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3-29投稿人:吉伍依作
他在木胎上描绘三色世界,岁月在他的脸上刻画美丽人生,这就是一位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生命历程,这就是吉伍巫且的漆艺人生。
1953年5月1日,吉伍巫且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米市区依洛公社洛甘大队。这里冬暖干燥、夏凉湿润、日照充裕、民风淳朴,是著名的“彝族漆器之乡”,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传统技艺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这里传承了上千年。吉伍巫且6岁时曾被他大姐伍各莫背进学校念过小学第一册。第二年,其父吉伍里坡因涉嫌土匪之疑被抓去劳改。当时,吉伍巫且的奶奶开始管理合作社的猪群,所以小巫且也被安排放牧猪群,从此失学。几年后父亲刑满获释,小巫且从此跟父从艺学习彝族漆器制作和髹饰技艺,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技艺日渐精湛。十年后,吉伍巫且的漆器髹饰技艺已慢慢赶上并超过了自己的父亲,继本家族前辈吉伍洛波之后,吉伍巫且逐渐成了民间公认的彝族漆器髹饰高手。同时,他也学会了木工、竹编等多门技艺,彝族竹编技艺以会编毕摩的且柯(法扇)为最高水平,而吉伍巫且在十几岁时便已能独立完成且柯的编造工艺了。然而,平时都是以生产劳动为主,手工艺制作全靠农闲时间和早晚抽空进行,他在少年时期曾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里的计分员、保管员、验收员、会计等工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县上数次邀请吉伍巫且到县里从事漆器生产工作,但由于巫且是个独儿子,老父亲始终舍不得放他走。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82年被请出山,让他担任喜德县民族餐具厂车间主任,主要负责漆器制作与漆绘技术,享受四级工待遇(每月70.40元)。从此,吉伍巫且和彝族漆器便开始慢慢走出了大山。据吉伍巫且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前,喜德的彝族漆器工艺主要由依洛乡阿普如哈的吉伍家族掌握拥有和传承,并且还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彝族漆器民间手工髹饰技艺在喜德的传承历史非常悠久,木胚胎制作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远古简陋的彝族人民木质生活用具的最初形态时期;2、利用彝人发明和使用的脚踏式简单机械制作漆器胚胎时期;3、工作效率较高的制作木胚胎现代车床时期。彝族漆器的漆绘艺术同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不上色的原木用品时代;2、上了土漆(生漆)的黑色用品时代;3、运用了土漆、银朱和石黄等珍贵天然颜料进行人工彩绘的精美彝族漆器时代。在各个阶段其制作和漆绘工艺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彝族漆器主要分皮质品和木质品,其中皮质品以牛皮、羊皮和兽皮作为主要原料;木质品一般选用杜鹃树、桦槁树等优质木材作为原料。彝族漆器的原木需要深埋之后才能制作胚胎,对已制成的胚胎要经过磨砂、加水细磨、打底色、上土漆等程序之后方可进入彩绘流程。吉伍巫且先生以制作木质漆器而闻名于世,他做工认真仔细,严格按照“选伐原木——干燥——粗坯——干燥——细坯——干磨——吃青——补灰三道——水磨三道——验收——打底——细磨——小补——塞孔——磨孔——点敏——磨敏——验收——清洗——吹尘——盖面——阴干——磨花——除尘——盖面——阴干——验收——磨花 ——圈地——阴干——验收——清洁——包装”等四十多道工艺流程进行精心制作。彝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点是以黑为尊,以红为贵,以黄为美。因此,彝族漆器的漆绘方法也是以黑漆为底色,以红、黄二色为髹饰色。在黑漆为底色的基础上,加绘黄色和红色,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组成图案。图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树木、花虫蛇鸟、家畜野兽及生活用具为素材,有体现大自然、动物、植物的纹饰,也有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纹饰,还有体现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量原始图腾纹饰。常见的有月牙纹、水波纹、四瓣花纹、链条纹、古钱币纹、网纹、蕨芨纹、鸡冠纹、龙鬃纹、牛目纹、鱼刺纹、央莫斯若纹等,以抽象化、艺术化、规则化的手法在胎体上再现大自然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色泽明快艳丽、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造型上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有吸管的酒具和鸟形酒具都从器皿脚底小孔向里注酒,然后将酒具正立而滴酒不漏,从吸管或“鸟”嘴一吸便能享饮醇香的美酒。大凡用土漆、银朱、石黄、锅烟、猪血、豆浆等配料绘制而成的彝族漆器既具有身经千百年而不腐烂、不脱漆的神奇生命力,又具有做工精制,造形多样、美观大方、笔法细腻、色泽对比强烈、通体绘纹、主次得当、繁简相宜、无异味、无毒、耐酸碱、耐高温、不变形、不易裂、精美、大方、华贵、和谐统一、民族风格浓郁、绚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等特征。
