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彝风今胜昔
峨边:小凉山彝族文化的沃土
走进峨边,掀开深邃历史的一角,在千年彝风中踌躇徜徉,犹如穿行于一条漫长的时空隧道,广袤神秘、光怪陆离……
● 撩开“边地” 今古越千年
峨边是个典型的大山区。沿省道306线进入峨边,看尽嘉定繁华,饱览峨眉秀色之后,猛抬头,但见群山逶迤,低俯首,惊惧深谷纵横。高山与河谷如同骨骼与肌肉交织在一起,架构起这片魅力土地。这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开”,我们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就这方山水的?正像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赋予这片土地的传奇色彩一样亘古神秘:创世英雄支格阿尔手执钎杆锤棒开山劈水,闻讯生母离世,悲苦难当,扔下手中的工具,“锤棒砸出深沟,钎杆化作高山,飞泪成河,悲号化风”。于是自然的千般奥妙经过史诗的铺陈,便有了一个至情至性的依托。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浪漫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峨边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处所。从县境内出土的石斧、石锛、青铜柳叶剑中,我们透过斑斑的锈迹,掸拭去历史的风尘,可以倾听到先民们在这里渔耕狩猎、繁衍生息的足音,窥探他们匍匐山林,出入原野的身影。战国时期,峨边归属广袤的“西南夷”地,西汉建元六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辟土,派兵西进,开发西南夷,广置州郡,汉民族开始迁入。至汉元鼎6年,大渡河以北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大渡河以南属越西郡灵关道。
峨边单设治所的时代要上溯到唐麟德年间,公元665年,朝廷设罗目县,治地陁和城就是今天的县城所在地沙坪。宋代隶属峨眉县,元代属大理国虚恨部。可以想象,由于关河迢遥、重山深锁,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力是微乎其微的。彝族先民古侯、曲涅这两支曾历经艰辛迁徙的部族逐渐在大小凉山聚居下来,在大渡河流域完成由原始部落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轨迹中,彝族先民创造了灿若星河的典籍、礼仪、服饰、风俗、制器等文化,成为今天小凉山彝族文化的源头和宝库。
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里。古城大堡南山的化林坪,就是“美神”的出生地。相传这位出生在明朝成化年间的彝族姑娘,以她的美丽、勤劳、善良,名动四方彝寨,人们祝福她与安哈木呷的纯真爱情。马湖总兵治达大人贪慕阿妞的美貌,派兵丁掳掠了阿妞。甘嫫阿妞辗转逃亡,仍遭厄运,安哈木呷率族人驰救,却众寡悬殊惨遭毒手。族遭屠戮,情郎罹难,悲愤的甘嫫阿妞始终不屈服于官家的淫威,与治达抗争到底,直至最后自缢。“绝色美女求贞洁,香魂渺渺离人寰”,一个绝色美女演绎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部惋惜悲壮的民族爱情史诗,留下了一曲悲惋的忠贞之歌。甘嫫阿妞的故事在大小凉山广为流传,人们创作了长诗《甘嫫阿妞》——凄美的爱情、不屈的抗争,是这部长诗的主题,甘嫫阿妞天仙般的美貌、武士般的勇敢,磐石般的坚贞、智囊般的聪慧,这位纯真善良,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圣洁和尊严的“美神”,被后辈彝家儿女代代传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循“美神”的绝代芳华,沿历史的深重印记,在峨边大地穿行。出城南行30多公里,便是大堡古镇了。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出入凉山的门户、镇边军事重地。峨边境内的集镇大都兴起于明清时期,唯有大堡古城的历史更为久远。
一座城廓的变迁也是峨边这片土地沧海桑田的见证。
早在开辟“西南夷”地之初,这里就是早期开发的集镇之一。明朝初年,随着王朝势力的扩张,朝廷在此筑城堡,以屯兵戍守,并且有一个中央集权特色十分浓厚的名称,叫“平夷堡”,历经废圮扩建,渐成规模。清代时称“太平堡”。清乾隆五十五年,设峨眉主簿分驻于此,始筑石城,嘉庆十三年,设峨边抚夷厅,扩建城垣。道光十五年增设城墙,墙高1.8丈,周长360丈,城墙分四门,为县内寨堡之冠,因得名“大堡”。民国三年(1914年)改厅为县,成为县府及区署镇公所驻地,直至解放。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旧时历朝历代对少数民族地区无论“镇压”还是“羁縻”,抑或“以夷制夷”,大堡古镇都是其控制彝区、招抚杀伐的要冲。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期,大堡古镇是分割彝汉民族的界岭,南北对峙,泾渭分明;在阶级矛盾缓和的时期,这里又是各族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前沿,生产技术互助交流,彝汉文化相互渗透。
纵观千载历史风云,彝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峨边的历史。然而,历代王朝的剥削统治注定不能福泽人民,彝汉民族凭借勤劳、智慧、勇敢,却难以换取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改善,统治阶级除了巧取豪夺,从来没有重视过这里的民生和文化,在这块地处“峨眉之边”土地上,广大彝汉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直到公元1949年的冬天,国民党“鹰犬将军”宋希濂在峨边沙坪古今寺一战成俘,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最后一支反动力量在这里彻底覆灭,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奴隶制度,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实现了历史的飞跃。党和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特别是1984年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沐浴改革的春风,几代峨边人披荆斩棘,励精图治,捧出了小凉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峨边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片历经千载积淀、发酵的彝族文化土壤,愈发醇厚馥郁,散发着迷人的芳泽,小凉山彝族文化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 品读峨边 “彝风”别样浓
