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ebyzwhyjh.blog.163.com/blog/static/11921439620115239324455
发布时间:2011-06-23 10:04
“是彝人,就该说彝话。”在《彝族人网》上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我很有感触。现在我看到有好多彝人不说彝语了。有的是不想说彝语;有的是不会说彝语;也有的彝人说出来的话一半是彝语,一半是汉语,成了彝汉语言杂交的混合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是民主改革后,汉语成了彝族地区学习、工作和与外界交流的主要用语,很多人觉得彝语无用了,鄙视彝文,就不说彝语,也没有教自己的后代说彝语。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一些彝族干部,自己说汉语都吞吞吐吐,说不清楚,但还是坚持用不标准的汉语教自己的子女说汉语,不让子女说彝语,造成了彝人不会说彝语的一个方面;二是学校教育从办学开始一直都抛开母语,进行汉语教学。彝语文规范后的1989年彝文教学才进入峨边彝区学校的课堂。但因没有彝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评价、检测、检查等制度,母语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彝语文课没有开好,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应付上面只开了两三年的彝文就停开了。现在在彝人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在学校学习的彝族学生的彝族文化知识和彝语水平比没有上过学一直在农村的汉文盲彝人差,说出来的彝语30%以上夹带有汉语。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因工作需要有一些彝族人工作和生活在城区或汉区,因语言环境的原因,使女子不能接触彝语,失去了学习彝语的环境和机会,造成了彝人不会说彝语。
汉语是我们祖国的国语,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交往都用汉语,学好汉语是必须的;但,如果彝人不说彝话了,彝区学校不开设彝语文课了,几千年来彝人祖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彝族文化就会在我们的手中逐渐消失,那我们不都成了历史的罪人吗?
其实,学校开设好彝语课一方面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彝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母语来更好的学习汉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的一部分,弘扬和传承彝族文化,开设好彝语文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彝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最灿烂的一部份。彝族文化它包括彝族的科技、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日、古籍、民居建筑等。千百年来彝族人通过各种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到了今天。彝族人的生产、生活和教育等方面都离不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彝族人对子女的教育、接待客人、和亲友的交谈、调解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等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教育等活动都离不开“玛牧”、“勒俄”、“克智”、“尔比”等传统文化。集队、聚会、联欢等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自己音乐、舞蹈、服饰、器具、建筑等传统的优秀的彝族文化艺术。所以,传承自己优秀的母语文化,学习自己祖传的、自己最喜欢的文化知识是彝族人民的最大愿望,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学习好彝语文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提高彝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峨边彝区学校大都开办于1958年9月。在1958年以前峨边彝族聚居区没有学校,也没有人上过学。彝族人很难看到汉族,也没有接触过汉语。办学后到现在,彝族地区学校一直都是在抛开自己的母语(彝语)来使用全国统一汉语教材开展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如: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彝族学生就比汉族学生在学习上多面对不懂汉语、语言不通、理解困难、不会用笔、不会书写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办学53年来,彝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很差,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平均分能达到30-40分就算是最好的成绩了。
根据调查,目前,峨边彝族聚居区小学生的汉语水平状况是:(1)入学前的彝族儿童大部都呆在家里,都没有接受过幼儿园、学前班等学前教育,没有接触过书本子。家里有电视机的,在电视里接触过汉语,没有看过电视的就没有接触过汉语。90%以上的儿童一句汉语都不懂,10%左右的儿童在电视里或是在生活中学到几句简单的汉语。(2)、年满6—7周岁的进入小学学习后,才接触书、本子和笔,并一下子抛开母语来学习汉语。通过教师一句彝语一句汉语的翻来覆去的进行教学,手把手的一个一个地教。一年级结束后有80%的学生能听懂30%的教学日常用语,会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20%的学生还是一句汉语也听不懂,就像木偶一样呆呆的坐在课堂上。(3)、二年级后的彝族学生80%的学生能听懂60%的教学日常用语,也只能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但都无法进行交流。20%的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一句都听不懂。(4)、三年级以后,80%的学生都能听懂课堂和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其中有20%的学生运用最简单日常学习和生活用语进行交流。有80%的学生还不能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还有20%的学生才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5)、四年级后到六年级,彝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都在进步。到了小学毕业,大部分学生能读懂书面语言,但大都是不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最好的也只能用日常用语进行交流。
