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人物纵横

人物|李纳:当代彝族第一位女作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www.wtoutiao.com/p/2396vn1.html
发布时间:2016-08-02 12:09


 

李纳,是彝族当代的第一位女作家。1920年5月22日生,云南路南人。原名李淑源,笔名那里、菽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0年代初在昆明昆华女中读书。抗战爆发后到云南大学附中图书馆任管理员。1940年迢迢万里奔赴延安,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2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3年结业后任延安中学语文教员兼年级主任。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先后在《东北日报》、《东北画报》任编辑、记者。1948年开始在《东北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煤》,描写一个小偷经过劳动教育成为新人的故事,颇得好评。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50年代初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后来在青岛、天津棉纺厂和安徽农村兼职体验生活。历任作家协会作家支部驻会作家,安徽文联专业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和女作家菡子合作写了剧本《江南一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煤》(1951年,工人出版社),短篇小说集《明净的水》(196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刺绣者的花》(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李纳小说选》,散文集《弱光下的留影》等。《刺绣者的花》出版后曾获1977—1984年首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李纳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女作家,也是当代有影响的女作家。

她,是这样一位作家——

以她的真诚去寻求暗淡生活中的亮光,青年时代就从云南毅然投奔延安,成了革命战士,她又以革命者的真诚在东北写下了第一个短篇《煤》,从此登上了文坛,成了作家。是幸运,也是成功。《煤》问世,老作家叶圣陶和端木燕良就撰文推荐,并被译成外文,在美国、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刊物上登载。但是,她不是喧嚣的溪流,而是澄澈明净的一涨清水。她不声不响地走自己的路,虽然“走得很吃力,很缓慢。”。她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她创作的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追求。她把自己的艺术眼光集中到普通人的身,“寻找人们心灵的珍珠”。因此,她奉献给读者的是珍珠连缀成的闪光的项链。

李纳是彝族,出身的血统使她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气质,而作家生活的环境又使她更多的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并受到先进思想的哺育,这样她以自己的真诚和勇气,凭着丰富的文化层次,从全新的角度来观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对民族精神进行内在省思。她从民族的落后与灾难中,感到振兴民族精神还在于发扬民族精神文化的优质,所以她满怀激情地赞美彝族的真诚、质朴、强悍,更赞美那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反抗强暴的精神。所以我们说作为民族文学作品的《刺绣者的花》是跨文化的艺术结晶。

正是出自对彝族人民的尊敬与挚爱,李纳特别详细地写了彝族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在黑暗统治下的云南,是彝族人民首先在圭山(即小说中的凤凰山)树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大旗的,并且诞生了由地下党领导的滇南第一支游击队。李纳还塑造了绿林英雄老普,革命青年小普,善良、刚毅、质朴的普大嫂,热情乐观的金毕江等彝族人民的形象。五巧和普大嫂的友情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揭示了主人公从彝族人民那里吸收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小仪等革命青年深入凤凰山彝区的描写真切而感人。《刺绣者的花》展示彝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

当然,《刺绣者的花 》的成功不但在于塑造了一个革命母亲的形象和彝族人民的群象,还在于围绕五巧写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纳摆脱了“左”的思想羁绊,正面写了一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知识分子中的坚定的革命者陈永直,这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作家对这一叛逆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有一定深度的。他的刚毅、顽强、胆略,以及忠于革命的赤诚之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写得真实而可信。群众领袖老董,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而不一般化。磨面大嫂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不但把五巧的性格烘托得更加鲜明,而且是一个独具风采的女性典型。另外如五巧的父母叶信和叶老妈,同样承受着黑暗势力因袭的重担,他们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作家把这一对老人写得很有分寸感。还有杜天鸿,以及杜云辉、杜老太婆、大儿媳钱玉英,狗腿子刘二这一系列反面人物也写出了他们特定身份的特定性格,没有给人脸谱化和漫画化的感觉。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