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文体综合

专题片“口弦人生-记彝族口弦演奏家海来比比嫫”文稿

作者:曲木拉哈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baf27d0100u8fi.html
发布时间:2011-10-13 12:04


                   

连绵起伏的巍峨大山,山上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的彝家山寨,盛装的彝家青年男女,或舞蹈,或追逐,或深情凝望,或相依……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都在海来比比嫫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口弦声中向我们展现着,引领我们走进如痴如醉的梦幻世界……
 

 画面逐渐切入到主持人,主持人:“‘我愿是一副小小的口弦,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诉说……’这是一首四川民间小歌,说的就是被称作爱神丘比特(Cupid)的乐器——口弦。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谌称音乐的活化石。它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细部,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陪伴着彝族人民,叙说着他们内心的苦与乐,为彝族民间乐器之瑰宝。彝族青年男女都喜爱口弦。本期的电视专题片‘嶲水人家’就带领大家走近彝族口弦演奏家海来比比嫫,走进她的口弦人生。”随着主持人的解说,画面轮流显示彝族的几种口弦后,定格在海来比比嫫演奏口弦上(特写)。显示片名:口弦人生——记彝族口弦演奏家海来比比嫫。

                          

                                

随着镜头,我们慢慢进入海来比比嫫家里。

客厅里,身着彝族服装的海来比比嫫,胸襟上悬挂着精美的口弦,犹如翩翩起舞的金色蝴蝶。
   

海来比比嫫坐在沙发上,边端详着手中的口弦,边讲述她与口弦的人生经历。讲述的内容大意是,海来比比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口弦,是从部队上两个彝族士兵送给她的。两副,分别少了一片弦,合二为一,从此开始了她的口弦弹奏。 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自己拿着练习,凭着感觉模仿。她上山砍柴的时候坐在树下弹,晚上睡觉时捂着被子弹,凭着她的音乐天赋和勤学苦练,她的口弦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会弹七种口弦,包括一弦的、两弦的、三弦的、四弦的、五弦的、铜质的、竹片的……【注:这里有关海来比比嫫讲述的内容只作参考,具体以海来比比嫫到时讲述的为准。下同,下面只要是涉及海来比比嫫及相关人员讲述的内容,均作参考】。

伴随着海来比比嫫的讲述,画面慢慢切入到海来比比嫫的家乡——越西县申果庄火觉地区,60年代的解放军队伍,俩彝族解放军,送给海来比比嫫(由海来比比嫫的女儿扮演)口弦……蓝天白云,溪水叮咚,山上牛羊成群,海来比比嫫在山坡上、在村口、在树下、在申果庄家里演奏口弦,旁边有凝听的人群……

画面又出现海来比比嫫,此时的她在申果庄老家给我们讲述她的家世——其实,她的母亲也会弹口弦,在很小的时候,她经常听母亲弹口弦。

此时的画面有海来比比嫫在申果庄的老家、老家的亲人。记者采访当地老百姓,询问相关情况……

                                      

                                          

 

画外音:口弦,是一种簧乐器,是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或者铜片。竹片的叫做“玛便”,铜片的叫做“图史活火”。竹片的音色深厚、低沉;铜片的音色清脆、秀丽。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口弦不仅是随身携带的乐器,更是一件富有民族特色的饰物。口弦给彝族人民带来欢乐和幸福,于是口弦成了彝族人民的爱情文化符号,凝聚着彝族文化的原始意蕴最为凸出,它体现了爱和情,体现了彝族繁殖力与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彝族口弦最基本的定义。

伴随着画外音,画面为我们展现几种口弦,一弦的、两弦的、三弦的、四弦的、五弦的、铜质的、竹片的……

画面出现海来比比嫫,她说,弹口弦靠气,想怎么弹就怎么弹,音由心生。演奏口弦时,左手握弦头,大指在内,食指在外。右手食指拉住弦尾线后在指第一关节上缠绕一圈,和大指捏在一起。把响篾横于上下唇间,两头靠近嘴丫处,右手腕适度用力往右拉动,一般一拍拉动一次。两唇根据所弹曲子的音高,开、合、缩(嘴角向两边张开)。以口腔为共鸣箱,发出美妙的声音。开时发出的是中音,合(唇向前伸园)发出的是低音,缩时发出的是尖声(高音)。口弦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泛音一般没有基音明晰、清亮。弹奏时,口小声音高,口大声音低(海来比比嫫现场作示范表演)。