学习汉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接用所学汉语进行交际,表达思维。彝族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都是用母语来思维,并通过母语来理解汉语和使用汉语。面对以上的状况,让学生先学习汉语是在给边远偏僻的纯彝族聚居区的学生施加压力和负担。如果让纯彝区学生先在学前教育或一年级时就先学习彝语文,等孩子们有了一些会使用笔书写、会使用简单的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常用汉语、明白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后再来学习汉语。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很多困难、压力和负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提高彝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所以,开设彝语文课一方面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好汉语;另一方面是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
彝区学校应该以开设好彝语文课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各级党政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开设彝语文课的计划、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等制度。
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工作。如:对四川彝文字规范工作,1951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川康工作队对四川彝族的语言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并着手开展了四川彝文规范工作。到1980年,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了《彝文规范方案》,共用了29年时间,经过了许多曲折和困难,完成了四川彝文规范的工作。《彝文规范方案》实施后,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彝文扫盲教学工作;在全省彝族地区学校也开办了一类模和二类模式的彝文教育教学模式;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首次参加了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题翻译全国统一或四川省统一的考试试题。
又如: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开办于1952年,已经走过了59年的办学历史;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院开办于1989年,已经走过了22年的办学历史。这两所高等学校为彝族地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彝学人才。从2005年开始二类模式的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加试彝文后到西南民族大学和西昌学院彝文专业学院学习。四川省彝文校、凉山民族师范校、西昌师范学校也培养了很多彝文教师和各类专业人才。
再如:200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聚居区的彝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从1981年以扫盲教育的形式开始的。彝文扫盲工作在彝文规范后在峨边彝区搞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为峨边彝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彝文课是于1989年开始以四年级后的班级每周开两节课的二类模试形式进入八彝乡的学校。彝文课在学校开设两三年以后,由于没有一个全县性统一管理、统一评价和考试体制。教彝语文的教师到了期末因没有评价和考试不能参加全县性的教育教学评比,也就不可能被评优;上一级学校招生也没有看彝语文成绩,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彝语文的积极性。使彝文课在学校形成了学校不想开、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因教彝文前程渺茫,很多彝文专业教师都抛弃了自己的专业,改教其它汉语学科,学校也因没有人教彝文课而停开了彝文课。
目前,峨边八彝乡学校只有两个学校还在以四年级以上每周一节课的形式维持着开彝文课,但都不参加检测和评价;其它学校早就不开设彝文课了。为了满足高考参加彝文加试学生和彝文爱好者的需要,峨边中学以课外兴趣培训的形式面对高中学生开设了彝文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每周末开设有彝文培训班。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省和市对彝语文开设和彝族文化是特别的关心和非常的重视,从中央到市都已经有了有关开设彝语文的政策和办法。但从县到乡还没有一个有关开设彝语文课的办法和制度。所以,各级党政重视,进一步完善我县彝语文课的计划,拟定好彝文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是开设好彝语文的保证。
2、提高认识,消除“学习彝语无用”的观点。
要加强宣传,让大家认识彝文字和彝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彻底消除“学习彝语文无用”的观点,让大家都喜欢母语文化,都来学习彝文是根本。
很多人由于看到平时的招生、招工、招干和工作中很少使用彝语文;也根本不了解优秀传统的彝族文化的重要性和闪光点。就产生了学习彝语文无用的观点。其实,我们彝族文化的很多方面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优秀、最古老的。
