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改革开发的东风,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健步伐,万德乡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万德来说,却是艰苦创业的30年,改天换地的30年。放眼今日万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百里彝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
古老神奇、富饶秀丽的万德
万德乡成立于1989年,原为万德区公所,区公所前身为万德公社,辖现己衣、万德两乡和发窝、东坡大部分地区。现辖8个村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0%以上。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595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彝乡万德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素有“土司故土”、“彝族家园”、“壮鸡之源”和“石雕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土司故土”。 万德乡政府是那氏土司衙门所在地,土司文化源远流长。《绝代》和《凤氏彝兰》等电影就生动再现了万德土司的生活风貌,现还存有大照壁、土司大钟、观音寺、小花厅、白牡丹、月牙池、那德洪之墓等古迹,还有遍布全乡精工细凿的彝汉文古碑。
这里是“彝族家园”。彝族先民发明和使用的十月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人类较早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这种历法就发掘于我乡自乌村委会;彝族长篇叙事史诗《查姆》和《梅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乡彝族同胞中广为流传;“火把节”、“二月八”等民族节日和歌舞盛会,使彝乡成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博大精深的彝文文化、形式多样的建筑文化、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充满激情的音乐舞蹈文化,让万德这个彝族家园多姿多彩。
这里是“壮鸡之源”。武定壮鸡发源于万德乡甲腊沟村,具有个大体肥、骨酥肉嫩、味鲜可口等特点。《本草纲木》有载:"其甘、平、无毒。主治补虚,治消渴、中恶、鬼击心腹。"早在明代的南蛮罗婺彝族土司就曾将其作为朝贡的佳品而负有盛名,可以说它是从甲腊沟走向北京的。
这里是“石雕之乡”。万德境内有储量丰富的白沙石、木纹石、蛇纹石和墨石。家家户户盖房铺院、修路立碑都少不了能工巧匠们精雕细刻的石雕,村村有能工巧匠,户户有石雕文化,可以说石雕情结已经渗入彝乡人的血液。
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万德
改革开放30来,在党的各项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百里彝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举着解放思想的大旗,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励精图治,阔步前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开了一幅建设活力万德、构建和谐彝乡的壮丽画卷。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来,全乡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3万元;人均有粮384公斤;人均纯收入1326元;财政自收收入126万元;各项数字都是30年前的好几十倍。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建乡以来,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2万多元,是建乡当年的423.4倍。先后建成了樟万弹石公路、樟金弹石公路、支卧等村委会通达工程和发土窝等一大批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以岔河水库为重点的一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农田水利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到2007年,全乡公路里程由30年前的0里发展到497公里;库塘总库容由30年前的165立方米增加到12007立方米; 30年前全乡没有一个集镇,现在有万德、马德坪、团碑三个集镇;30年前全乡尚未通电,电视电话、更是闻所未闻,现在大多数村民有了电视电话,不少人还带上了手机,通讯和信息传播条件彻底改善。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乡经济“半壁江山”,极大地增强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支持学校建设,大力引进各类教师,尽力提高教学质量。到2007年,全乡有小学13所,初级中学有1所。中小学入学率达100%,考率和巩固率达99%以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8年全乡共缴费:135700元,参合率达到了87%。全乡有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各村民看病不用向以前一样跑县上省、四处求医。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5.5%和86.5%。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成效明显,为全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开发式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创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整体上基本迈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86年至2007年的22年间,全乡累计解决了10800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 1986年的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0.12万人。全乡8村委会中5个实现了村村通电,98个自然村通自来水。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万德乡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妥善处理民族地区的热点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打牢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政干部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结构趋于合理,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万德改革发展的30年,是全乡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壮丽史诗,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展示,是彝乡各族儿女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一座丰碑。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彝乡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不断增强彝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前景美好、面向未来的万德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抚今追昔,我们深深感到,今天的彝乡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乡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紧扣‘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突出扶贫开发、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三个重点,夯实农业、交通、集镇三大基础,发挥资源、气候和文化三个优势,培强烟草、畜禽养殖和林果生态三大产业,提高全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五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着力抓好种养殖业,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走科教兴乡之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努力把万德乡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经济强乡、彝族文化名乡。
力争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在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730万元,年均增长13%;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达到自给有余;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35元,年均增长10%;生产收购烟叶80万公斤,实现产值1176万元,年均增长9.2%;肉类产量年均增长6%;核桃种植发展到3万亩,膏桐3万亩;继续巩固“两基”成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州委“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和县委“大力实施经济文化互动、经济生态联动、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建设拉动和龙头项目带动五大战略,培育壮大烟草种植、畜禽养殖、绿色产业、冶金矿电和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全面提升壮鸡之乡、木纹石之乡、白药之乡、牡丹之乡、中国彝乡五大品牌,集中精力做稳农业、做大矿业、做活商业、做特旅游业、做强生物业”的要求和工作重点,努力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
夯实农业基础,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求突破。突出我乡农业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继续巩固提升粮烟、无公害蔬菜、特色畜禽养殖等基地的同时,着力建设核桃、膏桐、油橄榄、食用菌等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坚持扶优、扶强、扶重点的原则,围绕优势农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积极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扶贫整村推进和村容村貌整治模式,推进新农村试点示范工程,培植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突出彝族特色,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求突破。围绕把万德建设成为中国土司文化名乡的战略目标,立足土司文化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发万己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文化旅游业、康体娱乐业、乡村文化业三大产业,构建万德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抓实项目工作,在提升基础条件上求突破。坚持“以思路带规划,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的原则,以交通、水利、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建设樟万油路和自乌等四个村委会通达公路及部分村组的乡村公路,基本实现通县公路油路化、通乡公路弹石化、通村公路通畅化的目标。坚持山坝并举、建管并重,积极争取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全乡水利化程度。大力完善集镇的服务、聚集和辐射功能,加大规划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全乡城镇化率。
推进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上求突破。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全乡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优化投资环境,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入驻万德、开发彝乡。
着力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求突破。以保障全乡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切实加强社会建设。重视做好民族工作,重点扶持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抓好民族地区扶贫综合开发,维护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好全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和危房改造问题。
加强党的建设,在提高执政能力上求突破。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和干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领导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树立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回顾历史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和力量。万德3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已载入史册,未来的辉煌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30年改革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有解放思想大旗的指引,有全乡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万德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再创新辉煌!万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