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20投稿人:阿克鸠射
被遥远的彝族口弦吸引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这句四川大凉山彝族谚语对于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个在享誉世界一流乐团的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爱乐乐团工作的日本音乐人,千里迢迢来到昭觉彝寨,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而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彝家小伙子吉勒吉夫因有幸成为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的师傅而名声鹊起。”这件事最近成了昭觉县四开乡彝家山寨的爆炸性新闻,成为彝家山寨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感谢吉勒师傅,是你真诚的传授,让我学会了大凉山彝族口弦的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如果还有机会,我还会回来跟你学习的。祝师傅家兹莫格尼(吉祥如意)!” 不久前,四川省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馒头山移民社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收到了一条信息,仔细一看,原来是前不久曾拜他为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的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发来的。 今年26岁的植田康之,是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早良区人,活泼开朗又爱笑的他从小就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吹遍(会)世界各地口弦乐器。 7月初,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离开昭觉之际,笔者目睹了他跟彝族师傅吉勒吉夫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 “听说你来自日本,专程来学习彝族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是的。”没想到眼前这个日本小伙子用地道的彝语回答。这个日本音乐人已开始融入到了彝族的生活中。 2008年7月的某夜,植田康之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文章《彝族口弦:爱情文化的符号》后,就对彝族口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一夜,植田康之失眠了,跟彝族口弦相关的网站被他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彝族口弦的动听、口弦的传说、纯朴的民风……植田康之就这样看了一夜,想了一夜。他的心早已飞过千山万水,到达了那漫山遍野索玛花盛开的大凉山。“一定要去四川昭觉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植田康之暗暗下定了决心。 当梦想遭遇现实,矛盾不可避免。2009年2月,父母亲知道了他的决定后坚决反对。“你在澳洲发展得好好的,干嘛只身一人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去中国凉山,人生地不熟的,这叫我们怎么放得下心啊?”父母亲再三劝说,甚至大发脾气,但植田康之丝毫没有动摇。终于,父母亲勉强答应让他先到泰国去看看泰国的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植田康之像小鸟一样迫不及待地飞出家门,飞向那梦中的地方。夫妻俩毅然选择了漫长的求艺之路,从泰国到尼泊尔再转折中国,从云南昆明——大理——楚雄——双柏——楚雄——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四川西昌——昭觉。 彝族村寨拜师学艺 今年5月29日,植田康之夫妻俩一路风尘来到了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按照彝族规矩拜师后,他们以每小时25元的学费,拜了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为师,留在四开一个月,专门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在电话里,夫妻俩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决定,父母只好依了他俩,还在电话那头反复叮嘱:“要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学会尊重彝族人的习俗,听从师傅的教导……” 学习完吹奏后,植田康之更想学习如何制作口弦。“我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一个多月来,手掌都起血泡了。由于用力过大,小拇指被磨制器具磨压出厚厚的老茧,失去知觉。”植田康之伸出右手说道。 打制彝族口弦是件精细活,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先把铜皮剪成块,打制成铜片,再剪切出口弦模型,用磨制器具磨平,再以火柴慢慢煨匀,加强坚硬度。然后划出舌片,挑出舌片,翻卷成形。最后进行剪头,剪头的功夫必须到家,火候必须到位,口弦头尾重量一定要均衡,否则弹不出声音。 “我师傅打制出的彝族口弦,吹奏时手掌就有震颤感,有立体音。我很想学,他也在认真地教我,但是,我始终学不到位,原因是打制彝族口弦主要靠的是个人悟性和长期的磨练。”植田康之坦言。 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师傅的认真和真诚劲儿让这对初到彝乡的日本夫妻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融入了彝族人的生活中。 植田康之笑言:“我喜欢凉山,喜欢彝族口弦,也喜欢彝族人,我和彝族师傅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生活,一块儿玩耍,师傅还特别找了一位彝族教师做我的翻译,教我彝族话,这一切多么好啊!” 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簧乐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 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打工浪潮席卷彝寨山村,昭觉县四开乡打制口弦的艺人纷纷外出打工,从原来的600多人锐减到了现在的十几个人,这门技艺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 只要是口弦声声响起的方向,就会把彝人的魂牢牢地系住。一个日本人能千里迢迢来到彝乡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我们彝族人就更应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口弦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失传。 