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人物纵横

彝族毕摩李万忠的坚守

作者:记者龙琼燕文章来源:民族时报2012年07月05日
发布时间:2018-08-01 02:43


毕摩李万忠正在展示彝文毕摩经书

李万忠,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最年轻的毕摩,今年32岁。据当地人说,他专业水平出众,是“资深”毕摩,每天慕名而去的人络绎不绝。

于是乎,带着好奇,记者拜访了这位彝族的年轻“知识分子”。

毕摩在彝族中的地位很高。他们精通语言文字和各种礼节礼仪,承载着彝族文化传承、传播的使命。如今的毕摩们平时多在家务农,有丧事等活动时主持丧葬祭拜。

李万忠的家在213国道边,一条通往乡里的乡村公路穿梭而过。房子不足40平米,是个大通间,家里的家具也颇为简单,房间内那个供奉老毕摩们的祖牌和崭新的书柜尤为显眼。

祖牌上写的都是彝文,牌前放着毕摩法器,包括有法笠、法铃、师刀、尖刀、签筒等。一旁的书柜里放着多部彝文古籍,我们的谈话就从这些古老的彝文毕摩经书开始。

说到毕摩文化和自己坚定的信念,李万忠开始滔滔不绝,总觉得他的话中充满神秘和玄机。

李万忠祖籍元阳,是毕摩世家,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了。从小就开始学习毕摩文化的他,虽然对毕摩文化耳濡目染,可是兴趣却不在这里,于是就到峨山做起了小生意。成年后,看到峨山的毕摩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大,他对毕摩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深,他又重新拾起毕摩这一职业。

在父亲的教授下,仅仅3个月时间,李万忠就精通了毕摩经典和礼事等。

从作毕、司祭、行医到占卜,10多年来,李万忠成了“资深”毕摩,岁数不大的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此外,他还掌握了常用的彝族文字,彝文古籍大多都能看懂。说着说着,他翻出几本年代久远的彝文毕摩经书就向记者介绍起来,“不认识的字很少,总的加起来不超过10个字,一本书卷上不会读的最多也就一两个字。”

李万忠收藏的彝文毕摩经书有70多本,加上家里祖传的,一共300余本。这些经书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内容覆盖广泛。

一部分经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破损磨烂,需要重新抄写。李万忠说:“彝文书写专业性很高,抄写经书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一笔一划都不能写错。”

几年来,他只抄写了30多部。“不过,我还是会坚持下去,用我毕生的精力传承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在一些祭祀活动中他开始用手抄本代替。

“这些书卷是独一无二的,我作为一个毕摩有责任把它们很好的保留下去。”说这话的时候,李万忠的眼神异常坚定。

在李万忠家门口,贴着两幅对联,一幅是用汉字写的,一幅是用彝文写的。

“下笔有千言读书破万卷”几个大字在门的左右两边贴着,几个彝族文字相伴左右。

当问起这些彝文的意思时,李万忠神神秘秘只说了个大概,“今年龙年龙月龙日,是难得的大祭祀的日子。”

今年4月份时,在李万忠家举行了隆重的祭师节,附近的毕摩和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祭祀第一代毕摩,感谢师傅。

“毕摩文字的传承就靠一代代的毕摩,第一代的毕摩创造了这些文字,传授彝族人民知识,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李万忠做祭祀等毕摩活动时十分认真,有时一念经文就要念上两夜三天,可他一直坚持着,他的信念支撑着他。

就连祭祀用的扎纸,他都坚持全部自己亲手做,每一个都做得十分细致,他在传统基础上对花纹图案加以设计,一一剪裁。不大的房间内,还放着他亲手制作的手工扎纸。李万忠告诉记者,做一个全套祭祀用品要花费20多天的时间,收入也很微薄。

辛苦、工作量大,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传承困难,没有人愿意学……考验着一代代毕摩们。在李万忠看来,“当毕摩不是为了赚钱,我有责任和义务为更多有需要的乡亲父老服务,我要一直做下去”。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