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凉山什么最美丽

作者:晓夫文章来源:http://xf3281234.blog.163.com/blog/static/409738792007718112556194
发布时间:2009-03-10 03:47:00


序:追问

凉山,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传说中是九个太阳,七个月亮照耀的地方,在这个名字使人产生凉爽之意的地方,世代生息着180多万崇尚火,以虎、龙、鹰等为图腾的热情的民族。

凉山,是一片不断创造神奇的热土,新中国成立前,凉山还处于原始落后的奴隶制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类社会史上罕见的跨越。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在地,同时还有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选择凉山作为自己的栖息之地,凉山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今天,在凉山这片热土上,州委州政府正全力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突出“自然风光好、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旅游特色,全力打造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三大旅游品牌,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三大片区、六大精品”的旅游框架,把凉山发展成为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中国西南旅游目的地,推进凉山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凉山从来没有过的……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制度,地理位置两方面具备了保持神秘文化的条件,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外界一直充满神秘感。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或探险家曾涉足凉山彝族地区, 1906年法国人多罗从西昌穿过凉山腹地, 1939年至1940年俄国人顾彼得从康巴藏区来到凉山彝族,1943年7月至9月,林耀华率考察团深入大凉山彝区考察, 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我国著名民俗摄影家庄学本在越西、冕宁、昭觉、盐源、盐边各县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    

此外,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访问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著有《东方见闻》,1934年春,中国西部科学院雷马峨屏考察团深入大凉山考察, 1910年,法国人吕真达率考察队两次来到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二十年,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成为西方研究彝族文化的学者重要的参考。1939年春,中央庚款董事会组织川康科学考察团,梁瓯第作为考察团成员之一,曾只身深入大小凉山考察,他功成归来后撰写考察报告书, 1937年,马长寿率民族考察团赴凉山彝区调查, 1940年7月至11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二十人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屏山彝族地区考察,金陵大学教授徐益棠参加这次考察活动…这些学者对彝族社会和文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和研究,并用相当的篇幅对大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写,他们对体验彝族文化感到自豪。

他们对凉山彝族生活充满好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彝族人的文化与他们自己的相差甚远。

由些上溯,汉代司马迁“西征巴属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能邛都”两位“司马”都到过凉山,三国蜀汉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土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也都经过凉山。已经发掘或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带流壶,战国时代的大石墓、冶铜遗址和博石瓦黑南诏古岩画群,揭秘凉山更早的人类活动。    

现在的凉山彝族地区地区依然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之一,除部分人能到凉山旅游亲自感受古老的彝族文化外,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影像作品等视觉文化中了解彝族文化。近年来,在国际民俗摄影等视觉作品中,反映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影像作品纷纷获奖,如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家教科委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每届都有拍摄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摄影作品获奖。 2004年举行的第四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共有71个国家的1867位摄影师的3010组27235幅图片参赛,为了表现出区域文化记录力量对“人类贡献奖”,评委由来自7个国家的9位摄影名家组成,在上千组的照片中,中国作者唐跃武的一组反映凉山彝族生活的组照,《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得人物服饰类的一等奖,在这组作品里有这样的背景说明“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聚居着180万彝族人口,而散居在大凉山深处的布拖、昭觉、美姑一带的彝人,他们生活在海拔2千多米的褐色土地上,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原创性的文化,在这里,古老传统的生活很少有受到冲击和破坏,他们纯洁而真诚、勤劳而顽强,过着简朴而又尊严的生活。”这些记录照片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凉山彝族传统生活方式、服饰、礼俗等内容。此外,还有反映凉山彝族人生活的组照《凉山彝人》获得在美国举办的''98年度琼斯母亲国际报道摄影基金最高奖“琼斯母亲”优秀奖章。《白云深处有彝家》获20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金奖。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今天,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仍然很有吸引力。

这些吸引力在醇香可口的彝家的“砣砣肉”、“杆杆酒”里,在别有风味的藏族的酥油茶、摩梭人的“苏里玛酒”里;在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傈僳族“牛王会”、布依族“六月六”里;在充满魔幻色彩的大凉山地区的“毕摩文化”里,在美仑美奂的彝族服饰、歌舞里;在别有情趣的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婚姻里......

