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51&nowmenuid=500120&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0
彝族民间舞蹈中,有原始歌舞、古器乐舞、喜丧之舞以及自娱性、表演性舞蹈等并存的文化现象。彝族民间舞蹈有不同叫法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通用汉语的多用汉语名称,舞蹈风格分川、滇、黔桂等类型。四川凉山地区:舞蹈风格质朴古拙,动作简练,易于和谐一致。表演形式多群舞,一人领唱众人重复,边歌边,如:“火把节”中女子持油伞、手帕自由参加的“都火舞”;丧事活动中男子着“查尔瓦”(披毡)集体表演的“扯格舞”;以踏地声为节男女对脚传情的“对脚舞”等。 云南楚雄、红河地区:舞蹈技巧性、表演性强,一般有乐器伴奏。如“打歌”,舞者围成圆圈,在葫芦笙或歌声中携手顿足前进,时而拍掌对舞,有中原“踏歌”古风。“罗作舞”伴奏乐器有直箫、笛子、月琴等,舞蹈规范,是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民间流传有“十段曲子、九套动作”之说。其他还有“葫芦笙舞”“烟盒舞”“阿细跳月”及“彝族花灯”等。
主要舞蹈形式――彝族民间舞蹈围着火塘、篝火跳舞的较多,尤其“火把节”中举着火把挥舞,反映彝族火崇拜原始观念的遗存;丧事活动中“毕摩”(巫师)驱鬼的舞蹈,是“灵魂不灭”观念的遗存。“酒礼舞”中舞者“约嗬、约”“嗬哦、哦”地呼喊着尽情欢舞,则是原始形式的遗存。反映畜牧或农耕生活的不同特点、形式和体态舞蹈,显示了高原“一顺边”风韵的美。
披毡舞――流传四川凉山地区,彝语还叫作“阿思莫莫左”(喜德县)、“作”(美姑县)等,一般是在婚礼上表演的形式,各地跳法大同小异。凉山彝族喜穿披毡(彝语称“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形如斗篷下缀长穗,长及膝部的御寒衣着。冬天其内可套披毡保暖、晚上又可作被盖,是高原山区和牧业文化的服饰。人们穿着“擦尔瓦”起舞时,长穗随之摆动,别有风韵。此舞多为双人对舞,男女均可参加,但不同舞。表演时,两人相对而立,互相唱和,舞随歌起,或单手挥起“擦尔瓦”,或双手拉着衣角边蹲、边舞、边交换位置,如此反复。当舞者伸展双臂、摆动“擦尔瓦”时,如山鹰展翅飞翔;单抬一腿伫立时,又如鹰立岩端,动作粗旷、豪放、古拙,洗练。
阿细跳乐――也叫“阿细跳月”、“跳乐(le)”,彝语称“夏斯比”意为“欢快地跳”, 流传于云南路南、弥勒等地,是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表演形式自由活泼,人数不限,老幼皆可,男舞者弹拨大三弦、吹竹筒伴奏。大三弦为特制的乐器和道具,琴长约135厘米,筒径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铁皮拍片,弹拨时“嚓嚓”作响。此长 而重的三弦斜挎在男舞者肩上边奏边舞,更示彝族青年的矫健、豪放。乐曲多为五拍一句,前三拍主旋律,后两拍拨弦;舞者的表演与此相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中,大家随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水涌来;忽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潮水分流而去。舞蹈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体态特征是富有跳跃性的“一顺边”之美。月光下男女青年对舞时,树影婆婆,舞姿姻娜,欢声笑语,兴致勃勃,舞、乐、情、景汇成山乡风情的轻柔、细腻、动态的画卷。
烟盒舞――也叫“跳弦”“跳乐”。流传于云南石屏、建水、元江、开远,以异龙湖周围的农村最盛行,是带有一定技巧的自娱性舞蹈。它起源于当地彝族名为“玩场”“吃火草烟”习俗。过去,彝族青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常聚集一处“款白话”(自由交谈)“唱曲子”(民歌对唱)歌舞娱乐。这种活动中,男子用“水烟筒”(竹筒制成)吸烟时,女子为之装烟,男女青年之间互相问答、唱和,表示爱慕,又持烟盒对舞传情,这种交际活动即“玩场”“吃火草烟”。后来,持烟盒对舞逐渐形成规范的表演形式,并用“四弦”(即月琴)伴奏,故叫“跳弦”“跳乐”。“烟盒舞”的名称是195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
“烟盒舞”的烟盒,原用榔榆树皮制成,现已是精致美观的道具。表演时舞者两手分持盒盖、盒底,用食指规律地弹奏烟盒,发出清脆的声响,合着“四弦”轻盈起舞,一般是双人对舞,也可以3人或多人同舞,舞蹈多反映劳动生活,或模仿动物的形态,以及作高雅技巧的表演,尚在流传的套路仍有数十种之多。“烟盒舞”又有“正弦”“杂弦”之分。“正弦”的曲调短小、活泼,适于舞蹈的变化,习惯上每段表演必须从名为“三步弦”的基本动作组合开始。表演内容有:“哑巴砍柴”“鸳鸳拿鱼”“鸽子渡食”等。“弦”由“正弦”发展而来,多是有标题的曲目,可以载歌载舞,如“采花行”“上通海”“下阿西”等,已带有创作的性质。据说,石屏于1940年代的表演中,所用乐器还有三弦、二胡、笛子、树叶等,后来,只剩下了四弦。从“烟盒舞”中可以看到,云南地区的彝族民间舞蹈早在30-40年代己有较高的水平。
近年,彝族文化史研究有了许多新成果,其中“火崇拜”“虎图腾”等论述,为研究彝族民间舞蹈提供了重要线索,如:哀牢山虎神庙内纪日'十二兽' 壁画,及三年一次由以代表母虎的彝族女祭司为首的'十二兽'神舞蹈,曾存在于三十年代早期。此外,云南楚雄州双柏县,有一个名为“麦地冲”彝族罗罗人居住的山村,他们每年农历八月要举行“老虎节”活动,届时人们要跳具有虎图腾遗义的“八虎舞”。上述古代遗风与图腾崇拜的舞蹈遗存,将促使深入调查与发掘工作。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