就像一个“紧箍咒”,是一个“拉屎不生蛆的地方”,就连老鼠偷吃地里的苞谷也要跪着。
苦甲天下!
当时的海雀人在他们的“黄土高原”上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不够半年粮。几乎全住杈杈房的海雀人,被严重地困在了发展的“死角”深处。
积贫积弱!
机缘巧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偶然“撞上”了海雀,他的一篇在《国内动态清样》发表的“内参”写到:“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内参”使海雀村走出了毕节,惊动了中央高层。
从那时起,海雀就牵动着全县、全区、全省甚至中央领导的心。也是从那时起,海雀人在文朝荣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文朝荣,这个拥有当时海雀村“最高文凭”(小学三年级) 的人,海雀的一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一心想着将这里的“苦甲天下”抹掉,把“积贫积弱”铲除。
“1986年春天的海雀村,一棵树也没有。”文朝荣的次子文正友说,“一两尺高的干火草,稀稀疏疏长着,招魂一样地对着‘苦甲天下’的海雀人摇摆,像在戏谑海雀人。”
文正友深刻地记得,那时的海雀,“风一吹,杈杈房立刻成了‘风筝’,风一停,海雀一片狼藉,外加一片嚎哭。”
于是,文朝荣狠下决心,先是带领子女育苗,后来又从距海雀100多公里的水塘林场找到苗木运回,喊上村民一起种树。
起初,他苦口婆心,努力撬动村民“粮食都不够吃,还种什么树”、“养得活吗”、“长得大吗”的思想顽疾。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人抱着怀疑的心态,陆续拿起了锄头、镰刀、箩筐……旷日持久的植树运动拉开序幕——
还饿着肚子的海雀村200多青壮劳力,一头扎进沙尘四起的荒山,大年三十都不闲着,种树!
“1987年到1989年连续三个春节,父亲和大家都是在山上度过的。连续种3个冬,全村30多个山坡,11600亩的荒山全种上了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
“种树是种最好的庄稼,种下了就有希望!”
这是文朝荣生前常对村民和家人说的。
“有文支书带着苦干,
海雀不比外面差”
种树可以让山绿起来,但是种树的人都是饿着肚皮去的!
吃顿饱饭,甚至成了海雀人的奢望!
“1985年,父亲刚好任海雀村支书,看到民不聊生,村子因贫穷而惊动了中央,他心急如焚,怎样让全村群众吃饱饭?这个问题一直让他纠结。”文正友说。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这是文朝荣一贯的生态哲学和人生哲学,朴实,简单,在理。
“这也是他心目中保住海雀的最好理论,他一直沿着这条路走。”文正友说,“除此之外,他自己到处去打探学习,找到了一条肥地的路和一条增产的路——‘白色革命’——先是带领大家烧石灰改良土壤,再是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多积农家肥,改种杂交苞谷。”
海雀村赤脚医生王富华说,20多年前一个青黄不接的日子,儿子、孙子都跟媳妇被饿回娘家恒底村,“我脸无处搁,向文支书哭诉家中断粮多日,告诉他儿子儿媳‘离家出走’的事,他安慰我说,一切都会好的,办法就在眼前——科学种植。我随即跟着他,用‘新招’种庄稼,嗨,果真丰收了,产量翻番。”
三年后,王富华的儿子王兴富带着一家人回村了,他说:“有文支书带着我们苦干,海雀不比外面差,有奔头!”
王富华说,以往用棵竹子、用棵树子都要到外地“进口”、吃饭要加树叶子的苦日子,一下子被甩掉了,现在,发展的信心更足。
如今,这一家吃穿不愁,住上了新房。
王富华家就是海雀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原本贫瘠的海雀,从吃饱饭到“绿色银行”,“天被拉长,地被扯宽”。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转眼到了1995年,海雀再一次出名,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海雀的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文朝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十年树木”的哲学道理,这一举动比全国退耕还林整整提前了17年。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文朝荣很高兴,带领海雀村积极响应,将1120亩耕地变成了林场。
目前,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上升到70.4%,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
文朝荣循环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
“海雀人变富了,水源也充沛了,不但村民饮水无忧,还为附近七个村寨提供了饮用水源,这些村有90%的水源点在海雀。”河镇乡党委书记袁龙盘说。
文朝荣知道,要保住生态并加快海雀的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这个全是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寨,计划生育还需党员干部带头执行。他的大儿子文正全是村里最早的独生子女户之一。
通过典型户的影响带动,村支部大力宣传计生政策,积极兑现奖励扶助政策,群众的计生意识逐年提高,从越穷越生到优生优育。目前,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
“儿多母苦。”文正全说,“而今我的负担小,还能得到很多实惠。真的很好!”
“我嫁过来时这里比娘家差远了,在文支书带着我们苦干实干这么多年来,现在海雀比娘家
文章编辑:陈全丽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