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四川日报 (2011-8-26)[阅读: 次]【字体: 大 中 小 】
这是一片贫穷的土地。作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曾是特困彝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省委、省政府出台 《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工作方案,作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先导工程,彝家新寨建设全面启动。今年将投入资金24.4亿元,建设404个彝家新寨。
走进彝家新寨,索玛花开,万象更新。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精心打造的彝家风貌装饰挂件,好一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美丽画卷。
走进彝家新寨,歌声婉转,笑容绽放。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彝族干部群众不畏艰难,齐心协力,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大小凉山正发生着沧桑巨变。
从“三房”改造到彝家新寨建设,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一开始就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心愿
8月3日,凉山州昭觉县普诗乡玄生坝村,村民有的拉瓦、有的砌砖、有的和水泥……在刚刚封顶的新房前,村民阿子伍里与家人一道砌院墙。“我们要住进新房子了,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哦!咔沙沙(彝语:谢谢)党委政府!”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大小凉山随处可见。因为彝家新寨建设,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改变。
彝家新寨建设由“三房”改造起步。
凉山的贫困,是历史、自然、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的。从废除奴隶制度以来,凉山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破旧、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一度是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据2002年调查统计,全州农村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人住在“三房”里,共14.1万户。
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房、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凉山贫困群众最急迫的愿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一场消除“三房”的攻坚战由此打响。
大小凉山的综合扶贫开发牵动着中南海。2009年以来,温家宝、李长春、周永康、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凉山彝区特殊贫困问题相继作出批示,要求对当地扶贫工作给予支持帮助。2011年1月,中央“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和《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2008年,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实施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并将“三房”改造纳入四川省民生工程。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九次赴凉山考察调研。他对彝区“三房”改造工作非常重视,对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工作进程等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如何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推进凉山扶贫开发?2010年3月,在调研中,刘奇葆明确提出省委、省政府将出台“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五管齐下”综合治理凉山贫困问题,并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研究部署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
2003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三房”改造作为重点扶贫工程之一,由州本级财政筹措资金500万元和其他资金配套,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补助建材,改造5000户。随后,州级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改造范围也不断扩大。
新村建设被摆在优先位置。彝家新寨建设成为整个综合扶贫开发的切入点。4月26日,对凉山480万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正式启动。凉山将以不宜人居、需易地搬迁和尚居住于危房,且自愿要求改造(迁建)的贫困农户为对象,用5年时间完成1190个彝家新寨建设。按照年度计划,今年内将基本完成334个彝家新寨建设。
“太好了!”在玄生坝村举行的启动仪式上,村民吉日用力鼓掌,手都拍红了。
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心愿。在凉山,普格、昭觉等10个项目县县委书记、县长向社会各界做出公开承诺;在乐山,13名市级领导、100个市级单位、1万多名干部定点联系两县一区,并选派115名中青年干部挂职彝家新寨项目乡、村。
凉山、乐山还制定了《关于搞好彝家新寨建设规划的意见》,出台资金支持办法和保障措施,推行“台账式”管理。在省里资金未下达前,凉山提前预拨4.5亿元启动建设资金。
“彝家新寨建设,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彝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将愧对人民群众!”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的话,代表着两地党员领导干部的心声。
彝家新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住房建设,更是一场村容村貌上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改善,更有生产方式的变化
得知自己的村子被纳入首批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村民阿尔木牛笑得合不拢嘴:家里的房子有些破旧,早就有重新修建的念头。更何况,县里专门组织进行规划、设计,“大家统一整出来才漂亮”,木牛说。三合院平房、四合院平房、二层楼房……木牛毫不犹豫选择了二层楼房。在整个四合村,有188户村民选择了新建或改建住房。
彝家新寨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房屋修建,更是一场村容村貌上的变革。规划设计摆在了第一位。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避免在公路两旁集中建房。
——打破“军营式”,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提高和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突出民族特色。
彝区群众是新寨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新寨建好。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凉山、乐山有关部门免费提供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民居户型建筑图,供他们选择。新寨建设一开始,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白墙青瓦、三色花窗、冲天牛角……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充满浓郁彝族风情的新村分外漂亮。
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一座座崭新的房子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漂亮而宁静。田园风光,和谐之美,尽收眼底。