伴随着海来比比嫫演奏口弦,我们的耳旁响起深情朗诵的诗歌:

         口弦给姑娘拴上一根爱情绳,

        口弦夜夜扯动姑娘的心窝。

        月琴虽大,

        不能使牛激动。

        口弦虽小,

        却能拨动姑娘的心思。

海来比比嫫说,我们彝族女性是民间音乐的传人,我们海来家的女子人人都会弹口弦,每个女孩的胸襟上都佩戴口弦,多的有三到五把。有些小伙子送口弦给心上人时,会用竹子做一个雕花刻草的篾筒,用来装口弦。篾筒也成了彝族姑娘一个精美的饰物,是美的象征。当思念亲人、惦念友人、怀念故乡时,都要用弹拨口弦来寻找安慰……所以俗话说“口弦能慰恋母心,竹笛能解恋父情”,就是这个道理……海来比比嫫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婚姻家庭:她出生于1954年,属马……她的两次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伤痛,但她坚强地挺了过来。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口弦又弹得很好,所以有很多追求者,也有很多夫噶(媒人)前来说媒,但她都婉拒了……第一任丈夫是年轻的团委书记,名叫吉古罗平,他们在边远高寒的瓦曲乃乌山区相识相恋并结婚生子,可是命运让她失去了这份她渴望许久的爱情,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深爱的男人,留下一个5岁的女孩和她相依为命。她的第二段婚姻是比她小十岁的表弟,叫吉克马什,在小女儿五岁的时候,吉克马什意外去世……她独自一人勇敢坚强的担当抚养两个女儿的重任……如今,大女儿罗花在昭觉歌舞团工作,小女儿吉克阿妹还在上初中……她从西山乡民政助理员的岗位上退休下来……海来比比嫫认为,每当万籁无声,或东方欲晓、雄鸡起鸣时弹起口弦,更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伴随着海来比比嫫的讲述,画面呈现:海来比比嫫的家庭照片、海来比比嫫年轻照片、两任丈夫照片、女儿照片……海来比比嫫工作过的地方……
        

海来比比嫫大女儿罗花讲述:母亲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长大,并将自己培养成才,现在,自己已参加工作,在凉山州昭觉县艺术团工作,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现在在读初中……自己很尊敬母亲,像千千万万彝族妇女一样,母亲很坚强,从不轻易向别人诉苦……母亲的婚姻家庭是很不幸的,两任丈夫都不能陪她长久,都先后离开人世……但母亲有口弦作伴,口弦陪她度过一个个艰难的岁月,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她的喜怒哀乐都向口弦诉说……

                                 

                              

画外音:有关口弦的历史,据《世本》中记载:“女娲作簧”,是为口弦之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口弦又被称作“口琴”。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有可能就是口弦的前身。在《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和相悦”的记载。清代《滇海虞志》载:“口弦,剖竹为之,……民家及彝女多习之,且和以歌。”这里就很详细地记载了“口弦”的形成和制作。在彝族著名叙事长诗《阿诗玛》中,一开头就赞扬口弦的秀丽及它带给人们的欢乐,说大家“爱它和宝贝一样”。口弦曾在《边塞烽火》、《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上出现。在彝族民间,有关口弦的出现,有很多版本,众说纷纭,这些传说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口弦是人们表情达意,反抗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产物。

伴随着画外音,画面呈现口弦的制作、彝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弹口弦、影片《边塞烽火》和《达吉和她的父亲》中相关画面……

