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妇女儿童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1-02-23
我们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是一家由彝族知识精英发起并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到2011年3月,这个由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已经在凉山苦苦奋斗了六年。现在是时候对机构六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一次总结,也有必要对我们的理念进行一次梳理,以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公民社会组织是如何构建社会资本以应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困境和文化颓势的。
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300多万彝族人分布在横断山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世代从事山地耕牧经济,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体系。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社会,这个古老的族群经历了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形成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成为中国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缩影。一方面,这里的城镇和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西部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大小凉山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全面开发,越来越多的矿产和水电工程项目建成投出,使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速较快。截止2009年底,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总量跃居全国30个自治州首位,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预计今后5年,凉山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期,“千亿GDP、百亿财政”的目标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凉山彝族乡村仍有上百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严重滞后,大量人口无序流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毒贩猖獗,盗贼四起,高利贷、拐卖人口和非法劳工剥削屡禁不止,等级观念、家支争斗和买卖婚姻沉滓泛起。更为严重的是,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毒品和艾滋病流行的彝族乡村,大量人口死亡、伤残和入狱,越来越多的家庭破碎并陷入极度贫困,致孤儿童近万人,青少年犯罪和人口不安全流动凸显,酿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和民族发展危机。
凉山发展还有更复杂的一面,真正可怕的不是长期持续的贫困和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彝族的文化传统遭受严重破坏,村寨共同体被瓦解,传统道德体系崩溃,导致价值扭曲、行为失范、社会失衡。
从2001年开始,北京、成都等地的部分彝族学者开始密切关注家乡的毒品和艾滋病问题,并组织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社会后果。为了呼吁社会并推动政府,也为了运用学科知识找到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2005年3月,我们毅然回乡创办了这个中心,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国内外公益组织的资金及技术援助下,依靠民间力量,激发民族自强意识,采取了一系列社会自救行动。
进入受毒品和艾滋病严重摧残的乡村社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用我们获得的有限资金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首选的目标人群是那些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且失学辍学的孤儿。我们最初尝试了两种救助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布拖县特里木镇创办了一个全寄宿制的爱心班,第二种办法是在竹核乡资助50名孤儿就近读书。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如果只提供资金和物资资助孤儿读书,并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也不能让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影响。只有集中管理的爱心班模式才能确保这些孩子们获得综合救助并有一个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找到了解决孤儿问题的办法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广这种模式,扩大救助范围。为此,我们开展了致孤儿童的系统调查,并把调查过程和结果拍摄成一部专题片《大凉山孤儿》。随即,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向社会公布了调研结果,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凉山孤儿采取救援行动。此后,十余家慈善公益组织陆续进入凉山开展儿童救助,先后创办了40余个爱心班,使2000多名孤儿获得了长期的综合救助。其中,由我们中心自己管理的爱心班就有12个。为了获得长期支持以确保爱心班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成功推行了“一对一委托助养模式”,搭建了一个社会支持平台,吸纳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捐赠群体。
我们选择的第二类扶持对象是受毒品和艾滋病严重影响,生活陷入极度贫困的家庭。我们的做法是组织他们开展生产自救。先后实施了“受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的彝族妇女手工产品市场发展计划”、“借猪还猪项目”和“滚动发展多胎山羊项目”。尽管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受益户获得的经济效益不稳定,但实现了增收的目标,在一定承担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处境。