如:彝文字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六大文字之一。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有很多的说法,现在还无定论。有汉代说、唐代说、春秋说,还有6000年、8000年、9000年说,甚至有1万多年说;还有的说:“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还有的彝学专家认为:彝族文字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湖南株州工学院教授、彝学专家刘志一先生认为:“古彝文字有近9000年历史,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中国彝族通史》认为约在4000年前古彝文已经在使用。彝族文字也世界上最多的文字之一,马立三、陈英先生主编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共收集了彝文87000多字。
再如:《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之一。《凉山日报》2009年2月27日的文章《彝族〈十月太阳历〉使中国跃居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首》里说:“古巴比伦《太阳历》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中期;埃及《太阳历》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前;墨西哥《玛雅太阳历》起源于公元前3100多年;印度《太阴历》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500多年;中国《阴阳历》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100年。这样,中国文明史就居于末位。然而,经由民族学方法进行乡村实地调查考证所获得的活史料研究发现表明,残存于云、贵、川、桂等省区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则始于公元前8000年以前。为此,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五大文明古国中的首要地位。”
所以,应该大力宣传彝族文化在全国、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彻底消除“学习彝语文无用”的观点,让大家都来喜欢彝文,学习彝文是开设好彝语文课根本。
3、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开好彝语文课的教学。
⑴关于教学模式:
不同地区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开设好彝语文课是关键。纯彝区、彝汉杂居区和城区的彝族学生所接触的彝汉语言环境和彝汉语水平不一样,孩子们在学习上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不一样。根据峨边的实际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开设彝文课:
①、在纯族聚居区学校,应该实行先学习彝文后再来学习汉文的模式。这种模式目的是为了让彝族学生通过学习母语再来更好的学习汉文。
先学彝文再来学习汉文的模式以前我在勒乌小学试过,效果很好,但因有“学彝文无用”的思想影响没有得到支持和推广。勒乌小学在1990年前,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文成绩学生人平均分还没有超过20分。特别是有一年,大家认为学生成绩差是因为彝族教师在教学中用的彝语太多,汉语太少的原因。为了让学生多接触汉语,学校安排了一个汉族教师来担任一年级的汉语文的教学。结果汉族教师说的话彝族孩子听不懂,彝族学生说的话汉族教师听不懂,无法进行交流。到了期末,这个班的语文平均分只得了7.6分。1990年为了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作了个决定9月开始招收了一个彝文学前班;全班有37个学生,全是7岁和7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四川省九年义务教育彝文教材。读完一年的彝文学前班后,第二年进入一年级正式学习汉文后,彝文只作为负科每周只开设两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学前彝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学习汉语,特别是日常用语。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认识彝文字;而且教学生学说汉语。开班后学生家长也十分满意,因为学生学了汉文回家家长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的是什么?而学了彝文回家到里家长们都能听得懂,也能看得出自己的孩子学到知识和进步。这个班第二年进入汉语一年级学习后全班的汉语成绩人平均分达到了62分。现在这个班的学生有的上了大学后参加了工作。
②、彝汉杂居区和城区学校,可以实行先学习汉语到了四年级以后再来学习彝语。这种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让彝族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彝族文化。
⑵、关于教材选用:
从1990年开设彝文课到现在我们峨边使用的彝语文教材是《四川省九年义务教育彝文教材》,这个教材面对的是一类模式的学生,对我们很不适应。因为学前班开设彝文的班级,第一年能学完一册和二册教材外,到了一年级以后,每一学年都无法完成一册学习;四年级以后开设的班级到了小学毕业也最多能完成一到三册教材的学习。听说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已经有面向二类模式的教材了,可峨边还没有有看到过。马边彝族自治县自己编写了彝文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三册,我看了以后很实用。我认为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自己编写:小学阶段以识字说话为主,纯彝族聚居区以识彝文字学汉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以后以多增加一些彝族传统的最优秀文化,如:“玛牧”、“勒俄”、“克智”、“尔比”等彝族文化中选用最精典的文章,让学生多学习和感受最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⑶、关于师资:
从目前的形式看,大部分部学校都是因没有彝语文老师而停开了彝语文。表面上是缺少师资,其实我们全县有一大批凉山民族师范校、西昌师范校、省彝文校毕业的教师。因彝文课没有得到重视,改教了其它学科。这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另外,也有一批没有进过彝文校学习,但非常喜欢彝文,有一定的彝文基础,这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后也可以胜任彝语文的教学工作。
总之,是彝人,就该说彝语;是彝区学校,就应该开好彝语文课。这是彝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彝族文化的需要。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