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凤凰还巢记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0a2f20100ibgx.html
发布时间:2011-01-28 06:15


    凤凰还巢记

  —彝族女大学生村官李志会被选上村委会“一把手”

当彝族女大学生村官李志会在今年“两委”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支卧村委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消息不胫而走,马上成为了万德乡乃至武定县热议的新闻,李志会何许人也?一个刚出校门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有何能耐当选村委会“一把手”?又会否是“陀螺屁股坐不稳”,种种疑问纷至沓来

一、“我是80后,但不是失梦的一代”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没有太好的印象,在早些年网络媒体上报道了太多的“歧视”80后的现象,攻击的语言也随处可寻,他们这一代被人们嗤之为“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等。然而,李志会的有所作为有力地回击了来自社会的偏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80后大学生的担待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梦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风采。

李志会,彝族,1986年2月出生在万德乡的支卧村。

一般人还不知道,万德乡本身就是武定县的僻远之地,离县城有107公里,而支卧村委会更处在万德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还有5公里,平均海拔 1460 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 700 毫米。其辖支卧村、嘎立村、德卧村、万希老村、宜拉格村、草老增村、木土达村、康查咪村、必油照村、方山果村共1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8户,有乡村人口1349人。全村国土面积 24.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829亩,人均耕地只有1.11亩,总林地面积8984 亩。就是到了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也不过20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98元,人均有粮还不到300公斤

打从李志会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耳濡目染了祖祖辈辈挥之不去“贫困”。这里生产、生活环境出乎人们的想象,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更可怕的是这里严重缺水,生活生产用水吃紧。农业基本靠天,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基本解决温饱,像今年遇到百年罕见的大旱,人们的吃水都成问题,生产方面就只能靠天开眼了。道路险阻,运输物质基本是人背马驮。到目前有的村尚未通电,大部分群众还住在茅草房里,而且人畜混居,生存条件恶劣。这里的穷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个石头冲进家,连个罐罐都冲不着。”由此可见,这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是如此不堪。

李志会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母亲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弟弟,在村里,其家境算是好的,但家里要供两个孩子读书,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还是捉衿见肘。一般家庭的孩子,就只能读到小学或者初中就不得不离开校门,男男女女有胆子的外出打工,没有胆子就只能安守祖祖辈辈的本分,面朝黄土背朝天,女孩子则找个好的人家嫁人。

李志会之所以选择了读书,她是想用自己知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因此,命运的眷顾使她成为了全村委会第一个走出大山受教育的大学生。在进入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李志会就立志学成后回到家乡,她常常想:家乡恶劣的自然条件固然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的观念的改变、思维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于是,三年后的2009年,李志会回到了养育她的支卧。有人不解,连那些外出打工的人都是出了这道山门就再也没有想回来的打算,却她依然决然地回来了。当有人问起李志会心里是如何想的,她总是拿美国诗人罗宾生·杰夫斯说的一句话来回答:“是时候了,让我们来重新亲吻大地,让丰富的生命重归自然的怀抱。”

李志会还铮铮有声地告诉人家:我是80后,但我不是失梦的一代!

二、“以心换心,相信顽石也能冥化!”

2009年9月,通过严格选拔的李志会被分配到万德乡支卧村委会担任书记助理。刚到村任职,乡党委的领导有些担心,一个女孩子回到这样贫困地方当村官,可能吃不消,于是就找到了她,和她推心置腹地说:当村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辛苦,有时候还会吃力不讨好。意思是让她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你猜李志会怎么回答,她说:“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农村的苦虽不比别人尝得多,但我还是挨过苦日子,父老乡亲的苦才是苦呢,吃苦我一点也不怕。”
    到村任职以后,李志会才真正体会到乡上领导的苦口婆心,村委会的工作婆婆妈妈,千头万绪,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尽管出生在这里,但她一直在校读书,貌似熟悉的人和事其实还相当的陌生。更不适应的是自己要面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老老少少,存在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尤其生活习惯上的不一样,无形中就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李志会想,要想逾越这条鸿沟,就得首先自己学会改变,学会适应。为了拉近和群众的关系,她利用自己本地出生有沾亲带故的优势,经常见着人就这“大妈”、“大爹”,那“大哥”、“大嫂”地喊,喊得别人心里甜蜜蜜的。还时不时到村里走走,和村民嘘寒问暖拉拉家常,这样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李志会也知道,光说不练不是真把式,农民群众看中的不单是你的一张嘴,更多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些实事。
    李志会上任不久,恰巧赶上了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这件事在富裕地方不是什么难事,却在这穷乡僻壤,要想从别人腰包里掏出几文钱实属不易。但她不辞辛苦,一次次地到农户家中筹集资金,甚至一户人家跑上十转八转,脸上被晒塌一层皮也从来没有听到她的一句怨言。大家可不能忽略了,这是在交通基本靠走的支卧,有的人家喊得答应,若要走起路来至少需要半天,脚不起泡,皮不晒塌才是怪事。