这让我们想起一首在凉山一首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凉山什么最美丽》中唱道的:凉山什么最美丽,佳史瓦拉最美丽;凉山什么最美丽,依玛尔补最美丽!

佳史瓦拉、依玛尔补,异彩纷呈的凉山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代码!或者说就是民族文化最为鲜明的标识标牌!

沉睡

彝族的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彝乡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神秘和悠远。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独特的地域自然条件孕育并保护了她相对系统的原生文化。今天的州委、州政府对民族文化这一我州的优势资源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指出在这片热土上,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非常适宜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凉山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彝族火把节、彝族歌舞、彝族服饰、彝族毕摩文化、泸沽湖梭文化、傈僳族文化等,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独特、异彩纷呈、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底蕴非常浓。

然而,这种对沉睡了数千年的资源的观念转变也不是一一蹴而就的。凉山的有士之士就曾尖锐指出,未开发有市场适应性的成型民族文化商品,未产生本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的系统产业链,未形成在凉山民族文化消费的市场气候,从从而没有形成凉山自己的文化产业。更别说本土原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我们要说文化资源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没有经过整理、提炼的文化资源并不具有产品的性质。我们说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尽管具有很高的产

品开发价值,但在没有开发之前,它们仍然只是历史的结晶。

  州旅游局局长沈鲁清说,吴靖平书记没到凉山来工作之前,民族文化这东西存在了几千年,没有人说过这是资源。苏尼毕摩存在了几千年,火把节存在几千年、彝族歌舞存在了几千年、婚婚丧嫁娶存在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人说过它们是资源,更没有人说它是优势资源。

破啼

历史应该记住2004年2月2日这个日子,在凉山州第四届国际火把节第一次筹备会上,为把第四届国际火把节办成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特色更浓、吸引力更强,形式更新的盛会,努力把火把节打造成为中国民族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东方美女节,以以进凉山对外开放,带动凉山的经济发展。

州委书记吴靖平作了这样一个讲话:“要求通过举办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凉山的火把文化、美女文化、毕摩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文化,努力把凉山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将凉山的旅游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本,特别是将凉山的彝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彝族文化资本,从而促进凉山的经济发展。”

五个程度副词“更”是要求,四个“节”是载体,带动凉山的经济发展是目的。

在2月20日,吴靖平书记在政协凉山州第九届四届会议上的讲话上,正确分析我州最具特色的有五大资源中古老神奇、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时高瞻远瞩地指出:凉山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独特,特别是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歌舞、彝族服饰彝族毕摩文化、摩梭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这位新上任的州委书记在来凉山工作一个多月,先后到9个县市和州级部门作了调研,与四大班子的领导交换了意见,听取了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第一次在提出民族文化资源也是我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的命题,第一次提出了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将旅游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本,特别是将凉山的彝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彝族文化资本的战略构想。践行了他上任之初的承诺: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树立先进的经济工作思想和经营理念,树立先进的党建工作思想和理念,牢牢地把思想和理念这个总关开关,用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加快“三个转变,推动凉山发展新跨越。”

“三项整治”期间,甘洛县对10宗矿权进行了拍卖,来自全国的矿业大鳄将其尽收囊中,拍得5亿多的总价,并创下了单宗矿权拍卖的全国最高记录。吴靖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对凉山来讲,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认为最紧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和人才,而是理直气壮的经营资源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缺位,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造成差距有历史原因,更多的是我们自身意识上的差距。可以说,经营资源就是要抓住凉山五大优势资源,抓住了凉山五大优势资源,就抓住了凉山民族腾飞的"牛鼻子"。州委、州政府随即实施了“整治干部作风”,解决干部思想意识上存在的差距。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开展了“整治资源市场”和“整治投资环境”,通过“三项整治”,达到优化干部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发展环境的目的,从而构建起加快发展的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从做人的工作开始,“多换思想少换人”,其目的还是提升我们的干部、包括大批民族干部“经营资源”的意识,把资源与资本、企业、项目和人才结合起来;把自然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有了科学的资源观的光辉照耀,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州上下的当务之急。吴靖平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资源优势不可小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毫无疑问,这将是凉山发展的又一巨大优势资源。在把“东方情人节”——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向世界的基础上,抓紧时间创造一批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旅游产品,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凉山旅游从目前的“半处女”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上来。

