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三官寨之行

作者:史开云
发布时间:2011-01-28


去过三官寨的人,有人感到震撼,有人感到神秘。

8月10日,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好奇的脚步,在热情的三官小学老校长陈大彬的带领下,“草海军团”终于有幸走进三官寨,感受这里的彝族风情,不禁为之振奋。

毕节市大屯彝族乡三官寨,彝语名协阔迪,彝族歌舞之乡,是毕节地区惟一获得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彝族村,全省彝族重点保护原生态村寨之一,这里93.5%的为彝族,80岁以上的老人不会说汉话。历史上,三官寨系大屯土司庄园十八寨之一。

听当地老百姓讲,“三官”是表示天官、地官、水官,对他们的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三种主要因素天、地、水的崇拜,认为天官赐给人们幸福,地官赦免人们的罪过,水官解除人们的危难。据《通雍余民宗谱》载,是庄园先祖张翔由原居地卧泥河迁三官时带来的。明天启元年(1621年),扯勒部后裔大屯土司庄园先祖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当地百姓称蛇宣尉)自称“大梁王”,与水西土司安邦彦结盟,发难明朝政府,史称“奢安之乱”,历时九年战败,族人改姓余、杨、苏、李、禄、张、陇。奢崇明次子奢辰改名余保寿,余保寿三子张翔(一作张翔岐,又名杨三)分司大屯乡之现境,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土归流,为报亩入册,长子辖区取名长官寨,次子辖区取名二官寨,三子辖区取名三官寨,故而得名沿用。

展览馆、图腾柱、庆典场,以及干净的农家小院,所有的一切,都在冲刷着笔者的身心。晚上,大家围着熊熊的篝火,跳起了《乌蒙欢歌》系列舞蹈。一旁,笔者和陈大彬聊起了三官寨最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彝族歌舞、服饰等。

三官寨清末始办私塾,1956年始建三官小学,1980年增设彝文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年后,学生不太适应,于是改为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增设了一个初中班。因为没有现成教材,学校只好自编教材进行教学。2003年,应教育部门安排,初中班集中到大屯乡政府所在地进行统一办学,成为省、地、市三级初中彝文教学试点。

“由于我们这里的彝汉文化共同发展,在双‘文明’建设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毕节地市两级政府于1985年授予三官村‘文明村寨’大理石牌,省文化厅于2001年授予‘民族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6月,省政府批准了该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实施项目”。陈大彬介绍道,“这完全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现仍保持着原始、自然和浓厚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彝族歌舞、语言文字都具神秘古朴、典型浓郁彝族传统文化特色。”

三官寨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当地彝族歌舞主要是以反映古时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为特色,如衣角舞是用舞姿反映旧社会时期,彝族小姑娘小小年纪便嫁到婆家,本事天真活泼的年龄,却要承受生活的艰难、家务的繁重,由此表达出强烈的思念父母之情。而撒麻舞则是用优美的舞姿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场景,包括撒麻、种麻、收麻等。

“在服饰方面,我们这里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主要是对虎图腾的反映,像衣服上弯弯曲曲的图案就是对虎图腾的一种体现。”陈大彬说,“另外虎图腾还体现在民居建筑上,如窗花、雕刻等。”据陈大彬介绍,三官寨的民居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中间是堂屋、两边房子相对的,称“燕儿窝”,意为燕子经常在堂屋的屋顶做窝;另一种是中间开大门进入主房,再向两边延伸,这种款式称为“一封书”。

值得一提的,是更为神秘的三官寨彝族祭祀文化,因时间匆忙,只浅浅得知当地的祠堂在端午、七月半、大年三十、初一等日子都要烧香烧纸、杀猪宰羊敬奉祖先。笔者于是想,有时间的话,将来三官寨多住几天,细探这里厚重的彝族文明。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