被遥远的彝族口弦吸引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这句四川大凉山彝族谚语对于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个在享誉世界一流乐团的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爱乐乐团工作的日本音乐人,千里迢迢来到昭觉彝寨,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而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彝家小伙子吉勒吉夫因有幸成为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的师傅而名声鹊起。”这件事最近成了昭觉县四开乡彝家山寨的爆炸性新闻,成为彝家山寨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感谢吉勒师傅,是你真诚的传授,让我学会了大凉山彝族口弦的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如果还有机会,我还会回来跟你学习的。祝师傅家兹莫格尼(吉祥如意)!” 不久前,四川省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馒头山移民社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收到了一条信息,仔细一看,原来是前不久曾拜他为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的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发来的。 今年26岁的植田康之,是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早良区人,活泼开朗又爱笑的他从小就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吹遍(会)世界各地口弦乐器。 7月初,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离开昭觉之际,笔者目睹了他跟彝族师傅吉勒吉夫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 “听说你来自日本,专程来学习彝族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是的。”没想到眼前这个日本小伙子用地道的彝语回答。这个日本音乐人已开始融入到了彝族的生活中。 2008年7月的某夜,植田康之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文章《彝族口弦:爱情文化的符号》后,就对彝族口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一夜,植田康之失眠了,跟彝族口弦相关的网站被他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彝族口弦的动听、口弦的传说、纯朴的民风……植田康之就这样看了一夜,想了一夜。他的心早已飞过千山万水,到达了那漫山遍野索玛花盛开的大凉山。“一定要去四川昭觉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植田康之暗暗下定了决心。 当梦想遭遇现实,矛盾不可避免。2009年2月,父母亲知道了他的决定后坚决反对。“你在澳洲发展得好好的,干嘛只身一人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去中国凉山,人生地不熟的,这叫我们怎么放得下心啊?”父母亲再三劝说,甚至大发脾气,但植田康之丝毫没有动摇。终于,父母亲勉强答应让他先到泰国去看看泰国的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植田康之像小鸟一样迫不及待地飞出家门,飞向那梦中的地方。夫妻俩毅然选择了漫长的求艺之路,从泰国到尼泊尔再转折中国,从云南昆明——大理——楚雄——双柏——楚雄——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四川西昌——昭觉。 彝族村寨拜师学艺 今年5月29日,植田康之夫妻俩一路风尘来到了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按照彝族规矩拜师后,他们以每小时25元的学费,拜了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为师,留在四开一个月,专门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在电话里,夫妻俩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决定,父母只好依了他俩,还在电话那头反复叮嘱:“要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学会尊重彝族人的习俗,听从师傅的教导……” 学习完吹奏后,植田康之更想学习如何制作口弦。“我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一个多月来,手掌都起血泡了。由于用力过大,小拇指被磨制器具磨压出厚厚的老茧,失去知觉。”植田康之伸出右手说道。 打制彝族口弦是件精细活,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先把铜皮剪成块,打制成铜片,再剪切出口弦模型,用磨制器具磨平,再以火柴慢慢煨匀,加强坚硬度。然后划出舌片,挑出舌片,翻卷成形。最后进行剪头,剪头的功夫必须到家,火候必须到位,口弦头尾重量一定要均衡,否则弹不出声音。 “我师傅打制出的彝族口弦,吹奏时手掌就有震颤感,有立体音。我很想学,他也在认真地教我,但是,我始终学不到位,原因是打制彝族口弦主要靠的是个人悟性和长期的磨练。”植田康之坦言。 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师傅的认真和真诚劲儿让这对初到彝乡的日本夫妻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融入了彝族人的生活中。 植田康之笑言:“我喜欢凉山,喜欢彝族口弦,也喜欢彝族人,我和彝族师傅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生活,一块儿玩耍,师傅还特别找了一位彝族教师做我的翻译,教我彝族话,这一切多么好啊!” 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簧乐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 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打工浪潮席卷彝寨山村,昭觉县四开乡打制口弦的艺人纷纷外出打工,从原来的600多人锐减到了现在的十几个人,这门技艺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 只要是口弦声声响起的方向,就会把彝人的魂牢牢地系住。一个日本人能千里迢迢来到彝乡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我们彝族人就更应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口弦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失传。 