在政协九届四次分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阿苏越尔说,州委书记吴靖平的讲话很鼓舞人,他结合凉山的实际提出了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彝族文化资本,对我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位政协委员的肺腑之言,道出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千古凉山,开始吹佛民族文化和煦的春风,那些沉睡了几千年的资源仿佛被魔棒点了一下,就焕发出异样的光芒,图腾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在西昌健康路小区一间拥挤、狭窄的房间里,6个从内蒙古现代音乐专修学校毕业的青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乐队以‘柔情金属’音乐为目标,突出彝族的民族特色,让彝族音乐世界。“黑色鹰魂”是这支志存高远,突出民族特色的彝家第一支摇滚乐队的名称。

地火,地火,这既是流淌于民间的火种,又是创新的点点星光!

这是春天的破啼之声!神奇,悦耳!

这也是春天里的一个故事,古老而现代!

燎原

普格最先响应了这种春天的约请。利用国家民委把普格确定为旅游开发重点县的难得机会。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火把节之乡”“温泉之乡”“高山生态旅游之乡”“螺髻山古冰川博物园”四大品牌,将景区规划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划与普格旅游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加快实施以一部电视剧、一本画册、一张光碟、一套故事书、一台好戏、一个宣传网为内容的“六个一”工程。

2004年1月底,普格如愿赢得州人民政府颁发了“彝族火把节”之乡的金字招牌。

在2004年1月30日《凉山日报》第四版右下角,出现了“美姑县‘中国彝族毕摩苏尼文化艺术团’招聘启示”,上至团长、下至舞蹈演员都在招聘之列,招聘人员多达37名,月工资从600元到1200元不等。

在两个月后的3月12日,中国昭觉彝族服饰筹备会在昌举行,时任昭觉县委书记的石一鲁实在筹备会上详细介绍了昭觉举办彝族服饰节的理由。他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彝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以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形成发扬文化为目的的一个平台。同时,昭觉的对外宣传和经济发展都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来鼓舞21万昭觉人民的士气,以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参加筹备会座谈的州委常委、州宣传部长王金铁强调:“凉山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州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举办彝族服饰文化工工节,要达到促进旅游业,推动昭觉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他参加筹备会的专家学者兴高采烈,纷纷反应彝族服饰节的立意好,选题好,容易形成产业!

昭觉县人民政府县长谢宁在当年10月1日的中国昭觉彝族服饰节开幕会上明确提出,昭觉集各方之智,举全县之力,以彝族服饰节为载体,全面挖掘、发扬彝族优秀文化,把彝族服饰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来开发,把它培育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经济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昭觉人民已经认识到昭觉不再是高寒高原和穷乡僻壤的代名词,而是正待开发、正在开发的一座民族文化的富矿、金矿!他们要向世人表达“不到昭觉就不算到凉山”的深邃内涵,他们要向世界表达只属于昭觉的惊世之大美!

4月17日,彝族毕摩文化博览园园破土动工,投资1900余万元,“四川美姑毕摩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博览园集旅游、休闲、娱乐、学术、研究为一体,工程总投资1亿多。

6月5日,一台名为“梦幻美姑”的晚会出现在成都的舞台,“梦”剧将彝族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毕摩文化重新整合重构,再创大凉山浓郁的民族风情,首次将凉山彝族毕摩的绝技搬上了成都的舞台。看观了以表演为目标,以技巧为中心,以现代音响服装、灯光和舞美为包装的观众们,自始至终被“梦”剧震撼着、打动着。一台外教克瑞斯看了这台民族风情浓郁的晚会后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是一份来自造物主和大自然的礼物。

