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文体综合

听“黑鹰之梦”,体验民族音乐理性

作者:阿乐金
发布时间:2009-10-07投稿人:叶宏


题记:在对物欲的终日谋求中,你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静下来,沉浸于只有你和歌者的音乐时光?与其焦灼,不妨和着音乐的节拍,随黑鹰一起张开翅膀,放飞自我,感受“山风一样的自由”(《山风一样自由》——黑鹰之梦)。

相同或者不同的歌曲,在相同或者不同的时空,可以带给不同或者同一个人相同或者不同的体验,这句话很拗口,但是这样的经历,人人都有过。除非你心不在焉,否则,你很难对耳边的歌声无动于衷——或欢畅,或忧郁,或压抑,或躁动,或动情,或随意……。然而,“黑鹰之梦”不同,你不大容易将它类化,用三言两语将其品评。究其原因,专辑中的每个作品都不是单纯的歌曲,是由词、曲、器映射出的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错综的人为因素以及由此阐发的意义构成;尤其要指出的是,“黑鹰之梦”突破了国内以往感性占据主要地位的民族音乐实践,成功地首创了运用理性诠释民族音乐。

那么,听众是否要做些准备才能品尝这一听觉大餐呢?听的时候是该解读歌者,还是遵循理性?如果你纠结于此,那就辜负了黑鹰的美意,错过了和歌者神交的一番光景。

黑鹰试图用歌声把听众引入他的梦境——一个包容的梦。朵洛荷的不加雕琢,阿都民歌婉转悠扬,母语祈福、铜铃摇响,都为专辑搭建出颇具历史感和空间感的立体架构;而不同创作风格的歌曲选用,各方言区彝人音乐元素的借鉴,乃至多种民族传统乐器在西洋乐器的烘托中和谐奏响,更加凸显歌者力图在这张专辑中囊括多元视角的努力。这样,黑鹰等于是给自己建构了一个困境,即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事项与多元创作因子有机融合,使其杂而不乱,并形成整体风格的一致性?答案就在歌声中,歌者最终用声音和理性的演绎化解了这些问题。

如果说歌者清澈嘹亮的嗓音是天赋英才,那么,对于歌曲的理性演绎则凝结着诸多人类劳动。黑鹰在《阿诗玛》中表明心境,“很多年去了,我还在不停地守候”(《阿诗玛》——黑鹰之梦)。正是多年来不忘“初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努力,才有了今天的“黑鹰之梦”。让人讶异的是,黑鹰并没有把对个体音乐理想的诉求变为执拗的痴迷和沉重的负担,他优雅地从中抽出身来,即便是在谋生的无奈中仍然能够洒脱一笑。这很像《石头》一歌的寓意:“石头”处于世中,同时又游离其外。“石头”象征的歌者已不再是挣扎在历史与现实间的凡夫,他正用智慧的双眸静看“从沧海到桑田”(《石头》——黑鹰之梦)的变幻……充满禅意的质朴语言,曝露“石头”或曰歌者的自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另一方面,歌者与创作团队的互动也成为专辑成功的要素。把他们称为兄弟还是朋友更恰当?这不是问题所在。多年的相濡以沫已将漂人们命运交织在一起。于是歌者在演绎不同作品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仿佛不是黑鹰,而是奥杰阿格在抒情,马玉龙在倾诉。其结果,就是在“黑鹰之梦”中,你听不到对于作品的过度阐释,听不到哗众取宠的花哨段子,听不到为了迎合某种暗示而刻意的附庸风雅。黑鹰用他和“他们”的自性在歌唱,将听者从现实中截获,和他进入梦境,“无所谓远,无所谓近,只是一次寻找”(《在路上》——黑鹰之梦)。

传统民族音乐素以感性著称,强调在奔放的旋律和个体情感的抒发中体现民族的个性。而“黑鹰之梦”中没有说教、没有宣泄、没有怨艾;漫溢的安详与宁静、简约和张力似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带给听者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绝非断言“黑鹰之梦”毫无感性,过分强调圣洁、超脱的意境;而是说,相对于不经意触发的感性而言,智慧、内敛、自性释放的理性成为贯彻整张专辑的逻辑。“黑鹰之梦”的理性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颗博爱的心,是各种文化共通的对于真善美的诉求。

你很难不把“黑鹰之梦”和山鹰组合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山鹰作品的系统性。在经历青春萌动、漂泊异乡、波峰低谷的历练后,山鹰组合逐渐将自身定位于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承继上,这可以从他们近年专辑中越来越浓的民族情结上窥豹一斑。二、黑鹰从未脱离山鹰组合而孤立存在。在“黑鹰之梦”中,火把节、信仰、亲情、爱情以及母语等传统文化元素仍然是歌唱的主题,融入游子的淡淡乡愁构成了专辑的基调。这体现出山鹰组合作品的一脉相承。可以说,黑鹰的音乐理念是在山鹰组合成员多年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日渐形成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去理解黑鹰,你将不能完整地领略专辑之后的隐喻。黑鹰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他的梦依旧是作为山鹰组合成员的黑鹰的梦,而非瓦其依合个人的梦。三、作为个体黑鹰的个性显露。在山鹰组合的三个成员中,黑鹰的声音最为原生态,当他发出高腔时,彝人的烙印深刻而清晰,你始终无法把他从厚重的文化背景中剥离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个人多年以来对于“做世界音乐”理念的建构和追求。于是,展现在听众面前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既扎根于本民族音乐特色,又大胆地进行了超越民族的尝试。即使听者对于彝文化全然不知,他也会在“黑鹰之梦”中感受宛如南太平洋的质朴和加勒比的欢腾等等似曾相识的味道,这就是世界音乐的魅力。

“黑鹰之梦”的诞生是一个必然。专辑的理念契合了鲁迅的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世界的音乐,要求音乐人具有博大的心灵,超越民族情感的心。正是基于对于彝族文化的深沉的爱,黑鹰才有了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又用这样的视角来反观本民族文化,形成其独到的音乐理念。这种超然与谦恭也通过歌声传递给每一个听歌的人——梦境和现实在次第,悲伤与欢乐在轮回,坦然地接受命运的馈赠,希望无所不在。

转角处,一个女孩的声音响起:“这本书,我只说两个字——好看”。在沉溺于繁复的修辞和刻意的渲染而无力自拔的时候,其实简单的“好听”两个字才是对“黑鹰之梦”最恰当的诠释。

2009年10月5日

后记:5月,在若尔盖的漫天飞雪中,我们的3人自驾旅游团队几乎被孤寂和寒冷击垮,是循环流淌的《不要怕》支撑我们平安穿越雪山草地。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每个当事人都成了它的信徒。唱歌的人有故事,听歌的人亦有故事。如果不得不在路上,至少我们还拥有自由的灵魂。“我闭上眼睛,想起你。”(《阿诗玛》——黑鹰之梦)

黑鹰之梦专辑链接:http://heiyingzhimeng.6621.cn/special/de2204b84f44e923.html?allnum=8&sucnum=8&failnum=0

黑鹰之梦专辑链接:http://heiyingzhimeng.6621.cn/special/de2204b84f44e923.html?allnum=8&sucnum=8&failnum=0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