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文体综合

优美的彝族芦笙舞

作者:周朝映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25&nowmenuid=500120&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1


 

       芦笙,彝语称之为“奔”。它是我市彝族人民去迎宾、接亲、敬酒和讨亲嫁娶、起房盖屋以及乔迁新居等喜事场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民族民间吹奏乐器。葫芦笙,通常叫做“五管芦笙”,根据其使用场合和音高的不同,可分为“奔阿”、“奔拖罗”和“奔聚利”三种,即低、中、高音三种葫芦笙。

有关葫芦笙的起源,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彝族居住的一个寨子里有一家贫穷的农户,小俩口生养了一个女儿,长得非常俊俏。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姑娘长大了,上门求亲的人很多。九山十八寨上门求亲的人纷至沓来。穷人家的小伙子争着上门来说,有钱有势的财主更是挖空心思,就连做梦也想着怎样才能把姑娘弄到手。姑娘的婚事使得爹妈实难为情,许配给财主,姑娘不喜欢,不许吧,得罪了财主,会招来杀身之祸。老俩口想来想去只好给姑娘一匹马、一只狗、一只老公鸡,然后叫姑娘离开家门,远远地出走,并告诉她:“马走到那里不肯走了,狗咬了,公鸡叫了,那里就是你的安家之处了。”于是,姑娘骑着马,带着狗和公鸡离开了家,走啊,走啊……不知翻过多少道山梁子,越过多少条河,也不知走了多少时候,终于走到一个安身之地的茂密森林里,便和一穷男娃年轻猎人相爱成亲,但好景不长,却被心狠手辣的财主查到并抢走。后来,姑娘为了取得财主的欢心而计谋杀死了财主,年轻的猎人和姑娘团圆了。两个人恩恩爱爱,过着自由自在美满幸福的生活。从此,为纪念这对猎人夫妇的坚贞爱情,彝家每逢讨亲嫁娶、逢年过节,都兴吹葫芦笙、跳歌、唱调子,表示祝贺。

芦笙作为我市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市辖区内的彝族都有信奉葫芦崇拜的习俗,视葫芦为吉祥物,经过改良,彝族先民把它制作成葫芦笙,彝族称之为“会唱歌的葫芦”,世代相传,深受我市彝族人民的喜爱,在彝族漫长历史迁徒过程中,芦笙作为吉祥物取得了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因此芦笙的制作应随历史而延续下来,就我市大过口乡彝族制作芦笙相传有4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葫芦笙的演变为我市彝族人民的歌舞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开街庆典、讨亲嫁娶、毕摩祭祀等民俗活动,彝家人都要吹起葫芦笙,跳起优美舒缓的芦笙舞,以示庆贺。

葫芦笙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以葫芦做共鸣体,腹部钻五个梅花形眼孔,内插五根带簧片的竹管,每根管开一个孔,笙管长短不一,可获得不同的音高,音色浑厚、响亮。具体制作为先把五根竹管按比例切割,在近底部开口,再将坚竹做成的簧片置于开口处用传统的蜂蜡和铅巴封匀,成为会发音的笙管;再按笙管的大小,分别在葫芦的腹、背部开五个梅花形孔,将笙管按顺序置放于梅花孔中,用蜂蜡固定、封匀,使其在吹奏时不漏气,然后在葫芦外部相应的管笙把位上开五个声孔作手指按孔。其演奏方法是通过演奏者口腔气流进入葫芦内,在葫芦共鸣箱的作用下,使笙管簧片发出声音。根据手指按孔的灵活变化,按芦笙发音管的长短,第一管为6音,第二管为1、2音,第三管为3音,第四管为5音,第五管为6音。葫芦大笙管长芦笙音色浑厚,葫芦小笙管短音色清脆、嘹亮。无论是“奔阿”、“奔拖罗”和“奔聚利”,都能同时吹奏双音,形成自然的五声音阶调式和声。它有别于其它地方彝族和苗族芦笙之处的就在于其发音响亮、浑厚,种类多,音域宽广,低、中、高三个声部的葫芦笙都能吹奏出八度的音区。

葫芦笙演奏曲诸如《开场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曲目,是芦笙舞中最有名的舞曲。芦笙舞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多以男子每人一个芦笙逆时针方向围圈边吹边跳,妇女则在外围携手上下甩动,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数不限,均随一名领舞变化舞蹈套路和节奏。舞蹈以走步、跺步、勾膝、折腿、转体、倾身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有时还把葫芦笙舞作为跳歌场上压尾或开头的主要舞蹈,以示吉利,构成了它有别于其他彝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按照《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实施“从娃娃抓起”战略,使彝族这一古老的传统歌舞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去年8月由云南省在楚雄彝州举办的“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暨2004年楚雄彝族火把节”中,我市大过口乡民族小学文艺队及李发兴等艺人调选参加“云南首届民族民间艺人展演”。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