被不少人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苏尼毕摩”竟然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出现在大众传媒上,这本身就透露出这个时代解放思想的鲜活信息人。

在会东,一个名为“擦尔瓦”的民间音乐组合,破天荒地从人民政府县长的手中接过了用鲜红大纸包着的10000元!理由是表彰他们为地方文化事业所做的积极贡献。

从东部到中部,再到南部;从政府到民间,从领导到个人,可谓唤得东风拂面吹。这东风应对着州委、州政府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才会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才会有好的发展出路的科学的发展观。

锻造

在民族文化是我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得到全州干部群众的统一认识和各县市践行州委州政府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已呈现燎原之势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2004年的第四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为州委州政府重点锻造的一个金字招牌。

同年7月1日,全州17个县市分管文化的领导和州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人汇聚西昌,吴靖平在火把节筹备会上要求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我们不能将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停留在口号上,一定要多作分析比较,多从现实生活中去挖掘素材,有事实证明凉山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提出让火把照亮凉山!吴靖平书记的一席既是动员,又是号召,似奋发的鼓点,擂响了民族文化作为生产力的战鼓。

四天之后,即7月5日,第四届中国彝族国际火把节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加州花园酒店举行。吴靖平在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这次火把节的指导思想是以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为目的,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把本届国际火把节办成“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特色更浓、形式更新、吸引力更强”的盛会,其办节机制是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动作、利益共享。

这届火把节不仅推出了凉山旅游的精品线路,而且还举办了“金腰带”世界拳王争霸赛,推出的项目达20多个。

地同年11月18日召开的全州旅游发展大会上,吴靖平书记总结了这届火把节对全州旅游业的强力拉动。吴靖平指出,经过若干年来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三项整治”推进“三个转变”,全州旅游业取得明显的进步,实现了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发展前景良好。今年1至10月,特别是在第四届国际火把节强力拉动下,全州共接待游客154·11万人,同比增长48·85%,旅游收入6·98亿元,增长70·17%,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作用不断提高。

(品牌十年回顾资料……)

1994年8月1日,瘜届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在西昌市人民广场隆重开幕,当时的新闻报道激动地宣布:本届火把节共接待来自美国等15个国家的145位来宾;来自港澳台的53位来宾;来自国内外的记者205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宾8600人,3200多位来昌做生意和旅游观光的客人。上万来宾与我州各族人民共同度过了4天的佳节。

火把节这个民间节日通过1994年举办了首届国际火把节以来,其国际知名度一天天攀升,活动更加丰富,火把狂欢夜、彝族选美、古朴的彝族摔跤等活动多姿多彩,办节的经验日趋成熟,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的进程,一点点清晰起来:由节日到文化,由文化到品牌,从品牌到产业,再由产业衍化为资本,到200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凉山州委机关报,《凉山日报》作为党报史无前例地策划组织了整整七个整版“火把节特刊”,为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举火把狂欢,促旅游发展。”当文化附丽于旅游,旅游反刍文化并相互提升时,无疑,特色节庆文化汇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令很多文化形式无以企及的一个精彩平台。

在2005年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选中,“彝族火把节”成功入围该名录。同年11月15日,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佳讯:“凉山彝族火把节”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的殊荣;

昭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阿吉拉则告诉记者,在没搞服饰节前,整个昭觉县城卖彝族服饰的只有两家,而现在已经超过20家,这还不算大量的家庭作坊;以前出门想穿套彝族服饰,是东家借衣服,西家借披毡,现在只要是工作的每人都有两三套。

同年8月,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毕拉史拉者的故乡,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学术会在美姑重举行。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北影联合投资拍摄的《毕摩纪》在美姑开拍,以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我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开始着手凉山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等等……

品牌可以理解为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目的是用于识别产品经营者和区别于竞争者的同类产品。在经济领域,品牌属于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片,其蕴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凉山通过践行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的战略,锻造了火把节、毕摩文化、服饰文化等一批知名品牌。这些品牌或者说精品,是我州旅游形象的标志和龙头。只有精品,才具有对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带动力。只有精品,才能对游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精品建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更能实现和提升旅游的高附加值,也才回归打造一个支柱产业的本质目的。因为品牌的对应物是受众的忠诚度,没有品牌就无法保持持久的市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传说和故事中走出的诸神,不仅保护和传承丰盛的彝族文化遗产,也叫响了凉山的旅游品牌,实现了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优势品牌的转变。