 画面又出现我们的主人公海来比比嫫,她讲述自己的口弦人生:屈指算来,海来比比嫫弹了四十多年的口弦了,这四十年间,她与口弦相伴,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各种口弦在她的手里、口里、心里都会发出美丽、感人的音声,让人如痴如醉……她参加了很多次比赛和演出。1973年9月,她在越西县瓦里觉乡参加工作,随后作为凉山州少数民族妇女参观团来到大寨学习,见到了和蔼可亲带领社员大干苦干的郭凤莲大姐。1981年,越西县组织了民乐比赛,她的口弦弹奏获得了第一名。1986年,海来比比去州上参加少数民族民乐民歌群众汇演,得了第一名,发了15元奖金,一个杯子,一张奖状,这张奖状如今已不知去向。2008年,当她再次参加州上的比赛时,她已经54岁了,在所有参赛的乐器中,只有她一个人用口弦,最终她获得一等奖。2010年7月28日,她参加凉山州第三届民族艺术节文艺演出(越西专场)……2010年6月8日,她被凉山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代表性传承人……因为口弦,海来比比嫫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名人士,如巴莫尔哈、山鹰组合的吉克曲布……

  

    随着海来比比嫫的讲述,画面出现她的各种奖状和证书,以及她各种比赛和演出的照片和视频,还有收录着她演奏口弦的音乐专辑《大小凉山》……
 
                              

 画外音: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细部,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强烈冲击,我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彝族姑娘们悄然收取了她们惯常别在胸襟的口弦,陪伴了彝民族几千年的小小的口弦似乎已经被人淡忘……

海来比比嫫讲述:现在会弹口弦的已经越来越少,母亲会弹,她自己会弹,但女儿已经不会弹了。小时候在农村时,村里很多女孩子跟她学弹口弦,好几次因为忙着学口弦,女孩们耽误了砍柴,回去免不了父母大声地呵斥,她们也乐此不彼。记得有一年,有一支解放军部队到申果庄瓦里觉来采中药,有个解放军战士在听海来比比嫫弹口弦后,就喜欢上口弦,向她学习弹口弦,海来比比嫫就送他一副口弦,但当时部队纪律很严,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因此这个解放军战士就受到批评,退还了口弦,并写了一张纸条,解释退还口弦的理由,几十年过去了,这张纸条海来比比嫫至今还珍藏着(镜头特写纸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向她学习了。有一次,一位美姑的女孩子专程来向她求教,但那个女孩悟性不高,学得并不好。“现在的一些彝族舞蹈中,抱着月琴、做着吹奏口弦的样子,但音乐里连月琴和口弦的配音都没有。”海来比比对此有些痛心。她希望自己的曲目《火把之夜》可以编配上舞蹈,口弦可以在民乐中与其他乐器搭配,制成音乐、舞蹈剧专辑。

“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也是我有生之年的希望。”海来比比重复着。口弦是彝族人民身体的一部分,是抒情的嘴,是想象的羽翼,我们不能失去口弦,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画外音:其实,不仅仅是海来比比嫫,有很多有志之士都为保护口弦这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懈努力着,山鹰组合的吉克曲布一直为此奔走呼告,他正为拍摄纪录片《失落的口弦》积极努力,吉克曲布说过,口弦就是彝族女人的内心。记忆里,一贯沉默的女人坐在井沿,埋头弹奏,泪水涟涟……

画面出现吉克曲布与口弦相关的活动,以及他对口弦和海来比比嫫的寄语。

画外音: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布拖口弦榜上有名。口弦现在的传承情况如何呢?

