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发布时间:2014-08-18 11:52
初冬时节,行走在威宁东北角的板底乡特色小城镇上,一排排雕栏画栋,用木雕的羊角或牛角装饰着,极具黔西北彝族民居风格的房屋屹立在道路两旁。白色的墙上,“撮泰吉”戏剧、月琴表演、铃铛舞表演、反映彝族婚俗以及当地劳作等场景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就连电线杆和路灯都穿上了彩绘的“花衣裳”。采用彝汉双语书写的商店、宾馆和小饭馆的招牌,也尤为显眼。
行走在板底,一股浓浓的彝族文化风迎面吹来。这是一个文化厚重的乡镇。
撮泰吉:彝族文化中的那一抹惊艳
撮泰吉是仅存于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的一种古老的戏剧,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6〕18号),有人类戏剧的“活化石”之美誉。自1984被发现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步伐络绎不绝。截至目前,相关研究文章已越100多篇,专著《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已经出版发行。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
撮泰吉表演,一般由祭祀、正戏、喜庆和“扫寨”四部分组成。祭祀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扫火星”的民族活动中进行,旨在扫除人畜祸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撮泰吉”祭祀演员装束奇特,用白布把帽子缠成锥形,身上穿蓝色衣服,黑色大裤脚,头戴木制面具,迈着罗圈腿似的步伐出场并贯穿于正个演出过程中,好像人类初期初学直立行走。出场的六个人物角色分别是:惹嘎阿布(即山神,传说是长生不老的白胡子老者);阿布摩(男性老者,1700岁,戴白胡子面具);阿打摩(女性老人,阿布摩的配偶,1500岁,背着孩子阿安,戴无须面具);骂哄摩(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阿达摩背着,用布包裹成孩子模样)。此外,有二人扮演牛,二人扮演九角神兽,敲锣、钹伴奏二人,演出共12人。
祭祀时,由惹嘎阿布带着撮泰们手持棍棒,踉踉跄跄从森林深处念着经文走来,绕演出场地几周,撮泰们用及为尖细似猿类吼叫的声音,跟着惹嘎阿布念着经文。接着在惹嘎阿布的带领下开始向天地、祖先、谷神祭拜。表示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怀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祭祀完毕,正戏开始。“撮泰吉”只有一个剧目,它的内容主要反映彝族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戏中对先民们如何驯牛、耕地、撒种、翻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表演。劳动中间休息时,阿布摩叫其配偶阿打摩打火抽烟,阿打摩为摩擦生火做了许多滑稽可笑的动作,在其它撮泰休息抽烟时,戴兔唇面具的嘿布挑逗正在喂奶的阿打摩。戴白胡须面具的阿布摩发现后,便追打嘿布。阿打摩搂着小孩阿安喂奶,众撮泰与阿安亲热等场景。而这一些显然是当初原始人群生活的真实写照。“撮泰吉”由一系列示意性动作组成,中间穿插着惹嘎阿布和撮泰们、撮泰与撮泰的对白和诵词,诵词由惹嘎阿布领诵,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彝族迁徙史)和祝福。
正戏完后便是喜庆,在紧锣密钹声中,撮泰们挥舞着棍棒,做出各种可笑的动作争相骑牛和九角神兽,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不能自已。
撮泰吉戏剧演出的最后一个部分“扫火星”即扫寨子,是撮泰吉戏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撮泰吉”演出的高潮,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相传在远古时代,彝族先民所住的纯属于土木结构或纯木建构的茅草屋,“火星”的出现造着了自然的天火常烧毁房屋,如果着了火,连片的茅屋毁灭在汪洋火海中难以扑灭,历经过洪水滔天的人类又陷入火的自然灾难。为了赶走“火星”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扫除一切不干净的东西,并有了“扫火星”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表演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到初六,按彝族太阳历算正是彝历新年,在这几天纯属于神圣的祭祀活动。后来也在农历初一到十五暨我国传统春节时间进行大型祭祀活动。
“扫火星”由惹嘎阿布带领撮泰们进村人户向村民祝愿吉利,祝愿五谷丰登、儿孙满堂。这种祝福是需要主人家付出点代价的,至少是几个鸡蛋。若遇吝啬的主人家不肯开门的话,撮泰们就破门而人,向主人家要得几个鸡蛋后,惹嘎阿布领着撮泰们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后念着祝福驱邪的经文,随后在主人家的茅屋四角,扯一把茅草,最后一起来到寨边路口,将几个鸡蛋埋在树脚,把其它鸡蛋放用茅草作燃料烧熟后分而食之,并用及其尖细似猿类的声音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在土里的鸡蛋,第二年由村里的老人们挖出来预测吉凶。这属于彝族原始宗教的雏形,充分表现了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铃铛舞:祭奠逝者告慰灵魂的另类舞蹈
彝族“铃铛舞”,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传于乌蒙彝族聚居区威宁、赫章等地。彝语称“恳合呗”。“恳合”,指祭祀礼仪中唱经的歌,“呗”即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通过舞蹈表演和诉唱等形式祭奠逝者告慰灵魂的意思,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动时按伦理辈分和长次举行高歌创业公德的骑马战状舞蹈。它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
“传统铃铛舞只在搞祭祀活动的时候跳,‘恳合’和‘呗’,相结合,以尽子孙之孝道,祭奠死者,给他的灵魂指路,让他的灵魂顺利到达祖先的发祥地”。板底乡铃铛舞传承人龙文友说。
据相关史料记载,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先民们在护送阵亡将士时,为了抒发悲痛之情,在途中跳一种战状舞。追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乌蒙山区的彝族先民尚养良马,辔上骑鞍必配铜铃,世称良马圣地。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部族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战风采,热腾整个通宵。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以诉唱《安魂经》或《指路经》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从铃铛舞的道具与反映的内容看,有着战争场面描写寓意,刻画有彝族传统的民族尚武意识。作为军事舞蹈,在古代,《铃铛舞》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控制舞步。这一告慰灵魂的另类舞蹈逐渐普及到乌蒙彝区的村村寨寨,节庆、祭祖、祭丧场合均开展铃铛舞祭祀活动。
在彝族舞蹈中,《铃铛舞》不论在文化底蕴的厚重方面,在动作的大起大落、潇洒豪迈上,在地域流传的广度上,都属彝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铃铛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黔西北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节点,参与建构了乌蒙彝族文化的相对完整序列,充分彰显出黔西北高原彝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此外,从板底流传开来的《阿西里西》,由于其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自1959年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影响力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截至目前,没有哪一首彝歌能够超越。
“阿西里西”是彝语音译,歌词含义极其简单,大意是“我们来呀,我们来,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来钻篱笆洞,一起来跳舞,一起来玩”。听这首歌,让你想起在一个月光如水、火把彤红的夜晚,一群粗犷豪放的彝家小伙子和天真活泼的彝家少女,正手牵着手地跳起欢快的歌舞。表达了快乐彝乡喜爱交往、喜爱朋友、喜爱游戏、喜爱跳舞的快乐天性。该歌曲还是“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WHI世界民间音乐遗产保护范例”、首届“中国城市十佳形象主题歌”。
板底的月琴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