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xf3281234.blog.163.com/blog/static/409738792007718112830658
发布时间:2016-03-10
天地山水人,惯看物常新。纵横大凉山,相约彝家情。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口197万,占全州总人口435万的45.3%,彝族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结出的硕果,又是时代催生的瑰宝,世世相传,处处可闻。丰沛的彝族传统文化犹如彝人披毡里的羊毛,即使围坐在“三锅庄”火塘边数上九天九夜,数量仍然是个未知数;古老彝族传统文化好比彝家珍藏多年的杆杆酒,就算弯腰如弓用力吮吸,也觉还有旷世其味藏在坛中;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化就像彝族美女身上的百褶裙,让人迷恋的不仅是裙下深情的土地,还有百褶裙拖不走的撩人风情。凉山因此被誉为“中国彝族文化原生态博物馆”。
凉山还是四川省民族成份最多的地方,生活着汉、彝、藏、回、苗、蒙古、傈僳、摩梭等14个世居民族和族人。千百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创造了绚丽多彩、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古老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原始的母系社会形态,被誉“母系氏族的最后一块领地”和“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摩梭人独特的母系文化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奇观,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奇特的走婚习俗,香格里拉雪白的神山下,藏族人民至今仍转动着经轮,传唱着动人的格桑拉,素有“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美称的木里俄亚纳西古寨,才掀开它神秘的面纱,这一切灿若繁星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着凉山各族儿女的民族文化身份,彰显着它们的文化个性,释放它们的文化张力,反映着各它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母爱的萦语和魂牵梦萦的家园。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曾经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 他还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
凉山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民族文化资源列为五大资源之一,加大了民族文化的建设力度,投入巨资兴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和火把广场,改造和扩建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州委、州政府的这些措施,一方面使我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另一个方面在党的政策关怀下,凉山州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全州GDP达到35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8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5.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位居全省第5位,发展速度全省第一。从2002年开始,先后授于美姑县为“美女之乡”和“彝族毕摩文化之乡”、授予普格县为“彝族火把节之乡”、授予喜德县“彝族漆器之乡”、授予布拖县“彝族火把节特色文化之乡”、授予雷波县“彝族民歌之乡”、授予会理县关河乡“民间器乐艺术特色之乡”、授予冕宁县和爱藏族自治乡“藏族民歌之乡”、授予泸沽湖镇“摩梭特色文化之乡”、授予昭觉县“彝族服饰特色文化之乡”等;2005年,彝族火把节被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十大民俗节”;2006年,彝族火把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四川省三大节庆旅游品牌之一。目前,凉山州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州级名录37项。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体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众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是母亲的文化,是我们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是我们回家的路。如果你也能走上大小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真正地走进它的峰谷旷野,你也能和我们一样感觉到它的千古神奇和撼人魂魄的魅力。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