画面出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电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安图。安图说,在凉山,几乎有彝族聚居的地方都能听到口弦的声音。安图曾经做过田野普查,发现在布拖一个县内,就有80%至90%的妇女会弹口弦,每个姑娘都拥有一副口弦。其实,口弦不仅是彝族的乐器,在西方国家也有,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但是,彝族口弦的发展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在一次口弦保护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彝族的口弦技艺已经是个大学生了,那么其他国家的口弦最多还是幼儿园的孩子。安图说:“口弦真的是会说话的乐器,如果你懂得彝族的母语,那么你会从口弦中听到弹奏者在对你说啥子,这比语言更容易让彝族人进行沟通。”安图说,凉山州人民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口弦的保护,比如会定期开展一些民俗活动,举办艺术节和乐器比赛,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和营造氛围,会让彝族人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也更有认同感。目前,凉山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规划初稿已经出台,正在协商和讨论阶段。就凉山州人民政府来说,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实现了三个突破:一、凉山州政府有个“天下第一科”,当地人都知道,那就是文化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安图介绍:“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成行政科室的,凉山是第一家。”二、凉山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专家年会制,也就是每年召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为政府建言献策。三、率先在全省范围命名民间艺术传承人。我国现在各级传承人都是针对某一单独项目而言,而凉山命名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是“多面手”,是对多项民间艺术掌握得出色、并进行传习活动的人。

如今,凉山以口弦为代表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项目已经蜚声省内外,他还参加过迎奥运、四川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的专场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认可。

    画面出现上述相关内容。

                           尾 

 

    情景诗朗诵:

          

       口      

     作者:阿苏越尔

 

如果出生后你就有那么多的忧伤

需要诉说如果爱上后

你真的有许多甜蜜的痛楚

爬上树梢甩也甩不掉 

那么请进驻到我的口弦里来

 

我的口弦不是风儿弹拨的满山的树叶

不是天空弹拨的雄鹰矫健的翅膀

不是姑娘的百褶裙下汹涌的群山

 

我的口弦是巧匠家的三片铜叶

像三位女儿站在村庄的唇边齐声歌唱

看夕阳染红群山结束劳动

听傍晚的炊烟被音乐洗涤成村庄满脸的皱纹

有人已经赶在夜晚擦过树梢之前打开房屋

秋风成熟的气息掠过耳畔三位女儿

一下放弃了内心珍藏多年的秘密

 

巧匠家的三位女儿

她们有时端坐在火塘的下方

有时头顶天空和瓦板房一样沉重的头帕

让无限的心事舞蹈在纤细的手指上

酒碗已经传递到了深入梦境的远方

从碗底走过的男人脱下内心的忧伤和疲惫

循着连绵起伏的音乐一步踏进村庄

传说中的爱情像漫山遍野的野果子结满全身

 

我也要赶在传说的爱情来到之前打开房屋

我也要在全身结满野果子时寻找到你

爬上激情四溢的柴火的舌尖举目四望

火塘之火时明时灭姑娘的心时好时坏

我也要回来坐在你的身旁与幸福和忧伤相伴

一曲弹尽语言的大山和河流一阵惊慌失措

 

只好这样容我在你温馨的怀里时睡时醒

让曲声继续吹拂着村庄满脸的皱纹

大地之上无所不包

你也同样把我包括聆听途中

或心无旁骛,或神思飞扬

据说在又一曲弹拨过后我已不知去向

这时最最亲爱的告诉我

你能够去哪里寻找到我

 
 

 在朗诵者深情朗诵上面这首优美诗歌的同时,画面呈现:海来比比嫫弹奏的口弦,周围有三五成群载歌载舞的彝家青年男女以及一系列和诗歌意境相关的优美画面……

 主持人:这不是口弦这种乐器对诗人的敲击,这是一个民族在面对过往和现实的烟云时的悄然独语。口弦虽小,但它在彝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讲,口弦是彝族人民的氏族徽号,说起近似图腾的作用。也许正如马克思所说:“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口弦,彝族的象征和徽号。到了彝区这个让人动情而又浮想连篇的地方,你会在深切缅怀一种情怀时自然而然地想要选择聆听,你会在梳理民族生存发展的脉骆时情不自禁陷入其流水般清澈见底的节奏而不能自拔。这个内敛而又羞涩的民族,总是不太擅长于情感的表达,只有在口弦簧片的尽情飞舞中,拥有的一切才如此令人荡气回肠!

 好了,本期的电视专题片“嶲水人家”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让我们相会在下期!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