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彝族特色体育-“打陀螺”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www.yizuworld.com/html/yirenfengqing/2011/0607/2161.html
发布时间:2011-06-14 09:59


 

彝族特色体育运动—“打陀螺”

彝族传统体育“打陀螺”主要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腭] [石]嘉镇、爱尼山乡等乡镇,是一项历史悠久、高技巧,具观赏性、娱乐性较高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蜚声国内。
  “陀螺”,一般俗称为“得螺”,彝语为“摆冲”,据说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古人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以采集野果、野菜,捕禽猎兽为食,那时一般都用木棒作为狩猎工具,狩猎过程中,猎人们发现木棒狩猎有一个缺点,就是没办法猎到一些远距离的猎物。为了生存,猎人们需要制造一些简便、适用的猎具来捕禽猎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们在生存中面临的困难和在意识上的不断进步,他们尝试着制作一些简易的“生产”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和实践后发现石头是最容易得到,并且是最坚硬的东西,所以人们就用石块作为打猎工具,后来发现绑上软藤打猎,具准又有力,又能打远距离的猎物。为了猎到更多的野兽,平日里猎人们都要聚在一处,找一块旷野进行打石块训练,通过远距离或近距离随意支一些靶,然后,大家都一起打靶,看谁打倒最多。经过一些有意无意的训练,猎人们的猎技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慢慢的大家都觉得石块容易打碎,后来人们就用较坚硬的青香树或最坚硬的栗树做成。这样再使劲砸也砸不烂,经久耐用。
   陀螺分为平头陀螺和帽头陀螺两种。在比赛时一般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陀螺锥尖不超过0.4厘米,直径9至10厘米,陀螺圆柱体高度5至6厘米,陀螺圆柱体的丈量从陀螺的顶部平面与椎体的交界处,陀螺重量不超过800至900克。在比赛中鞭绳和鞭杆也很讲究。鞭绳粗细不限,鞭绳长度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鞭杆长度不得超过0.6米。比赛场地也有规定。比赛应在平整的无障碍的水泥地面上进行,男子的比赛场地长20米,宽15米。女子的比赛场地长19米,宽15米。攻击线男6米,女5米。
   打陀螺活动,多为对抗赛,一般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种。集体对抗赛,根据人员强弱搭配对半分开,实行一攻一守,守主将用鞭绳缠绕陀螺依次抽旋于地为靶螺,攻方在规定的跳高外依次抛击靶螺,将靶螺击倒被击撞出规定的跳高外为胜,在集体活动中,攻方根据人数计,击中者有半数以上者,视为胜,可以继续攻击。击中者不到半数视为输,输者为守,胜者为攻,反复进行娱乐。个人比赛,实行一攻一守,攻6次,守6次,以个人的得分决出胜负。
  正因为陀螺具有很强的对抗性、竞技性、观赏性,陀螺从1986年起,被列入楚雄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1994年起被列入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1995年起被列入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双柏陀螺代表队走出大山、走进都市,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少数民族运动会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锦标赛,先后夺得6枚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及在湖北恩施举行的全国陀螺邀请赛,先后荣获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2枚,主力队员木天光被称为“陀螺王子”,倍受各代表队的瞩目和羡慕。
  陀螺作为曾经倍受民间儿童亲睐而失落多年的活动项目,在双柏县彝族地区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活动,又重新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