2001年9月20日,支卧村发生重大滑坡灾害,118户村民房屋、财产毁于一旦,无家可归。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部分村民异地搬迁到了其它乡镇,留下来的村民也另建新居。有一天,李志会发现有几户人家的土地撂荒,先以为是这些人家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无暇估计生产而耽误了种植,经从侧面打听才得知,是非正常宗教传播者利用滑坡灾害在蛊惑“世界末日”,这几户群众还真听了传教者的话,整天闭门不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心生产,因此错过了栽插季节,土地荒芜。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可坐吃山空的那几户村民依然没有等到“世界末日”的到来,李志会瞅准时机,见缝插针,她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跑,给他们讲道理,信科学,过正常人的生活。通过李志会的说服帮助,几户人家豁然省悟,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表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在今年的两委换届选举中,李志会被推选为支卧村第四届选举委员会副主任。除积极支持和配合好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她还包揽了抄写公告的工作,并和其他委员一起每天步行10多公里山路贴公告、作选民登记,填写、发放选民证等,有的村民们看她疲惫不堪的样子,很是心疼她,便说:“你从小没做过苦活,也没走过这么远的路,你受得了吗?”她却笑着回答说“爹妈给了一双脚,就应该用来走路的,只要我们能选出一个好的领头人,带领我们早点脱贫致富,走再远的路我也心甘情愿。”
    不假老天帮忙,今年恰逢大旱,万德是重灾区,而支卧更甚,且不说小春完全绝收,人畜饮水已经成了支卧最大的民生问题。李志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出主意、想办法,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了3万元钱,为缺水最严重的嘎立村架通了输水水管,将水接到了每户村民的家中。
    支卧没有什么更多的产出,过去靠种点苞谷、豆类显然不值几个钱。今年虽然干旱,但也迎来了机会,党中央、国务院考虑旱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决定对云南在烤烟政策方面予以倾斜,通过努力,支卧在去年全村烤烟收购总量10000公斤基础上增加5000公斤,增加收购量,显然就增加了收入。
    “以心换心,以情融情,相信顽石也能冥化。”这是李志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真的应验了——
    4月12日,此前的第四届“两委”换届选举中已经被选为支卧村委会总支书记的李志会,在这次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1035位选民参加选举又以698票的高票成功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三、“我的肩膀虽然稚嫩,但不怕两副担子一肩挑。”

当选支卧村委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李志会,看似略显稚嫩而且还有些腼腆,但看得出她骨子里的坚韧和不屈。24岁,一个在爹妈眼里,依然还是个“小女娃娃”的李志会开始了当选后的盘算。有人问她,新官上任,到底要烧几把火,她不假思索地说:路是走出来的,至于烧几把火,还得看时候。

在支卧,李志会想,重中之重的事情还是维护稳定。支卧的贫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非正常宗教问题还依然存在,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促进发展,推动和谐,才能打造一个平安的支卧。目前,村级活动场所有了,农家书屋也建起来了,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吸引广大党员、群众到这些地方来,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使之成为“五个阵地”,即党员之家、老年之家、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协会之家。更要提倡文明新风,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自觉抵制非正常宗教的侵袭。

要说当前,抓好抗旱救灾,春耕生产是当务之急。要把上级给支卧的20个水窖的任务组织好完成好,然后再着眼长远处,再做周密的调研,看能不能有更多的项目可以争取,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当然支卧要发展,还得要有一个符合村情的科学规划,不管有的规划目标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得以实现,也总比糊里糊涂过日子好;在支卧,特色畜禽养殖有了一定基础,有7户人家种植山药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有5户人家养起来黑山羊,两户人家养起了荷兰牛,这都是好的典型示范,也是好的选择、好的方向。

在有可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因地制宜,摸索适宜支卧种植,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其它品种,拓广增收渠道。李志会表示,她知道698张选票的份量,也掂得出村民们的厚望与期待,她将以自己爱家乡爱故土的赤子之心,回报养育她长大的支卧大地。(驻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供稿)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