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20投稿人:阿克鸠射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这里汇聚、展现;
昭觉县曾是自治州的首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使昭觉成为了了解凉山的窗口:古老与现代交融,愚昧贫穷与脱贫致富激烈碰撞。
昭觉的现实是: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昭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心急如焚,不断寻求全县发展跨越之道。终于,新农村建设被作为改变昭觉县广大农村贫困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定了下来,并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县委、县政府以“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和“领导包点、部门帮扶、干部驻村”的工作机制,集中力量搞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使昭觉农村的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村建设带来新生活
——昭觉县新村建设工作纪实
灰瓦白墙,明亮窗户,宽大庭院,外墙精美的彝家图案,专门的牲畜饲养区……虽然已经搬进来一年多了,可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村民马呷尔每次进出门时端详自己的房屋,都会忍不住露出满意的微笑。
“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真是我过去不敢想像的。”马呷尔原来的房子就在不远处的山坳里。那是一栋低矮、狭小的土坯房,在风雨的侵蚀下摇摇欲坠。“过去,人和牲畜都混居在这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还经常害怕房子被雨淋塌、被雪压垮。”2009年8月,马呷尔所在的四呷村村实施了“三房”改造,半年后,马呷尔一家搬进新房。
在昭觉,像马呷尔一样受惠于新村建设而搬进新居的贫困群众达17187户。
一番令人惊叹的大变化
“这还是我20年前生活过的故乡吗?”这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梁松博士带着家人回故乡昭觉后发出的感叹。
随着新村建设的推进、彝区“三房”改造的大力实施,一场规模大、进度快,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风貌塑造工程在昭觉县村村寨寨轰轰烈烈地展开。
风貌塑造工程要求结合实际,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和按照“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方法”的要求,优化民居建筑设计,突出民居传统特色,注入现代气息,完善民居内部功能,配套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做到了“人畜分离”。
目前,4个州级示范村的建设规划已通过州上评审,其中普诗乡四呷村、洒拉地坡乡上游村已实施完成。采取政府财政投入、项目捆绑和农户自筹资金相结合,投入1026.8万元,建成了村路主道和入户路5.3公里;新建、改造住房118户;架设输电线路2250米,铺设饮水管道21200米,并修建了蓄水池、洗菜池等配套设施若干。今年实施的两个示范村的建设筹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投入3334万元,重点对西昌到昭觉县城公路两侧的村社进行了集中风貌打造,共涉及7乡镇、15个村,2558户农户,改造维修房屋327户,粉刷墙面46.3万平方米,修建村道12公里,入户路2724米,成为了昭觉县一道靓丽的彝族文化旅游线路。
一次居住环境的大改观
在新村建设中,为了减轻贫困群众的建房负担,州委、州政府确定西昌市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昭觉开展对口帮扶,全县78个县级部门、34名县级领导、2573名科级以下干部挂点联系104个村、2.56万户贫困户,累计向帮扶对象捐款捐物160.7万元,协调扶贫项目59个、资金1315.5万元。实现彝寨新村住房改造户联系帮扶全覆盖,多渠道解决他们的投入难题。
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昭觉县新村建设工作一开始就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更好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该县的新村建设更加注重村庄布局,村落规划,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村里将我们这些单家独户集中在一起,按照彝家的传统风貌进行打造。你看,房子漂亮不说,公路直通家门口,屋顶还有太阳能热水器,生活上方便得很,城里人来看了都说羡慕。”马呷尔自豪地说。
一场思想观念的大变革
在县委书记白云、县长岳雄华看来,新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住房,更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激发了群众的自强意识、家园意识、创富意识、财产积累意识,并成为倡导和养成健康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不少彝族群众养成了席地而坐、裹毡而卧的习惯,一些人“等、靠、要”观念严重。
但是今天,走进村民马呷尔的新家,虽然家具不是很多,但干净整洁,床、凳子、桌子、灶台等一应俱全。“在这样的房子里,不坐板凳、不睡床铺、煮饭不用灶台,自己都感觉不习惯了。”马呷尔说。
在四呷村,乡政府刚刚组织了两场专题培训,一个是厨师班,一个是电焊工班。“以前,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还要动员。今年一下子就多走出去150人,现在还有要出去的。”村党支部书记洛古尼坡说。
2009年5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主要领导特别关心昭觉。先后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国家民委主任杨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州委书记翟占一,州长张支铁等频频光临昭觉调研视察指导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工作,给昭觉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深切关怀和温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今,昭觉县的新村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三房”改造任务。该县还将按照《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立足自身实际,继续把加快扶贫开发作为当前最重大、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坚持开发扶贫、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与全州、省、全国同步小康。
■链接
目前,昭觉已基本完成彝区“三房”改造任务。四年来,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69亿元,扶贫攻坚深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人口从2006年的8.97万人降至2010年底的4.69万人。四年来,共投入资金7193.5万元,实施“三房”改造17187户全部完成;投入3800余万元,启动5个扶贫综合开发示范新村建设;投入1200万元完善24个文明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四年来,共投入资金2.17亿元,建成通乡油路16条121.5公里、通村公路40条408.77公里、便民桥40座;解决了5169户农村群众的用电问题、2.24万人和9.41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
昭觉县农村新村建设亮点
产业化扶贫。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目标,昭觉以打造好马铃薯强势产业,巩固好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好“三棵树”新兴产业为抓手,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每年县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都达到500万元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村扶贫。2001年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全县共建设文明新村1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解决41475户农户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建设农村沼气池4887口;改造了“三房”13500户;安置移民扶贫2178户11331人。建成了城北乡普堤村、洒拉地坡乡上游村和普诗乡普诗村等69个试点村,有效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积累了新村建设经验。
基础设施扶贫。投入1500万元改造农网建设,使电网结构趋于完善,布局更加合理,促进了山区工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为贫困群众发展创造了条件;不断加大通县油路、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建设,全县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劳务扶贫。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力度逐步加大,劳务工作机制逐渐成熟,已形成“宣传、引导、培训、输出、扶持、回访”等有效套路,成效较为明显。累计开展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2.3万人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3.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1亿元。不仅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有效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昭觉农村新村建设经验
通过实践,昭觉县在新村建设中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一是摸清底数,超前谋划,整合项目,选好示范村,搞好规划是做好彝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二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性,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降低建设成本的关键;三是发挥基层组织力量,是帮助五保对象、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成房屋的保障;四是协调银行贷款,解决部分农户资金不足的困难,是保证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必备条件;五是加强工程进度与质量监管,是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根本;六是突出民族特色,与城乡风貌打造、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做到形象改造和发展生产同步规划、捆绑实施是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方向。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