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誓与旱魔决雌雄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0a2f20100jdi5.html
发布时间:2011-01-28 06:15


誓与旱魔决雌雄

——万德村支卧村委会总支书记、主任李志会抗旱救灾的先进事迹

 

去冬今春以来,连续6个多月的特大干旱,使地处武定县万德乡西北的支卧村委会与全州、全县一起,步入了全力抗大旱的战线。在水利设施薄弱的前提下,大旱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了村内部分村组农作物大面积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面对最严重的干旱和最高等级的森林火险,身为共产党员的支卧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彝族女大学生村官李志会同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无私奉献,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开展抗旱救灾,率领全村广大干部职工抗大旱、斗天灾,奋力于抗旱救灾攻坚战中,一场抗旱救灾行动就此展开。

李志会,女,彝族,1986年2月出生于楚雄州武定县万德乡的支卧村,2009年7月毕业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同年9月被选派为万德乡支卧村委会当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李志会回到了养育她的支卧村。201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李志会高票赞成当选为支卧村党总支书记,并当选为支卧村第四届村民委员会主任,成为全州最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委会书记、主任。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县境内出现的近60年来罕见的区域性干旱天气,对万德乡支卧村委会造成了较大影响。去年9月至今近6个月时间内,全村境内降雨仅50mm,比去年同期少了420mm。因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特殊,支卧村委会的德卧、万希老、康查咪村一度严重缺水。随着旱情的持续,全村14个村民小组、1354人和1200头大牲畜饮水即将异常困难,抗旱已进入了关键时期。

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作为支卧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的李志会同志深感责任重大,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李志会同志的眉头一直紧锁着,她思索着:必须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打赢抗旱这场硬仗。

为确保村内人畜饮水不发生问题,支卧村按照“保障生活、准备生产”的原则,切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即刻成立村、组、农户三级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并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争取资金,大力宣传动员,合理调剂用水,组织动员干部群众参与寻辟备用水源。在此过程中,为了让群众不因缺水而影响生活,李志会作为党总支书记,时常深入一线,无论是康查咪村片,还是万希老村等几个旱情较为严重的村子,都时常出现她忙碌的身影。

在定夺万希老片区紧急供水方案中,因为当地人多水少,引水、用水方面群众意见不和,引发了纠纷。夜里11点多接到电话后,她立即带领领导小组成员,赶赴现场处理。等方案商定,天已快亮,但水源因与她村邻近,还存在一些后续问题,为尽快解决用水问题,一夜未寐的她又和村组干部翻林穿箐,查看水源,问题解决完毕,同去的工作人员已累得身心俱疲,顾不上休息片刻,李志会同志又立即带领大家赶赴下一个地方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支卧村已投入抗旱救灾资金  万元,其中上级补助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为14个小组另寻了安全水源,发放了142只塑料桶,新建及修复了人畜饮水工程6件,有效缓解了1285人、近1200头大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李志会同志带领干部职工,积极为抗旱救灾捐款1000元。至日前,全村上下已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力抗大旱、救大灾的良好局面,未出现因干旱而引发的人畜病亡事件,无群体性纠纷发生。

投身一线抓备耕

支卧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大春生产关乎全村粮食和经济安全。因干旱气候影响,去年小春受灾极为严重。据当前情况,全村种植的2829亩小春几乎100%受灾减产,其中1960亩颗粒无收,占总种植面积的66.8%,随着旱情持续加剧,灾情更是日益严重。为确保2010年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李志会同志带领村班子一群人通过反复的研究,提出“力求通过以科技促大春增产以弥补小春损失”的思路,狠抓大旱之际的备耕工作。先是在对全村旱情实际全面调研后,研究、制定并调整了大春粮食作物种植及科技推广计划,更改并落实旱育秧样板2.5亩,包谷容器育苗移栽样板208亩,地膜旱育秧移栽样板238亩,水稻样板1100亩,烤烟种植120亩。同时,及早根据群众需求做好农资调供,全面确保满足群众需求。为确定科技推广调整计划,李志会同志走遍了村内11个村的14多个自然村,茫茫大黑山的每一座山岭,每一条沟箐,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村村户户几乎都铭刻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她亲自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和想法后,及时向乡农科部门人员汇报、研究,确定种植方案;同时,对外咨询耐旱的农资品种,明查暗访把好全村的农资入口市场……