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与散落于大小凉山其它彝区的彝族漆器相比,以装饰风格精制、细腻、大方而颇负盛名,其产品种类很多,主要涉及餐具、酒具、装饰品、建筑物等方面。餐具主要有库祖(木钵)、正惹(木碗)、艾吃(木勺)、申品(矮脚盘)、册底(高脚盘)、餐桌等;酒具主要有巴朱(彝杯)、木酒碗、“撒拉博”酒壶、葫芦形酒壶、鹰爪杯、鸽形酒杯、黄牛角杯、羚羊角杯、啤酒杯、圆形酒壶、扁形酒壶、椭圆形酒壶等;另外还有刀鞘、马鞍、铠甲、护肘、壁挂羊头、火药筒、香水筒、笔筒、花瓶、彩料盒、装饰挂牌等用具和装饰品。
改革开放以来,喜德彝族漆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只要一谈到彝族漆器人们就自然地把它和吉伍巫且这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港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承人吉伍巫且也在国内外获得了不少可喜的荣誉。1985年,喜德县政府和云南省宁琅县政府联合办厂,吉伍巫且以技术转让的形式被派往宁琅县工作,1987年回到喜德担任民族用品厂副厂长,1992年调喜德林场工作至今。1983年,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在武汉获得了国家民委和轻工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1986年荣获四川省二轻厅旅游产品“创新奖”;1988年获第一届四川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1年5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尧汉教授曾对吉伍巫且制作的漆器作了高度评价,并作了“喜德彝族漆器餐具是凉山彝族最悠久的传统工艺,风格朴雅,深受彝族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希望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以保护和发扬”的题词;1994年获喜德县突出贡献奖;1996年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缅甸首都仰光举办的“东亚漆器研讨会”;2006年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铜奖;2007年5月23日至6月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彝族漆器文化,受到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同仁和各级官员的一致好评;2007年6月3日,在京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全国166人,四川省7人);2007年12月吉伍巫且注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经国务院批准被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制作企业”;2008年4月8日至10日,参加“四川省首届民间工艺百家”表彰大会暨全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讨会议,荣获“四川省民间工艺荣誉杰出传承人”称号(全省共5人),其作品《酒具》系列被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民协收藏;2008年7月12日——13日,第五届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举办。吉伍巫且先生受到官方正式邀请,赴美参加了该盛会。他身着彝族服装,举着代表中国的牌子走过了开幕式的广场,30平方米的第21号展厅就是组委会安排给他的一席之地,在这里他展出了285件个人作品,向超过17000人的参观者展示了彝族漆器技能及艺术作品,获得了一本作为2008年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正式官方参与者的荣誉认可证书,《库祖》和《册底》共两件作品被世界民俗博物馆直接收藏,这是该盛会艺术家们所获极少的荣誉。
这几年,彝族漆器的发展和吉伍巫且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有目共睹,但在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今天,彝族漆器手工技艺也象其它许多民族文化一样逐渐被人忽略、遗忘和唾弃,在彝族漆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面临危机的感觉,彝族漆器技艺已处于令人担忧的境地,在传承人吉伍巫且的眼中该项文化遗产的濒危现实主要表现在:(一)在彝族漆器工艺能手当中,技艺精湛的毕竟只是少数,随着身怀绝活的老人们的过世,某些技艺随之失传;(二)新一代年轻人大多进校学习或外出打工,传统的彝族漆器工艺后继无人;(三)现代木胚胎制作车床能制作一些小木酒杯、小木葫芦杯等胚胎,却不能制作做工较为复杂的木钵、鸽形酒壶、木盔等产品的胚胎。制作漆器胚胎的现代车床目前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脚踏机械制作;(四)彝族漆器的木胚胎原料严重缺乏,有的原始工具因很久没有活路可做而锈迹斑斑,有的漆器工艺师甚至已经彻底地弃艺从农;(七)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家庭用具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使彝族漆器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实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仅停留于旅游纪念品的销售范围内;(八)目前,喜德彝族漆器生产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建厂生产漆器并初具规模的厂家几乎没有,还缺乏着大型的彝族漆器工艺品厂家。