文物、文化、文艺三结合,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大融合,引领文化旅游的方向是四川旅游引领全国的一大法宝,凉山选择了植民族文化之魂,入旅游经济之体策略。

突破

2005年12月17日,州委副书记、州长张支铁从省长张中伟手中接过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会旗,从那一刻开始,凉山的旅游业注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投入27个亿,举办 “一办两创”,把它作为撬动凉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促进全州基础设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观,旅游产业大飞跃,城镇化进程大提速,城乡经济大发展,社会进步大跨越!而这个总抓手又与民族文化资源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我州“一个中心、三大片区、六大精品”的旅游发展框架中,对“三大片区”和“六大精品”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

“三大片区”:就是以西昌为中心、冕宁、普格作为支撑点的中部片片区,着力打造冬春阳光之旅、航天科技之旅、邛海—泸山观光度假之旅、螺髻山观光探险之旅等旅游产品;以盐源、木里为重点的西部片区,着力打造泸沽湖及摩梭风情之旅、以洛克路线为核心的香格里拉体验之旅、雅砻江大型水电工程观光之旅等旅游产品;以大小凉山彝族腹心地区为重点的东部地区,着力打造美姑彝族毕摩文化体验之旅、昭觉彝族服饰文化体验之旅、金沙江大型水电工程观光之旅等旅游科头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六大精品:就是大力实施邛海亮海工程,把邛海泸山景区打造中国西部一流的会务、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把泸沽湖及摩梭风情旅游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加快螺髻山原生态自然景观开发,把螺髻山打造成全国全省生态旅游热点;充分整理、发掘彝族文化,把凉山彝族火把节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第一节;瞄准“蟐蛾奔月”探测计划,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造成国际航天科技旅游品牌;突出关爱游客健康主题,把普格、喜德温泉打造成高品位的旅游疗养度假品牌。

民族风情浓、自然风光好、科技含量高成为凉山的三大旅游特色;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成为凉山的三大旅游品牌!

而作为“一个中心”的西昌既是凉山旅游的支撑点和战略高地,又是川西南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为了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变成为产业经济的优势,将西昌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旅游城市,西昌市依托西昌区域中心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突出山、水、城相连及气候特色,重点打造阳光之旅和运动休闲之旅;突出民风民俗特色,重点打造彝族风情之旅和宗教文化之旅;突出高新科技特色,重点打造卫星基地之旅和水电工程观光之旅;突出红色文化特色,重点打造红军长征之旅,更加凸显西昌旅游在凉山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战略高地和龙头牵引作用,借四川省把西昌力推为八大旅游精品之机,将西昌打造成为四川旅游产业布局中的精品旅游区,打造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门户和枢纽节点,打造成为川滇结合部的“御寒避暑胜地、休闲度假天堂”、打造成更适合人居、创业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无论是三大特色、三大品牌还是“一个中心、三大片区、六大精品”,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都是州委、州政府落实我州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的一根不可或缺的红线。

吴靖平在2005年8月初州委州政府旅游产业专题会上就强调,在冬旅会期间,要充分体现凉山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州委、州政府提出“唱响情山水,打造六大精品”的旅游发展思路,“情”是第一位的,凉山五大资源优势中民族文化资源有许多文章可做,要形成一套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深厚民族底蕴的好节目,充分体现凉山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水平,采取专业和群众相结合、风情和精品相结合,台上表演与台下相结合的方式把2006年全省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办成一流的民族风情盛会。要学习九寨黄龙改造村寨的做法,下决心让泸沽湖穿上“民族服装”。

在去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动漫数字博览会上,凉山州和成都金海洋(集团)公司、西华大学网络工程与软件技术学院正式签订:投资1000万元打造大型数字动漫文化产业项目———“凉山印象”。这标志着千年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将通过先进的信息工程技术用数字动漫的表现手法展现在人们面前。