我们选择的第三类扶持对象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帮助她们摆脱贫困和性别不平等的困扰,获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2006年8月,我们建立了一个农村女子技能培训基地,开发了系列培训教材。先后招募600余名贫困家庭的16-19岁女孩接受系统的就业和创业培训,然后,与企业签订安置协议并定期回访,形成从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到跟进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2010年8月,我们争取到100万天使助学资金,在凉山民族中学开办了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女子高中班,全额资助60名品学兼优的农村女孩完成3年的高中学业,并培养她们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
在开展慈善救助和扶贫创新的同时,我们做的另一项更急迫的工作是广泛深入开展大众健康教育,增强乡民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我们创造性的开展了几项持续到现在的工作:
一是实施“利用彝语戏剧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巡回宣传计划”,成立了一个彝族乡村艺术团,组织民间艺人和农村青年,将民族艺术与禁毒防艾结合在一起,自编自导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坚持4年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巡演400余场,观众人数达30余万。创造了彝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
二是组织并培训出一支农村青少年同伴教育队,开发了一套《彝族青少年同伴教育培训手册》和一门《健康与生活技能课程》,用于提高农村青少年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普及大众健康知识以及应对高危行为的各种策略。用4年时间,深入乡村和学校,完成了对9000多名彝族青少年的系统培训,创造了用彝语对青少年开展参与式健康教育的方法。
三是开发《彝族乡村妇联干部艾滋病工作培训手册》和《彝族妇女健康知识读本》(彝汉双语画册),对凉山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10个乡87个村的妇女主任和妇女骨干进行了脱产培训,并指导她们回村对1万余名彝族妇女进行了面对面、人盯人的艾滋病教育。
四是建立了一个彝语影视和音乐制作室。在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支持下,拍摄了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片《珍爱生命》,并翻译成6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免费发放和播出。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我们录制并播出了第一部彝语广播剧《瓦拖村的故事》。目前,我们正在壹基金等机构的支持下,把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改编并拍摄成彝语电视连续剧。以期用传播速度最快、感染性最强的方式深化禁毒防艾教育。
上述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激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开展工作,弥补彝族乡村健康教育的空白,增强乡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凝聚社会和人心。
事实上,这几年我们在凉山的工作,目的不仅是慈善公益和禁毒防艾,而是在寻找一条基于彝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凉山彝族乡村持续贫困和社会冲突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的缺失表现在彝族农村成年人大部分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劳动技能和思想素质,不能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文化的边缘化表现在他们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生活相隔膜和抵触。即使进入城市谋生,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不能公平的获得法律保障和公共服务。
因此,凉山彝族乡村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不是板凳,而是知识和文化公平传承的权利。要在彝族乡村传播现代知识和信息不能完全依赖主流媒体和学校教育,而是要依靠彝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建立以彝语文为载体的能够覆盖大小凉山村村寨寨的文化传播平台,包括彝语电视台、广播台,彝文报纸、书刊、网站、出版社。广泛吸收各民族文化,创新彝族文化,推动彝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形成彝族文化产业链,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在尊重地方性知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我们编排第一部凉山彝语戏剧,制作第一部彝语广播剧,拍摄第一部彝语电视连续剧,举办第一届彝文剧本创作大赛,召开第一届彝族母语文化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彝文作家研修班。与此同时,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双语培训教材和知识读本,培训乡村教育者,广泛传播健康文明知识。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发展母语文化以强化乡村教育。从消除贫困和疾病传播的社会文化根源入手,把禁毒防艾、扶贫创新、社会公益与乡村治理和民族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恢复乡村社会的内在活力,重建社区规范,培育新的发展主体。