作为日渐走向濒危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吉伍巫且认为其主要保护对象应为:㈠有关部门指定的该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㈡掌握彝族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的喜德县依洛乡依洛村阿普组(俗名:阿普如哈)的全体住民;㈢最后两套彝族漆器木胚胎传统制作工具的拥有者吉伍加加和吉伍约哈二位老者;㈣喜德县玛果梁子和红莫梁子为主的高山桦槁树林带与高山杜鹃树林带;㈤生长在喜德县境内二坝山区的所有零星漆树。
作为传承人,吉伍巫且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如下建议:(一)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中国政府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重视和保护力度;(二)应着手成立专项工作机构并认真开展工作;(三)工作组每年定时进驻彝族漆器工艺集中地阿普如哈并对那里的彝族漆器艺人及作坊进行科学调研,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相关调研文章;(四)不断举办彝族漆器工艺集中培训班,培养新一代彝族漆器工艺能手;(五)定期举办彝族漆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让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为喜德彝族漆器工艺的发展出谋划策,传经送宝,为大力宣传彝族漆器做出贡献;(六)每年在喜德举办一次彝族漆器展销会,定期在西昌、攀枝花、成都、昆明、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彝族漆器产品展销宣传会,以促进彝族漆器工艺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七)政府和相关单位要积极组队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会,以加快彝族漆器产销同市场、国际接轨的进度;(八)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喜德彝族漆器手工技艺和产品;(九)以彝族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为主题,召集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集中研讨彝族漆器专题,撰写出版一套彝族漆器生产技术资料用书,以供今后彝族漆器工艺发展参考学习,对喜德彝族漆器生产进行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和创新;(十)作为彝族漆器之乡,要在喜德县城重要位置修建一至两座以彝族漆器为主题的标志性宣传建筑,并建立一座彝族漆器主题博物馆;(十一)政府立项规划,文化旅游部门负责招商引资,引进树木栽培技术和优质树种,成片种植发展漆树、杜鹃树和桦槁树,在彝族漆器之乡的基础上,同时打造“漆树之乡”、“杜鹃树之乡”和“桦槁树之乡”;(十二)结合喜德旅游发展,在“喜德阳光温泉大酒店”附近,按彝族建筑风格修建一座“中国彝族漆器生态工艺文化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够买产品,邀请更多的文人画士前来写生、采风!
最近,关于彝族漆器和吉伍巫且的喜讯不断:州、县文化部门已将有关吉伍巫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的申报材料上交了国家文化部;彝族漆器同其他漆器一起合成“中国漆艺”已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吉伍巫且又接到了参加菲律宾国际会议的电话通知。由此可见,彝族漆器所含有的宝贵文化价值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传承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光荣而艰巨的,而相关部门对该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吉伍巫且从事彝族漆器制作、漆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40余载,在彝族漆器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和声望。对于他来说,漆器工艺好比是一座友谊的桥梁,通过漆器艺术他结识了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其他专家,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他希望各个民族各种肤色的人都能喜欢上彝族漆器,喜欢上彝族文化,但愿漆器文化爱好者们常来学习和交流,他一心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培养一些彝族漆器工艺能手。
注:
撰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文化旅游局 吉伍依作(13881483936)
摄影:王煜(美籍华人)
照片资料:吉伍巫且在第五届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上。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