而投入2.1亿元巨资正在兴建的凉山州民族演艺中心和火把广场,将大大改善凉山州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完善演艺事业的现代化平台。依托此平台凉山州歌舞团正积极筹备,精心组织编创一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精品节目,并拟将这台剧目进行商业运作,推向市场,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今年冬旅会的另一承办地普格,建成后的彝寨“艾峨洱库将拥有彝族服饰城、彝族美食城、彝族文化城和商贸城及阿都土司府和文化城,通过独特的彝族建筑艺术风格和独特的经营方式,全方位展现彝族文化特征。

在前不久西昌迎国检期间,检查组组长、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副主任刘铁森,检查组秘书长、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组组长王嵘山,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孙前等6名专家,德阳观摩组成员,在州市党政领导陪同下检查安哈镇民族新村,当他们走进民俗竞技场和表演区,检查组成员就被斗羊、斗鸡的精彩场景所吸引;在古老而神秘的鼓点声中,传承千年的彝家毕摩文化、滚烫的沸油洗手、口含炽热的铧口、口喷滚油燃火把等表演,让检查组的专家们惊讶不已。整个表演过程,游人、检查组领导和专家掌声不断、欢呼声不停。当他们得知安哈镇经过短短3年多时间的努力,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截至今年10月底,兴建彝家乐9家,先后接待了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现金收入达50万元。志专家组成员一路感言:“安哈,太神奇了!”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进入了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今天当我们漫步于占地3·45平方公里,投资1·25亿元的火把广场和气势宏伟的民族演艺中心时,无不为州委、州政府的大手笔所叹服,广场上的摄人心魄的9虎图仿佛就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凉山各族儿女,敢为人先和奋勇向前。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也秉承了“三项整治中”承载了“三个转变”的厚重内涵,找到了资源优势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成功地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

将民族文化资源列为我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提出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就是这些方略中最为耀眼的一环。

在近期记者对州旅游局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6度,预计今年全州接待旅游人数将突破500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将突破25亿元,预计旅游收入将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4%。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4%,旅游行及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36·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33%,旅游产业实现直接就业人数14160人,实现间接就业人数达56640人。

仅西昌市今年1至9月,就已接待游客21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1亿元,,旅游收入已占全市GDP的14·34%。仅今年十一黄金周西昌市就实现旅游收入6408万元,同比增长390.64%,接待游客25.83万人次。

211·14万人次和11·01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呢?西昌市今年前9个月接待的旅游人次就已接近去年全州接待的总人次!仅西昌市今年前9个月的旅游总收入就接近2005年全州的旅游总收入!

新方略铺就凉山腾飞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凉山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州委、州政府高屋建瓴,创新思维,把凉山放在配音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重大决策,找到了一条具有划时代特征又符合凉山特点的发展新方略。

 一位长年生活在生活凉山的本土作家曾经这样追问自己,这是什么地方?他的回答也是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他看见状如少女发髻的螺髻山,情窦初开,古冰川下,有九蕊十八瓣的宝珠茶透出百春之鼻息,五彩池边,杜鹃花的裙裾扬着支的霓裳;蔚蓝的泸沽湖,摇曳着干木女神亘古绵延的恋情;邛池明月和万家灯火交相辉映;马湖茶山被山歌荡碎了倒影;大风顶的珙桐花,像千万只白鸽放飞在新世纪的风景线;大熊猫“美美”则漂洋过海去传播中华民族的友谊……我看见那曾经由藤桥、溜索、鸟道和独木舟编缀成的南丝绸之路上的血色钱赋,如今正层出不穷地幻化出好如织的公路、穿山的铁路、划破长空的飞机和繁华市镇的现代风采。在这块生长过支格阿鲁射日月、创世纪的古老传说的地方,在这块半个世纪以前还是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上,中国人居然背负着历史的重负树立起一块自尊自强的丰碑。

这就是我们的凉山!这就是我们凉山的风景!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