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弥渡多祜彝族龙舞

作者:李毕文章来源:大理日报A3版
发布时间:2011-02-26 06:11


多祜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落,位于弥渡县寅街镇西北部,距县城30余公里,辖4个自然村,共有农户612户,人口2176人,多祜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植物资源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祜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一大批文化传承人尚健在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构成了多祜村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2005年,多祜被命名为“大理州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历史上,多祜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阻隔,因此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基因。其中,龙舞是多祜文明的精髓,也是大理州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巨型道具舞。

多祜彝族崇拜龙,在彝语中,“龙”称之为“鲁”,村子里的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用龙来取名,龙在多祜彝族文化中是神圣、吉祥、富裕、平安、生命的象征。多祜流传着很多关于小黑龙的故事,都把小黑龙人格化,而且都是以彝族人的形象出现。歌颂其不畏强暴,扶助正义,舍身为公,是一条救苦救难的好龙。多祜人认为凡是有水潭的地方,都有一条龙。传说多祜小黑龙是建宁国国王龙佑那的化身,下辖夷西九十九条龙。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载,民国六年,弥渡大旱,农历六月还无雨。青苗近灭绝之灾,人们到多祜龙神祠求雨,求雨的人尚未到家,大雨就跟随而来,人们为感谢多祜黑龙,在弥渡县寅街大王庙、弥渡县城文笔山都建了龙祠,多祜黑龙在弥渡龙的信仰中身价很高,每次舞龙竞赛,多祜黑龙都格外引人注目。

多祜彝族龙舞是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玩龙灯时表演的一种多人舞蹈。大龙龙身分为12段,由12个人耍,每段表示一年内的一个月(遇农历年有润月就要耍13段),1人手持长柄龙珠在前边引导,龙的颜色为黑色,大龙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耍,耍龙以站式和行进式居多,也有跪着耍的。龙身由竹蔑编成圆圈用线连接,罩上黑布缝成的龙皮,再用竹蔑编龙头龙尾,裱上彩纸。龙珠呈圆形,能转动,用竹蔑编成绕上红布,柄长1米多。耍龙者着黑色对襟衣,大裤裆,穿草鞋,披羊皮,背皮袋。多祜彝族龙舞的音乐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大锣鼓和声音传导深远的铜钹;此外还伴有唢呐,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

多祜舞龙的习俗,最初是作为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为一种文娱活动。多祜彝族龙舞的起源,有这样一种传说:在很久以前,龙潭里的小黑龙生了病,就变成了一个小伙子到彝族村寨来求医。他找了许多人,都没有看出是什么病来。最后他遇到了一位名医。医生在号了小伙子的脉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说小伙子的脉和其他人的不一样。小伙子迫不得已,只好承认了他就是龙潭的小黑龙,说他的腰间又疼又痒。医生说,只有他变成龙之后才可以为他诊断。因为龙是不能轻易让人看见的,但小黑龙生了病要医治,只好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于是他们就约好了日子,医生来到多祜黑龙潭边,从龙头开始检查,发现在龙腰间一片龙鳞里藏着一条蜈蚣,就把蜈蚣取出来,又给他敷了些药,小黑龙的病就完全好了。小黑龙很感谢这位医生,为了报答医生,告诉他回家之后,可按小黑龙显形的样子扎一个龙的形状,每年挥舞它,就可以风调雨顺。从此,多祜彝族寨子就有了龙舞。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