峨边彝族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结合体。解读峨边小凉山彝族文化,似乎也不能撇开这两个属性。在四川素有大小凉山的说法,地理概念上的大、小凉山以黄茅埂为分界,以西是大凉山,以东是小凉山,包括雷波、马边、屏山、峨边等地,其中,峨边的地理位置尤其特殊。古时彝族称峨边为“佳之依达”,意为流淌丝绸的河流,这里由大渡河水系沟通岷江,与古嘉州灵秀之地一水相连,彝族歌谣中唱到:“到佳支依达去,看河上的龙舟,到加支依达去,看嘉定的丝绸”,可见,峨边地区是古代彝汉交流、商贸往来的前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历经千年的嬗变,在文化构成上既继承了彝族传统文化,又包容吸收了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独特鲜明的小凉山特色彝族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这片热土。
峨边彝族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几乎涵盖了语言、服饰、建筑、节日、信仰、习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峨边彝族崇尚黑、红、黄三色,黑色是土地,孕育着希望;红色是火焰,代表着光明;黄色是丰收,蕴藏着喜悦。在峨边,这种古老的图腾、朴实的信仰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古老和现代,原始和文明和谐对接,昭示着现代小凉山彝族对生命的畅想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峨边,浩渺神秘的彝族毕摩经卷文化,传唱不绝的永恒史诗《勒俄特依》,感天动地的不朽传说《甘嫫阿妞》、教人礼善的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语言艺术的精粹《尔比》《克哲》等,都是彝族先民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传世经典。
峨边浓郁的民族风情又与原始、神秘、清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峨边山水,粗犷而不失温婉,激越中饱含柔情。三百多年前,峨眉文生李述尧乘舟楫、骑毛驴进入峨边,流连于峨边的山光水色,诗性勃发,写下七绝八首,合称“峨边八景”,广为流传。但当年的文弱书生自然无法涉足峨边至美的胜景——黑竹沟。这里集雄、险、奇、秀、神秘、清幽于一体,古朴原始、大气磅礴,神秘莫测、绮丽壮观,被誉为“中国百慕大”“世界迷都”。
峨边传统民间习俗异彩纷呈:女童换装、婚丧嫁娶、“阿依门格”、羊毛开剪、毛坪山歌、大堡龙灯……每一种习俗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席精致的文化盛宴。每年金秋十月,是彝历新年“库什”节,这是峨边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山山寨寨歌舞欢腾,家家户户美酒飘香,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笑语迎远客、美酒敬宾朋,男人头戴英雄结,雄姿英发;女人身穿百褶裙,妩媚动人。篝火熊熊,舞姿曼妙,对酒当歌,笑语盈盈!置身其中,这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一方和谐的乐土。
● 文旅互促 “花艳”小凉山
天地厚德,赐予峨边丰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如何再现生机?千年彝风如何华丽晃舞?峨边的答案是文旅互促,以文化魅力助推原始生态游,实现资源经济向文旅经济的转变。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纵观天下,文化作为旅游的基础,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例如罗马,意大利首都,斗兽场、教堂、喷泉所凝聚的古罗马文化和宗教文化是这个城市名片。再看古都西安,秦汉古风,盛唐文明,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今天西安最大的旅游特色。在同处边地的云南,依托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蜚声中外,旅游文化产业风生水起。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这些足以成为峨边弘扬小凉山彝族文化,文旅互动,发展文旅经济的启示和借鉴。
峨边历来重视和发展彝族文化。在全县“十一五”规划中,把建设小凉山特色文化县提到了特别突出的地位,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建设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县作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2007年峨边经过精心策划,将甘嫫阿妞感天动地的故事搬上舞台。大型民族音乐剧《甘嫫阿妞》的问世,让峨边千年彝风显露风姿,预示着小凉山彝族文化“井喷”时代的来临。人们在由人化身为“神”的甘嫫阿妞美丽圣洁、尚贤鄙财、不畏强暴的基础上,融汇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认同,赋予更广阔的文化外延,打造出全新的“甘嫫阿妞”文化名片,促进小凉山彝族文化的强势复苏。
依托品牌载体,繁荣民族文化。成立“甘嫫阿妞”彝族文化研究会,整理、发掘、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先后成功举办两届“甘嫫阿妞”艺术节,以赛美、赛装、赛歌、赛乐、赛舞为主导的彝族风情展示渐成特色。在“甘嫫阿妞”品牌的引领下,通过“五赛”带动,为彝族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歌舞、民俗餐饮、工艺制器等提供了蓬勃的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2010年,峨边“文化进京”,参加了民歌中国栏目《魅力峨边》的摄制,在央视平台向世界展示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引来世人的关注。于此同时,高水准制作的民族歌舞音画专辑《佳支依达且别拉》问世,“彝族歌舞之乡”再添奇葩。近年来,在彝族文化土壤上汲取营养的年轻歌唱组合“彝组合”,在全国声乐赛场和各类选秀节目中屡获佳绩;“毛坪山歌”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挺进西部歌会,“手工刺绣”、“泡水酒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种展场争相亮相,夺人眼球,峨边彝族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出山门,花开墙外,香飘寰宇。
现在,走进峨边的市镇乡村,到处可见浓郁彝风。在建设小凉山特色文化县,发展文旅经济的步伐中,在城乡规划、新村建设各方面,充分考虑彝族文化元素,凸显小凉山地域特色。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4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49亿元,生态旅游逐步发展,文旅互动初现成效。昔日的“蛮荒边野”实现了“山水宜居、风情宜人”的华丽转身。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光融为一体,“黑竹沟”和“甘嫫阿妞”两张名片熠熠生辉。
“千年彝风今胜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时代,小凉山彝族文化将会绽放无穷的魅力,峨边也将打开新的卷轴,谱写未来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