烤烟,是支卧村群众增收的主渠道,2010年,万德乡下达支卧村1.5万公斤指令计划,规划种植面积120亩,为确保烟叶提质增效,李志会同志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及早着手育苗整地,做好物资调供。同时,提出集中调水等措施,在支卧村德卧、康查咪和草老增村着诺育苗点,都采取集中调水,解决了了育苗问题,目前,各个育苗点包括后期增育可移栽120亩烟田的备用烟苗均出苗正常,长势良好。群众们说:“李书记带领着我们引来了活水,这大旱之年长出的烟苗,一点也不比往年差”。

挑好重担护森林

“抗旱重在防”,李志会同志与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深入发动,全面动员,调动方方面面人员严防死守。宣传工作是防范的主抓手——“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疏忽一时,火光四起,警惕一时,绿树常青”,意义深重的防火标语从去年11月份起就在全村飘红。村、村、组的森林防火专题工作会议先后召开了近五十场(次),各村组长将防火知识倒背如流……。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全村群众抗旱防火意识已坚不可摇。“与其拿钱救灾,不如花钱防治”。李志会同志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今年,在充实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支卧村花大力气做好各项基础保障工作,为各村落实了森林防火先期工作经费2千元,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组织,组织了宜拉格大村防火演练,提高了村内30名业余扑火队员的素质,还邀请了万德乡防火队员到村里讲解防火安全知识。李志会同志认识到,要下好支卧村抗旱救灾这盘棋,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动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布局慎密,也难免疏漏,今年2月14日,正是大年初一,李志会同志在布置好各项工作正准备放下紧绷的弦和家人好好的过一次久违的节时,却又接到村内康查咪村与德卧村交界处发生火情的报告。火情就是命令,她在村内道路不畅通的情况下,连夜赶路20多公里,边指挥值班人员集结民兵应急分队,边赶奔火场。一夜奋战,火情扑灭。村里的同志请李志会同志先行回家休息,她说:“群众们还没全部撤下来,要等她们都平安回家了,我才可能安稳过年呐。”就这样,李志会同志与村里干部明确分工后,一直将火场清理完毕,才撤回村内。每次村里发生火情,无论身处何岗,李志会同志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最后撤出,一次次较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次次护住了苍莽大黑山这一方令人称羡的青水绿水。全面兼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这是李志会同志始终如一的工作作风,在抓好抗旱救灾这个当前的中心工作时,她牢牢咬住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放松。在她看来,抗旱救灾不能影响其她工作,只有各项工作都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胜利。尽职尽责抗旱魔,全心全意为人民,生产自救,保障民生。在李志会同志的带领下,支卧村全体干部群众将进一步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力打好抗旱保苗防火攻坚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官上任“三把火”

今年24岁彝族女大学生村官李志会以勤奋的工作、优异的成绩、踏实的作风,在今年“两委”换届选举中被村民推选为支卧村委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李志会首先想到了三件事:维护社会稳定,抓好春耕生产和制定支卧村科学的发展规划。

在支卧,李志会想,重中之重的事情还是维护稳定。支卧的贫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非正常宗教问题还依然存在,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促进发展,推动和谐,才能打造一个平安的支卧。目前,村级活动场所有了,农家书屋也建起来了,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吸引广大党员、群众到这些地方来,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使之成为“五个阵地”,即党员之家、老年之家、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协会之家。更要提倡文明新风,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自觉抵制非正常宗教的侵袭。

要说当前,抓好抗旱救灾,春耕生产是当务之急。要把上级给支卧的20个水窖的任务组织好完成好,然后再着眼长远处,再做周密的调研,看能不能有更多的项目可以争取,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当然支卧要发展,还得要有一个符合村情的科学规划,不管有的规划目标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得以实现,也总比糊里糊涂过日子好;在支卧,特色畜禽养殖有了一定基础,有7户人家种植山药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有5户人家养起来黑山羊,两户人家养起了荷兰牛,这都是好的典型示范,也是好的选择、好的方向。在有可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因地制宜,摸索适宜支卧种植,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其它品种,拓广增收渠道。李志会表示,她知道698张选票的份量,也掂得出村民们的厚望与期待,她将以自己爱家乡爱故土的赤子之心,回报养育她长大的支卧大地。

在当代这些“80”后的大学生村官中,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象李志会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担当起改造农村的落后面貌的历史重任。作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领头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通过优秀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经得起组织的考验。在她身上闪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思想是难能可贵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支卧村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