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楚雄市着力打造滇中民族文化高地

作者:张 密文章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7 08:47



楚雄市着力打造滇中民族文化高地

楚雄市着力打造滇中民族文化高地
 

彝族原生态舞蹈大刀舞、苏妮舞、老虎笙、大锣笙,近距离感受彝族最原生态的歌舞文化;而火把祈愿和篝火打跳狂欢,则让人走入一个纵情歌舞、乐不思归的欢乐世界……

彝族原生态舞蹈大刀舞、苏妮舞、老虎笙、大锣笙,近距离感受彝族最原生态的歌舞文化;而火把祈愿和篝火打跳狂欢,则让人走入一个纵情歌舞、乐不思归的欢乐世界……火把映红了脸庞,欢快的舞步融化了地域界限。

彝家篝火打跳,已成为滇西旅游线上最富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

“201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作为三大重要战略之一。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关键所在。”

楚雄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金山介绍,结合实际,楚雄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楚雄市建成滇中民族文化高地思路,以民族文化为抓手,坚持主打彝族文化这张牌,不断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过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工艺、民族风情表演、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滇中民族文化高地。

打造彝族元素文化

早在2009年,楚雄就成立了云南楚雄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先后制作了专题片《火把节的传说》、《羊皮鼓舞》、《祭火大典》及其他相关短片、公益广告,在楚雄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2009年开办了云南楚雄彝文化网站,设立了特色频道,包括彝人文苑 、彝人风情、彝人视听 、彝人工艺、 彝人英豪、彝人史话、 彝人风物 、彝州旅游、 彝州物产、 彝州掠影、彝州文产。

通过民族文化专题片的播放和云南楚雄彝文化网站的建设,加大了楚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了楚雄的知名度,增进了楚雄文化产业的开发,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而以彝人古镇为代表的彝族文化特色旅游业,也方兴未艾。

楚雄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25亿元。集中展示了彝族原生态建筑文化、彝族原生态市井文化、彝族历史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服饰文化、彝族饮食文化等多种彝族原生态文化。

通过彝人部落内的彝乡恋歌、毕摩文化广场的祭火大典、彝家篝火打跳狂欢、清明河畔舞台文艺演出,让游客沉醉在与民同乐的融融氛围之中。古镇2011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过670万人次,成为滇西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紫溪山位于楚雄市西南,山中居住着彝族、苗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民风纯朴,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服饰艳丽,能歌善舞,曾是梵音浩淼的佛教胜地,佛门各种教派同会一山。

根据当地特色,楚雄市通过一年一度的马缨花节、樱桃节、虫黄节、立秋节、冬桃节等节日打造节庆文化;以当地的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农家乐;根据紫溪山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紫溪山成为一年四季有吃喝玩乐的旅游景区。

雕琢节庆乡村文化

自“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楚雄市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节模式打造节庆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办节办会的档次和规模。

通过6年的打造,《太阳女》、左脚舞、彝族十二兽舞、羊皮鼓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文艺精品、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已成为游客领略彝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经典节目。

目前,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已成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彝区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文化传统节日,吸引外资投入,推动商贸旅游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楚雄市三街镇的彝族刺绣、苍岭镇的竹编工艺、彝族特色乐器制作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也已经崭露头角。

三街刺绣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主要开展弘扬传承保护及开发彝族刺绣。通过几年努力,已初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年收入已达到150万。

而苍岭镇的张家边村,从事竹编的历史已有600余年。2010年成立了张家边农民竹篾编织合作社,负责全村竹编产品开发、制作和营销。目前,已规划扩大竹编画艺术品生产规模,满足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现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

“十二五”期间,楚雄市将在继续巩固彝人古镇、紫溪山等文化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彝族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并通过发展壮大彝族歌舞、彝族刺绣、民族彩绘等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中形成高地。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楚雄铜鼓文化、古镇文化、太阳历文化、恐龙文化、茶花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彝族文化为主的民间工艺制作、民间技艺展示、节庆会展活动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大理、丽江等滇西旅游城市的合作,使彝族文化、白族文化、纳西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文化旅游高地。”金山表示。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