“政府规划指导得好,我们的房子才能建得这样漂亮啊。”住进新房的村民高兴地说。
彝家新寨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住房建设,更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仅仅在去年,凉山在新村建设中新建村社道路1399.27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51万人,新建集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便民服务、农民培训、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综治调解为一体的“1+6”村民活动中心114个,103个村实现购物、看病不出村、学习有阵地、活动有场所。
住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彝家新寨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改善,也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
昭觉县四呷村,家家户户的墙面上绘有彝家传统图案,房屋造型透出浓郁的彝族风情。住进新房后,如何抓产业抓增收,让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当地将劳务输出、烤烟、反季节蔬菜与经济林木种植作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2010年通过培训外出务工127人、种植烤烟400亩、种植反季节莲花白400亩,产值超过240万元。
“村里这么漂亮,在家里也能挣钱,我不愿意离开了。”说这话的是西昌市开元乡开元村村民海来洋芋。过去,海来洋芋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西昌将彝家新寨建设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成为彝家新寨幸福生活的示范区,吸引海来洋芋回乡发展。
“过去种玉米,点下种子就不管了,一亩收400来斤就不错。现在我种的是地膜玉米、高箱垄作,一亩地要收1000多斤。”海来洋芋说。在县、乡技术人员指导下,海来洋芋一家还养了20多只羊、5头猪,年收入3万元。
“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由送板凳开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如同缕缕春风,吹拂到彝族聚居区,吹拂到每一个彝族家庭
与新村建设、彝家新寨同步推进的,还有“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
经历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变迁,大小凉山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社会发育程度严重不足。人畜混居等陈规陋习在大小凉山彝区长期存在。“一年找来一顿吃”,有的家庭为了一时风光,不惜终其一生积蓄,散尽家财,甚至倾家荡产。“席地而坐、裹毡而卧”的生活方式也一度与贫困落后的形象划上等号。
“大小凉山的发展瓶颈,不是来自于资源、资金,不是来自于技术、市场等,而是来自于那些落后的风俗习惯。”一位彝族干部说。在彝区,变革落后、不良、消极生活方式的呼声很高。
2010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凉山决定从当年5月起到2012年底,集中用3年时间在全州彝族聚居区开展以移风易俗、禁毒防艾、环境治理、农村学校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当年4月20日,凉山州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部署 “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电视电话会议。
一条小小的板凳,成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
“改变,必须从生活习惯入手,从每天的衣食住行入手,从为彝族群众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翟占一说。
凉山州的机关、企业、干部群众动员起来,一车车板凳被送往彝族山寨,送到彝族群众的火塘边。
海来伟古是雷波县箐口乡小海村村民。2010年5月17日,当雷波县领导把板凳、脸盆、毛巾、牙膏牙刷等送到他手中时,这个彝族村民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们一定从洗脸刷牙做起,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
凉山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省直机关,从兄弟市州到州县企事业单位,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纷纷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到2010年底,各界捐赠板凳达128万条,捐赠范围逐步扩大到饭桌、床铺、棉被等生活起居用品。
“不光给我们送来板凳,阿木科(彝语:干部)还进村入户进行宣讲,教洗脸,教刷牙,教我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昭觉县大坝乡柯且村和洛五村的彝族村民们说。由送板凳开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同缕缕春风,吹拂到彝族聚居区,吹拂到每一个彝族家庭。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指出:“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是彝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
文明培养,学校是摇篮。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学校积极培育广大中小学生的清洁卫生、文明礼貌、热爱学习、勤于锻炼等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彝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传承者。“小手牵大手”,“牵”出了家家户户的健康文明意识,“牵”出了彝区健康文明新风尚。
标杆引领,典型示范,榜样带动。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走进集中培育、重点建设的27个州级示范乡和50个州级示范村,户户新面貌,村村新气象。彝族群众搬进宽敞明亮、功能完善的新住房,一批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的典范,有知识、懂技能的明白人脱颖而出,积极倡导引领健康文明新生活。示范点的成功打造,示范户的言传身教,极大地激发了彝区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彝区“比学赶超赛文明”的氛围空前浓厚,“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人人参与、家家争创的积极态势中全面铺开、深入推进。
凉山州歌舞团组织演出小分队深入西昌市彝族聚居区开元乡、布拖县乌科乡、普格县螺髻山镇等彝乡山寨,以“教唱一首歌,教跳一段舞,教一段健康生活小常识”为主题,开展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送演出下乡活动。
会理县从殡葬改革入手,多方征求意见,投入资金专门新建彝式悼念厅。
美姑县巴古乡勒布村建立聚餐场所,完善聚餐制度。村民自发筹资购置了餐盘、碗筷、盆、桶、桌凳等物资,在婚丧嫁娶中为全村农户提供集体聚餐时的牲畜宰杀、客人流动用餐等服务。
盐源县香房村群众饮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部分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成村支部活动中心,配套图书阅览室。
在甘洛县的吉米片区,有一个《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提出“八禁止八提倡”,把破除陈规陋习和倡导文明新风结合起来……
如今,遍及凉山州各乡村组的村规民约有效地担当起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的责任,彝俗会(彝族移风易俗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防艾、禁赌等民间组织成为健康文明新生活的推动力量。在乐山峨边、马边,也广泛开展了各种类型的乡风文明提升活动。大小凉山盛开文明之花。
今天,踏上大小凉山,你会真切地聆听到现代文明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