被遥远的彝族口弦吸引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这句四川大凉山彝族谚语对于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个在享誉世界一流乐团的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爱乐乐团工作的日本音乐人,千里迢迢来到昭觉彝寨,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而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彝家小伙子吉勒吉夫因有幸成为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的师傅而名声鹊起。”这件事最近成了昭觉县四开乡彝家山寨的爆炸性新闻,成为彝家山寨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感谢吉勒师傅,是你真诚的传授,让我学会了大凉山彝族口弦的演奏技艺和打制技艺。如果还有机会,我还会回来跟你学习的。祝师傅家兹莫格尼(吉祥如意)!” 不久前,四川省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馒头山移民社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收到了一条信息,仔细一看,原来是前不久曾拜他为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的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发来的。 今年26岁的植田康之,是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早良区人,活泼开朗又爱笑的他从小就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吹遍(会)世界各地口弦乐器。 7月初,日本音乐人植田康之离开昭觉之际,笔者目睹了他跟彝族师傅吉勒吉夫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 “听说你来自日本,专程来学习彝族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是的。”没想到眼前这个日本小伙子用地道的彝语回答。这个日本音乐人已开始融入到了彝族的生活中。 2008年7月的某夜,植田康之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文章《彝族口弦:爱情文化的符号》后,就对彝族口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一夜,植田康之失眠了,跟彝族口弦相关的网站被他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彝族口弦的动听、口弦的传说、纯朴的民风……植田康之就这样看了一夜,想了一夜。他的心早已飞过千山万水,到达了那漫山遍野索玛花盛开的大凉山。“一定要去四川昭觉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植田康之暗暗下定了决心。 当梦想遭遇现实,矛盾不可避免。2009年2月,父母亲知道了他的决定后坚决反对。“你在澳洲发展得好好的,干嘛只身一人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去中国凉山,人生地不熟的,这叫我们怎么放得下心啊?”父母亲再三劝说,甚至大发脾气,但植田康之丝毫没有动摇。终于,父母亲勉强答应让他先到泰国去看看泰国的口弦吹奏和打制技艺。 植田康之像小鸟一样迫不及待地飞出家门,飞向那梦中的地方。夫妻俩毅然选择了漫长的求艺之路,从泰国到尼泊尔再转折中国,从云南昆明——大理——楚雄——双柏——楚雄——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四川西昌——昭觉。 彝族村寨拜师学艺 今年5月29日,植田康之夫妻俩一路风尘来到了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四开乡日历村。按照彝族规矩拜师后,他们以每小时25元的学费,拜了彝族口弦打制新秀吉勒吉夫为师,留在四开一个月,专门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在电话里,夫妻俩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决定,父母只好依了他俩,还在电话那头反复叮嘱:“要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学会尊重彝族人的习俗,听从师傅的教导……” 学习完吹奏后,植田康之更想学习如何制作口弦。“我学习打制彝族口弦技艺一个多月来,手掌都起血泡了。由于用力过大,小拇指被磨制器具磨压出厚厚的老茧,失去知觉。”植田康之伸出右手说道。 打制彝族口弦是件精细活,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先把铜皮剪成块,打制成铜片,再剪切出口弦模型,用磨制器具磨平,再以火柴慢慢煨匀,加强坚硬度。然后划出舌片,挑出舌片,翻卷成形。最后进行剪头,剪头的功夫必须到家,火候必须到位,口弦头尾重量一定要均衡,否则弹不出声音。 “我师傅打制出的彝族口弦,吹奏时手掌就有震颤感,有立体音。我很想学,他也在认真地教我,但是,我始终学不到位,原因是打制彝族口弦主要靠的是个人悟性和长期的磨练。”植田康之坦言。 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师傅的认真和真诚劲儿让这对初到彝乡的日本夫妻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融入了彝族人的生活中。 植田康之笑言:“我喜欢凉山,喜欢彝族口弦,也喜欢彝族人,我和彝族师傅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生活,一块儿玩耍,师傅还特别找了一位彝族教师做我的翻译,教我彝族话,这一切多么好啊!” 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簧乐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 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打工浪潮席卷彝寨山村,昭觉县四开乡打制口弦的艺人纷纷外出打工,从原来的600多人锐减到了现在的十几个人,这门技艺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 只要是口弦声声响起的方向,就会把彝人的魂牢牢地系住。一个日本人能千里迢迢来到彝乡拜师学习彝族口弦打制技艺,我们彝族人就更应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口弦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失传。
□ 阿克鸠射(彝族)文/图
植田康之(中)学会打制彝族口弦了,在师傅面前露两手。
吉勒吉夫(中)手把手地教植田康之学习彝族口弦制作。
□ 阿克鸠射(彝族)文/图
植田康之(中)学会打制彝族口弦了,在师傅面前露两手。
吉勒吉夫(中)手把手地教植田康之学习彝族口弦制作。
□ 阿克鸠射(彝族)文/图
植田康之(中)学会打制彝族口弦了,在师傅面前露两手。
吉勒吉夫(中)手把手地教植田康之学习彝族口弦制作。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