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彝家嫁娶两道关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www.yizuworld.com/html/yirenfengqing/2011/0513/2091.html
发布时间:2011-05-16 07:10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白路,一个高寒彝家小寨,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定彝族酒歌》的发源地。
  全乡聚居着二分之一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这里保持着原始而浓郁的彝族风土人情。迄今为止,彝族同胞在婚嫁上还沿袭着一个富有特色的礼俗,即“泼水”和“抹花脸”两道关。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派人到新娘家娶亲,队伍由新郎的姐夫率领着一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及活泼开朗、聪明胆大的姑娘。
  当娶亲队将到新娘家时,新娘家的房前屋后,沟上坎下早已埋伏好泼水的姑娘,这就是娶亲队和迎亲队斗智斗勇的时刻。在远古的礼俗中,娶亲队一般都毫无防备,总是在危机四伏中忍受姑娘劈头盖脸的一头清水。
  白路的冬季,北风凛冽,寒透骨髓。娶亲队快到新孩子家时,就换上雨衣雨裤,嬉闹着大大咧咧地冲进新娘家,让泼水姑娘爱莫能助。他们也会在进村前,分头行动,悠闲地冒充做客人,陆陆续续地走进新娘家,待姑娘们发现时,往往只剩下娶亲队的主角一个了。这是因为姑娘们为了把好泼水关,她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新郎的姐夫是谁,所以这个领头人一般都难逃此关,这时姑娘拽着扯着会把光杆司令浇个透身凉,似乎为整个队伍准备的水都要他来享受。
  泼水事毕,娘家人就把娶亲队礼让到堂屋,上茶款待,摆筵也将从娶亲队开始。
  是夜,娘家人还要给娶亲队出难题。在马帮和轿夫时代,娘家人会把娶亲队的鞍子、笼头、轿杆等小物件藏起来,如果娶亲队找不到,就要出钱,迎亲的姑娘才会交出。
  在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娶亲大多由车辆替代,这种小伎俩也随之消失。深夜,娶亲队和迎亲的姑娘就要陪着新娘唱哭嫁调,主题多是围绕生活、爱情、感恩等内容。
  翌日上午,便是考验娶亲队的关键时刻,摆席上菜也是最后才轮到娶亲队。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菜碗刚上桌,迎亲姑娘便拿出杀手锏,尤其是没有泼到水的,此时也在劫难逃。姑娘们先抢菜碗,这顿饭娶亲的是不可能吃好的。才扒两嘴饭,姑娘们开始从新郎的姐夫下手,用猪油炒过的锅烟灰往他们脸上狠抹,这就是颇有情趣的抹花脸。
  过完两道关,毕摩行了礼节。新娘的弟弟就把新娘从新房里背到堂屋里,地上撒好松毛,垫好草席。新郎的姐夫就负责把新娘从堂屋里背出房,然后上马,或上轿,或上车,新娘从自家到新郎家这一段路是不能直接踩到地面的,若要下地,得用松毛或草席铺垫着。
  一路欢天喜地不提。到了新郎家门,新郎的姐夫又把新娘背到堂屋中让其和新郎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再将新娘背进洞房,这次神圣的使命才算完成。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