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美术夏令营,参加彝族人家劳动,为文化广场设计雕塑,在自费绘制巨型壁画,为学校做微缩景观……最近5年来,天津美院的十几名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以接力赛的形式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进行西部支教活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也在奉献中历练和成长。昨日,南涧县委书记特意赶来参加美院支教活动总结会,并对支教生为当地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和孩子们在一起
住所内“雨天抗洪晚上防虫”
四年前, 王莎、韩金山等四个满怀激情的年轻人毅然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首届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带着梦想来到云南省位于无量山深处的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
大山里气候湿热,让这些北方的学子很难适应。“雨天抗洪,晚上防虫。”支教学子这样形容当初的住宿环境。当时,王莎分在南涧一中支教,董薇则分在南涧县民族中学,相距2公里。当地教育局特安排南涧县一中腾出一间教师宿舍给她们居住。宿舍年久失修,屋顶渗漏严重,要是雨大些,盆、碗、桶、瓢等所有容器都得派上用场。第二天,晾晒湿被就成了必做的事。此外,当地的蚊子、蝎子和臭虫常会钻进蚊帐成为支教队员梦中的“骇客”。夜晚与虫做斗争就在所难免。因为宿舍紧张,男队员韩金山只得住进学校放废置灯具和维修工具的“小仓库”里,此后的一年中且不到10平方米,他就在这里安歇并进行教学备课。
方便面是解谗美味
为了能生活全部自理,这些支教的学生到了当地安顿好以后,都要学会自己生火做饭。刚开始,他们要用木柴在搭起的土灶上生火做饭。起初烟熏火燎的忙活完了,还免不了吃夹生饭。后来,当地有关部门想方设法,给支教学生解决了煤气灶,让人雀跃不已。
在南涧彝族自治县,当地人一年四季要吃稻米,没有面食。“早上的米粉、米线,中午和晚上吃米饭。菜也以酸和辣为主。北方人很难习惯。”河南籍的学生张迎龙说,“长期吃不到面食就非常想吃,想得不行就买包方便面用开水烫了吃,真是难得的美味啊。”据说,因为不习惯当地饮食,支教女孩崔磊曾一个月吃了几箱方便面。
学生生火做饭
支教者每人教10个班
目前,在南涧继续西部支教生活的团队名为“史兴龙”,是由张迎龙、董绪兴、史者三名本科毕业生组建的支教南涧的美院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
据张迎龙介绍,到达南涧的第一天正赶上彝族火把节,他们被彝族人的热情感动了,马上就加入了他们的庆祝活动。第二天就开始到当地的美术夏令营任教。他说,“8月28日是全县中学开学的日子,根据安排,我被分配到县民族中学负责高一年级两个班和高二年级美术特长生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民族中学团委副书记。史者负责南涧一中高二年级美术特长生的辅导和高一年级10个班级美术课的教学工作,董绪兴负责南涧一中高三年级美术特长生的辅导和高二10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并担任一中团委副书记。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教学任务。”
当地政府:我们充满感激
在南涧,天津美术学院的支教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当地的繁荣和发展做了许多努力。支教队员韩金山是学国画专业的,当他发现南涧一处山腰上有座玉皇阁,他和有关方面沟通后,打算根据古典建筑的需要绘制福禄寿喜为主题的彩绘图案。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他利用教学的课余时间,自己出资购买画料和画笔,绘制了室内外的大小壁画近10处,总面积超过上百平方米。同时,支教队员为了能节省邮政运费,把从昆明募捐的几口袋书本随行运回南涧。他们曾经徒步十多里地,从公交车站一路把书背回南涧的一所中学。
女孩崔磊是学雕塑的,她发挥专长为当地的文化广场设计了名为《展》的不锈钢雕塑,这座高8米的雕塑寓意南涧的腾飞。如今雕塑已经进入了施工阶段。另外,宗书召学长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四中、一中和民族中学支教团成员之间,沟通工作;王莎学姐和白光学长等学哥学姐为当地扶贫助学而积极奔走。这一切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在天美总结报告会上,南涧县委副书记陈策对支教学子表示感激:“在过去几年里,天美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用才华和真诚为大山深处的孩子燃起希望的明灯,南涧的教育也因有了天美这样的外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日前传来喜讯,今年南涧34名高三艺考生全部通过2011年云南美术统考,此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再创历年新高,并实现了连续四年高中艺术类考生专业上线率100%。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山区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对于他们的贡献,我们当地政府和人民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