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象祠记》

作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6d08d0100encg.html文章来源: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2011-03-20 10:04


《象祠记》

 

《象祠记》

 

 

《象祠记》

象祠,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始建于隋代。明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应水西彝民、苗民之求翻新象祠,请明代大儒王阳明作《象祠记》。《象祠记》于清康熙三十四年收入《古文观止》,作为百世名传之作。建象祠之灵山,清初改名九龙山,该地群山耸立,山形奇特,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如九龙腾飞。项目区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素朴出口处5公里,距黔西县城35公里,距省城贵阳92公里。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
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古文观止》)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慰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文中的背景,又和下面的这段描述有关: 
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曾生活在今天的济南一带,至今济南地区仍有许多关于舜的传说。据说舜的父亲是一位盲乐师,名字叫瞽叟,是我国古瑟的发明者。据《法苑珠海》引刘向《孝子传》记载:有一天晚上,瞽叟忽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美丽的凤凰,嘴里衔着米来喂他,并说:"她的名字叫鸡,是来给他当儿子的。瞽叟醒后,感到十分惊奇,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舜。据说舜的眼睛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里有两个瞳子,所以人们又叫他重华。舜生下不久,他母亲就死去了。瞽叟又娶了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叫做象。舜的后母心胸狭小,泼竦凶悍,十分偏象,对舜却十分讨厌,甚至想害死舜,而瞽叟又是个遇事糊涂怕老婆的人,因此也虐待舜 。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瞽舜和后妻经常叫舜到历山下载荒造田。历山就是今天的千佛山。当时,这一草木横生,一片凄凉,加之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耕地靠石器和木器,劳动效率很低,舜耕不完地,父母就打骂他。而舜却任劳任怨,从不违父母的叮嘱。民间有舜用大象耕地的传说,有否此事,无可查考。但象这种虽然属于热带的动物,在中国古代黄河两岸也还是有的。据《吕氏春秋》记载:商民族役使许多野蛮凶恶的象,在东方一带国家称威,周公于是派兵队去驱逐它们,才把它们赶到江南地区。《汉书·武五子昌王传》记载:"舜封象于有鼻 "。"有鼻"是地名,而恰恰又是象的特征。这说明:舜可能驯服过野象。 
舜在历山耕地时,常常看见布谷鸟带着小布谷鸟一起在天空飞翔,母鸟衔了食物,在树上哺养小鸟,充满着亲爱和睦的景象。想到自己是一个早死母亲的孤儿,受后母虐待,不禁万分感慨,于是常信口作排遣悲怀(据《路史后记十一》注引《琴操》)。 
到历山之前,这一带的农夫常常因田界闹纠纷,甚至结了仇,自从舜到历山耕地以后,历山的农夫受到他德行的感化,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喜欢和他住在一起,于是逐渐汇成一个小村庄。两年后,就成为一个较大的城镇,这大概是现在济南城的最初规模吧。舜还曾到雷泽去打鱼,雷泽附近的渔夫也争着让起鱼池来。舜曾到河滨制陶器。说也奇怪,没多久,河滨陶工做的陶器既又耐用。 
舜的高尚品德和才智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发现了,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个个心灵手巧,贤慧善良。现在千佛山兴国寺的舜祠里还有她们的塑像呢。尧还培养舜做自己的接班人,并让舜协助自己工作了二十年,作为对他的考验,还让舜摄行政事八年,从而使舜得到各个方面的锻炼,由于舜做了天子的女婿,后母和弟弟象十分嫉妒,恨得咬牙切齿,并千方百计陷害地。 
  有一天,象假惺惺地对舜说:哥哥,爸爸让你明天去帮他修谷仓。舜愉快地答应了。娥皇和女英知道后,十分焦急,因他们能未来先知,预测到象企图乘机烧死舜,于是她俩给舜做了一套画着鸟形彩纹的衣服保护他。果然不出娥皇、女英之所料,正当舜爬上仓顶专心修补仓库时,象乘机抽掉梯子,并在谷仓下面堆了一大堆柴禾,顺手点了一把火,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舜见此情景,忙问象是怎么回事,象却哈哈大笑,然后得意他说“让你上天堂呀”。舜听后十分气愤,便举起双臂向苍天诉说这无理的现象,说也奇怪,正当舜张开双臂时,他衣服上的鸟形彩纹顷刻间变成一只大鸟,高叫几声,直朝天空飞去。原来,舜的花衣服是他妻子给他的法宝。象见此情景,气的象泄气的皮球,瘫痪在地上。 
象陷害舜失败后,仍不死心,便鼓弄爸爸瞽叟加害他。糊涂的瞽叟为了讨好后妻的欢心,竟真的亲自出马,加害大舜。据《孟子》这部书记载,舜的父亲瞽叟曾让舜去掏井。娥皇和女英知道后,又给舜做了一件带有龙形彩纹的衣服,让他穿在旧衣服里面,并嘱附他遇到危险时,立刻脱去旧衣服。舜和妻子告别后,就带着工具掏井去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进入井底,瞽叟和象就向井内乱投石块,当井口被填平时,瞽叟和象以为大舜非死不可,就商量着如何分配大舜的财产,象还企图霸占他的两个嫂子。正当他们欢天喜地走到舜家门口时,突然听到舜正在他的房子里弹琴呢。原来舜听到象向井下投石的声音,就机警地脱去旧衣服,眨眼间,大舜身上的龙形彩纹,变成了一条鳞甲闪闪的游龙,逍遥自在地钻进地下黄泉,然后从另一口并里钻出来,人们为了纪念舜,就把舜掏过的那口井叫舜井,舜井附近的街道,就叫舜井街,这就是济南舜井街名称的由来。 
由于舜天性笃厚,而且心细胆大,因此得到了周围人们的拥护,经过严格的考验,尧便把天子的位置禅让给舜。 
至今,舜祠门前瞻仰这位伟人的人络绎不绝,充分说明人民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阳明祠