六年来,我们是在国家大力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状况下,确立了机构的使命和社会服务的目标;还因为长期的专业训练使我们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家由知识精英带领的团队,我们不只是在填补一些社会发展的空白,更是想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走在时代的前面,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和资源,开拓新的领域,为凉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这六年的路是非常不平坦的,从理事到每个员工们都承受了各种压力,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又始终是困扰机构发展的严重障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仍然是制约机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毕竟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参与,使我们坚持把这条从社会自救到文化自觉之路走下来了。所有的成绩都要归功于支持我们的各级政府、国内外慈善公益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和个人,正是你们的正心诚意熔铸了一道彩虹桥,把凉山和外面的世界相联,把心与心相联,让更多的人能够健康安全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一、爱心班:我们温暖的家
题记:爱心班已经走过六年了,从抢救第一个病重儿童开始,我们救助的孩子已经达到六百多个了,从开办第一个爱心班到现在的十二个爱心班,我们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也逐渐摸索到了一条长期、稳定救助孩子的方法。爱心班始终是最牵动我们心的一个项目,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是充满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爱心的,看到他们茁壮、快乐地成长,我们心里充满了喜悦,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
二、《噩梦初醒的山寨》:用艺术演绎的社会人生
题记:他们是民族文化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
为了家园的安康
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表演
发出呐喊
唤醒同胞
2006年8月,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竹核宣传队的基础上,在西昌正式成立了一个全脱产的乡村艺术团,在全州范围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编排了中国少数民族第一部禁毒防艾宣传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该剧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反映的是大凉山腹心地区的一个彝族村寨里,原本快乐、祥和、幸福的沙马阿普一家,在毒品和艾滋病的双重打击下家破人忘的故事。2006至2010年四年间,在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等机构的支持下,《噩梦初醒的山寨》在全国各地巡演了400多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彝族同胞向毒品和艾滋病宣战的宣言书。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和东方卫视“真情实录”节目都对其进行了专访。
三、GLOW项目:增加乡村彝族女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
题记:青春岁月的女孩是美丽的,但她们需要一个美丽的未来。
为了使彝族少女们获得应对民工潮和HIV/AIDS挑战的生活技能、卫生知识和经济选择的机会,提升妇女自我意识和经济收入,增加青少年的健康知识并改变他们行为,2006年,由美慈和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合作实施了为期三年的GLOW项目。
项目在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策略,建立女子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基地,招收16-19岁贫困家庭的彝族女孩进行职业、农业、畜牧业、卫生和语言技能的培训。先后有600多名凉山彝族青少年女孩接受了女子技能培训,并安置在在西昌的星级宾馆及沿海地区的大企业就业。为了及时了解培训女孩的就业近况和保护她们的权益,专门的个案工作者会定期跟进回访就业学员,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保障女孩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青少年同伴教育与妇女面对面教育:知识普及的新方法
题记:禁毒防艾任重而道远,普及健康知识是艾滋病防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最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
1、青少年同伴教育队:在耐克基金会和美慈国际组织以及壹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同伴教育队伍,开发了一套彝语版的“同伴教育培训手册”,用于提高农村青少年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普及包括艾滋病、性病在内的大众健康知识以及应对高危行为的各种策略,让他们/她们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至今已有9000余名彝族青少年参与了系统的同伴教育培训。
五、太阳能项目:送光明点亮希望
题记:一盏灯指示的是一种方向,孕育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截止200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州还有777个行政村完全不通电,374个行政村部分不通电,无电农户多达141077户,有616233人仍然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2009年9月至11月,在壹基金的支持下,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实施了“送光明点亮希望”试点项目,给150户村民分两批免费发放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灯,并培训7名社区骨干,回项目村开办夜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扫盲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跟进回访农户使用太阳能灯的情况。3个月以来,太阳能灯惠及的彝族乡村发生了可喜变化,试点取得了圆满结果。
为帮助更多的山区贫困人口结束夜间黑暗的生活,促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壹基金和美姑县政府的支持下,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开始全面实施“送光明点亮希望”项目,计划为美姑全县的21000户无电农户发放太阳能灯,并对150个无电村的300名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然后,督导他们回村开办夜校,组织村民学习健康文明知识。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当中。