 
  阳明祠,坐落在贵阳市区扶风山,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与相邻的尹道真祠、扶风寺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此祠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先生)而建。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生于1472年,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稽阳明洞,故人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任南京兵部主事,因触怒当权宦官,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在贵州的三年中,王阳明先后在修文龙冈书院和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治学成名,门人众多,影响甚大,至今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仍有深远影响。1529年阳明逝世后,贵阳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该祠。
  祠内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桂树浓香四溢,碑刻甚多,曲径回廊,高雅清幽。祠内现存有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赞扬王阳明的七言绝句:“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另外,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
  祠内殿堂中,有王阳明汉白玉坐像,两侧为先生手书:“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木刻对联。殿堂外碑廊有王阳明手书《矫亭记》和家书文稿及燕服画像。此外,还有清代学者莫友芝、何绍基等人游览祠堂题咏的诗文及捐资修建人员名册石刻,是贵阳市现存的碑刻精华,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2006年5月25日,阳明祠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致安贵荣书

 

作者:金名情缘  

出自:清静殊胜地





贵州土官安贵荣,历来骄横傲慢。因为随同征讨香炉山,被加封贵州布

政司参政。对此他还炔快不乐,嫌皇上给的官小了。于是安贵荣向皇帝上了

奏章,请求朝廷削减龙场等驿站,用以奖偿他的功劳。朝廷将此事下发给贵

州督府议决。

当时,兵部主事王守仁,因为提建议被贬滴到龙场作驿丞,安贵荣对他

十分尊敬有礼。王守仁得知此事,写信给安贵荣。信中意思大致是:“凡是

朝廷的制度,都是由祖宗制定的,后世沿袭遵守,不敢擅自更改。如果朝廷

随便更改,就称之为变乱,何况是诸侯呢?纵使朝廷不怪罪你,但有关的部

门会将你绳之以法。即使一时幸免,或者八九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当事

的人,还会依据典章制度来非议你。如果那样,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在你

之前,从汉唐以来一千几百年了,你们的土地人民没有任何改变。之所以能

够长期如此,是因为你们能世世代代谨守天子的礼法,竭力尽忠,不敢有丝

毫越轨。因此天子也不可能无故加罪于忠良的臣子。不然的话,你的土地人

民日益富裕兴盛,朝廷全部收取了,象中原一样以郡县治之,哪个又敢说不

可以呢?驿站可以削减,也可以增加。驿站可以改变,宣慰司也可以改变。

照此说来,结果对你是有害无益的,难道你没有想过这些吗?你列举的向朝

廷奏报功劳、要求升官的理由也是这样的。剿除寇盗,安抚良民百姓,这本

是地方官吏通常的职责。如今你屡次表功请赏,那么朝廷平时对你的恩宠,

以及给你的俸禄职位,又是让你做什么的呢?让你作了参政,已经突破了过

去设立官职的制度。如今又得寸进尺,真是贪得无厌了,必然使众大臣无法

容忍。宣慰使是边疆地方行政长官,所以能够有世袭统治的土地和人民。而

参政是个流动的官职,东西南北,天子让你到哪里就到哪里。朝廷给你一道

尺方的圣旨,委任你一个职位,或者到福建,或者到四川,如果不去,那么

朝廷诛杀你的命令,就会马上到来。如果你奉命行事,那么千百年传下来的

土地、人民就不再归你所有了。由此看来,今日参政这个职位,你应当唯恐

辞之不快,怎么能够再要求加官晋爵呢?”

后来驿站终于没有削减。

这封信,土官应当抄写一遍,作为座右铭。

 

	

修文明代彝族土司墓主待破解

作者: 吴一文  

 
 
 

近日,记者在修文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采访时了解到,该县大石布依族乡大屯村有一处明代彝族土司古墓遗址,但墓主是何人有待史家破解。

 

该墓被当地人称为“倮倮坟”、“倮烧灰”、“安家坟”、“宣慰坟”等。虽然现在已无墓堆,但据80岁的陈国军老人介绍,原墓底用约1米长、宽厚各约30厘米的大石砌成,墓冢为矩形,长5米多,宽3米多,墓地有约1米高的石墙围住,墙开有门,正对六广河。墓前有檐,前伸约20厘米,宽3米有余,下有石室3间,两边室宽各近1米,中室宽约70厘米。室后是宽近1米,长约3米的墓道。内有墓壁,上有小孔,直径约10厘米,手可伸入。50多岁的村民班武光介绍说,他小时候经常到石室和过道里去玩,通过小孔可见里面有一个像石头做成的小箱,没有盖子,有一次他伸手进去抓到过一些似泥非泥的东西,后来才想到有可能是骨灰或柴灰。