六、8.30地震: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
题记:5.12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打开以前的照片,翻开尘封的记忆,历史悄然呈现,带给我们依然是许久未曾萌生的感动。
在四川“8.30”会理地震发生后,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迅速成立“青年志愿救援队”, 于9月2日晚8点到达重灾区——会理县河口乡绿湾村。救援队拥有32名队员,含中央民族大学教师2人,乡村艺术团成员21人、培训教师4人、同伴教育工作者5人,均为本中心骨干成员。救援队分为三个组,教学组、工程1队和工程2队。帮助灾民拆除危房、搭建帐篷、照顾老人和孩子,发放通过我们募集的救灾物资,开设儿童音乐、英语日常用语、体育、舞蹈,礼貌用语、普通话、卫生知识、地震预防知识等讲座,组织互动游戏。还在营地与绿湾村民举办了联欢会和达体舞篝火晚会,为灾区人民带去欢乐和笑容
我们还在灾区建立了一个“民间组织抗震救灾服务站”,与其它NGO 合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目前,已援建了两所活动板房小学,并协助香港无止桥基金会在灾区实施生态民居和人行便桥建设项目。这是目前唯一在灾区推广生土建筑的项目,受到国家建设部的重视。
七、首部彝语电视连续剧:彝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题记:电视剧《初醒的山寨》杀青了!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的诞生,标志着彝族影视文化发展的新历程。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电视剧,是全球首部彝语电视连续剧。它饱含了彝族人们对它的期望,在全球影视发展行业高歌猛进的时代,彝族人自己的电视剧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电视剧《初醒的山寨》是由彝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改编而来。该剧通过对一个高山彝寨三个英俊的小伙子和一个美丽姑娘的爱情纠葛,体现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命运。反映了当代彝族乡村在激烈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因为遭受毒品和艾滋病侵害而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该剧是壹基金典范工程资金扶持的公益项目之一,是一部社会教育片,在告诫民众远离毒品的同时,向全国观众展现一个全新的彝区。该剧监制杨翼先生,执行导演陈扬先生,摄像师梁超强先生以及全部彝族演员皆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剧组,不计报酬,体现了社会自救、民族自强的精神。制片人侯远高先生希望通过本剧的播出,能够让更多的人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同时带动彝区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八、礼品传递:扶贫创新的尝试
1、 通过“借猪还猪”的方式,扶持艾滋病家庭和抚养孤儿家庭发展家庭养殖业。先后有120个家庭参加了养猪项目并增加了收入。
2、针对那些想留在家乡发展的彝族女孩,中心在昭觉竹核建立了创业基地,聘请技术员教女孩们学习辣椒、蔬菜、果树种植技术和畜牧养殖技术,并免费发放母猪、鸡苗和果树苗,支持她们在家创业。
3-实施滚动发展多胎山羊项目。正在美姑县九口乡瓦伍村和波苦村,美姑县洛俄依甘乡马洛村,昭觉县竹核乡吾合村扶持100户贫困家庭饲养多胎山羊项目,为受益户家庭拓宽收入渠道。
九、天使助学:少数民族贫困女子高中班
题记:天使是美丽的,天使是善良的,天使是幸运的,我们但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天使的翅膀,带领她们展翅高飞。
“天使班”是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与凉山州教育局、州妇联合作,在凉山各县乡村中学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女孩中,挑选60名家庭绝对贫困、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有理想的女孩,把她们集中到州民中,不仅使她们能够接受到最好的高中教育,还对她们进行系统的领导才能和社区服务的培训,使她们具备为改变少数民族现状而奋斗的意识和能力。天使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由凉山民族中学提供宿舍,并在学校食堂就餐。3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由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支付,并为她们购买医疗保险。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项目协调员每周去一次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利用寒暑假,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每个学生都将加入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志愿者团队,并利用部分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参与到中心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去。
十、第一部彝语广播剧:《瓦托村的故事》
题记:母语广播剧具有民族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现实性,是彝族母语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对弘扬民族文化做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首部彝语广播剧《瓦托村的故事》是由联合国教科组织的鼎力支持,由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彝语影视和音乐工作室录制完成。该剧以改革开放以来,边远彝族山寨中三个同祖兄弟家庭内部发生的兴衰故事为主线,以退伍军人阿萨和古哈家大女儿阿佳曲折的恋爱故事为副线,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彝人现代生活画卷。故事叙述了古老宁静的瓦拖村在面临毒品和艾滋病问题时的困惑和艰难,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席卷下,人性被撕裂,传统价值观被动摇所造成的后果。
故事以朴实的笔调和现实主义的手法,批判和揭露了不良社会影响给彝族乡村带来的种种灾难,热情讴歌了彝人的真善美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该剧在凉山广播电台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滚动播出侯,听众反映强烈。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