 

陈国军还说,过去墓前的石室左右壁上还有一些弯弯拐拐、似字非字的符号,没有人认识,现在石壁不知哪里去了。据推断,过去墓室应是被封死的,估计后来有人认为里面有金银财宝,砸毁了室壁,才现出石室,破墓时间可能是清代中叶到民国初年。而古墓的彻底被毁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当时为了造田造土,不仅拆了墓冢,还掀翻了墓基,石料用来建了一栋7间大房子的基石和一块近1亩的晒坝坝基。

 

这些口碑资料也可以从史料中得到部分印证。据民国9年(1920年)倡修的《修文县志·古迹志》记载:“在城北七十里手把岩地方,有明代安氏古墓一冢,碑碣所刊姓氏因年久字模糊,无从分晓”。

 

从墓制来看,此墓并非一般老百姓所能望尘,加上当地人又称之为“宣慰坟”,可以肯定它的主人非同常人,很可能就是某位彝族宣慰使。

 

从明初到清初,水西彝族一直世袭贵州等宣慰司宣慰使之职,其间共有18位宣慰使,其中霭翠、奢香、安万铨等6位的坟墓在《大定县志》等地方史志中已有明确记载。还有安的、安贵荣、安仁、安位等12位宣慰使之墓无从知其下落。

 

如果方志和口碑资料均无错误,那么这座古墓的主人究竟是哪位宣慰使呢?这就成了史界之谜。

 

前不久,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系副主任陈世军副教授经实地考察和结合相关资料考证,认为这是明代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之墓。

 

安贵荣自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代父安观职任贵州宣慰使,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去世,共在位40年,其间17次遣使赴京朝贡,以“多智勇,善用兵”闻名于当世,因有军功封昭勇将军加贵州布政司右参政,他还因铸有彝汉铭文的成化钟和邀明代硕儒王守仁(阳明)作《象祠记》等文事而有名。

 

陈副教授说:“之所以认为它可能是安贵荣的墓,主要基于以下几条理由”。首先,大屯一带明初为龙场九驿之要冲,根据陈国军老人的介绍,当地之所以又叫手把岩,是因为安贵荣从素朴经大屯到龙场(今修文)时,曾亲自攀崖而上,因而得名。况且他时常置朝廷“非有要事,不得擅还水西”之禁令于不顾,常还水西,为避人耳目,多行此小道。所以对这里情况应十分熟悉。加之此地三面环山,前临深溪,可谓风水宝地,因此他可能早就心有所仪。其次,大屯一带明代属水西“于的则溪”地,由水西四十八目之水外六目“底飞”土目所管,并与“龙尔”(龙场)同为贵州宣慰使亲辖,虽不在“衣胞之地”大方,但也算是葬在自己的土地上了。第三,在12位无墓可考的贵州宣慰使中,与龙场息息相关的主要是安观和安贵荣父子。而据《明史》和《明实录》等史料记载,安观死于大方老家,理应葬于附近。利用排除法,这座墓应是安贵荣的。第四,据史料反映,安贵荣是在征陈湖等十二马头(今开阳一带)时所亡,有可能是战死,也有可能是急病死,总之是突然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太可能运到大方安葬了。

 

这个古墓的主人是否即如陈先生所言?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我省著名彝族史专家、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余宏模副研究员认为,这种看法可备一说。而省彝学会则建议召开一次专门的学术讨论会,以广泛听取意见。

 

 

 

舜封象南疆(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11-21 

封象南疆

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当年,协同生母屡屡虐待舜、迫害舜,但舜以德报怨以至后来被尧看重,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因德才超人,民众佣戴,万里挑一,尧禅让帝位。

后来象常常夜深人静,难于入睡。他恨自己不该那么心地狭窄,自私自利,不该对生母助纣为虐,迫害自己的兄长。又回想起舜的所作所为,深感自己对不起兄长,无地自容。在良心深受自责的情况下,象开始变了,变得勤快了,有礼貌了,讲德性了,也开始跟着兄长学一些处世治国之道。象的变化,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舜帝决定封官给象。不过,他不让象在自己身边,也不让在中原做官,而是封象到江南边远偏僻的地方有庳国做官。这样一可体现自己的德政,二有利对象的考验与改造。

象不负兄望,在有庳国,果然干得很不错。有庳国原始落后,条件艰苦,象便把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道德、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到那里,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那里的社会也有了大的发展。

舜帝南巡时,听到当地民众对象的反映,看到弟弟的不凡业绩,心里非常高兴。舜兄死于苍梧。象悲痛万分,他跪在舜的灵前三日不起,泣不成声。于是,后人便在象吊祭舜的地方,立了个神祠,取名鼻亭神。

 
   

 

 

文章编辑:谢采峡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