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小康彝山

楚雄大姚∶以彝族文化瑰宝《梅葛》打造文化名邦

作者:微信号“彝族”文章来源:大姚网
发布时间:2016-03-28


流传在云南的《梅葛》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彝族的创世史诗,是一部反映彝族生产生活全貌的百科全书,以强烈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饮誉海内外。在彝族梅葛发源地——大姚县昙华乡村村寨寨至今《梅葛》还广为流传。
        如何保护和开发《梅葛》等彝族文化瑰宝,使彝族文化与廉政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近年来,大姚县结合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充分挖掘和传承彝族梅葛中的廉政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廉政文化,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挖掘性抢救:在口耳相传中发挥《梅葛》的育人功能
     《梅葛》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姚安、永仁一带的彝族人民中,尤其大姚县的昙华地区和姚安县的马游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梅葛”是彝语的音译。“梅”为“说、唱、”;“葛”为“过去、历史”。“梅葛”就是“说唱过去”。在大姚一带的彝族中,把唱述过去历史的一种民歌曲调,称为“梅葛调”,“唱梅葛”就成为当地彝族一种说唱性质的曲艺形式,慢慢也就演变成了民族曲种。作为一种曲调名称,“梅葛”的唱腔颇多。昙华乡的“梅葛”总的分为两大类,即“赤梅葛”和“辅梅葛”,“赤梅葛”为“悲调”,俗称“哀调”,也叫“古腔调”,多用于丧葬和祭祀;“辅梅葛”是喜调,多用于婚嫁、播种和丰收等喜庆节日。昙华乡是《梅葛》的主要传唱地。史诗《梅葛》并无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全凭彝族人民口耳相传保存至今,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经过了传唱者的不断创作、修改、补充和加工,使得内容越发的精美独特,成为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学作品。笔者在昙华乡松子园仔细地聆听了彝族毕摩的“赤梅葛调”,深深感受了梅葛的魅力所在。
        大姚县在挖掘整理彝族《梅葛》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与廉政思想的融合,并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使这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出迷人的廉政光环。该县对留传在昙华乡的彝族梅葛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先后整理出版了《蜻蛉梅葛》、《大姚彝族文化》丛书2000余册,书中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昙华乡概况、传统农业、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及对今后开发的建议等内容,并收集、整理、展出彝族梅葛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图片、服饰、乐器等,采取注释等方式将现代廉政文化思想融入其中,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可视平台,为宣传、保护、开发梅葛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依据。
        保护性传承:在传唱《梅葛》中融入民族文化思想
        2011年,大姚县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梅葛基地用房200平方米,成立了梅葛文化基地,在三台彝乡挂牌成立梅葛传习点。日常工作中,在县文化馆的组织下,经常组织被省州县命名的民间艺人就梅葛文化、彝族歌舞、器乐艺术等方面的技艺展开交流研讨培训,并举办梅葛传习班带徒授艺,传习古老的彝族梅葛文化艺术,先后编排了《梅葛》、《器乐演奏》等具有廉政文化元素的节目,还组织了梅葛文艺宣传演出队,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排练,参加州县乡业余文艺演出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举行自编自演的民族民间文艺比赛活动,参与了一年一度的彝族服装节、插花节、火把节等彝族节日的演出。
        彝族人民把《梅葛》看成是彝家的“根谱”和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逢年节都要吟唱。在大姚县的三台、昙华、桂花、龙街等乡镇,在有这样的一群彝族人,他们凭着对梅葛文化的热爱,在专家的指导下,精选了具有廉洁思想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传习着梅葛这一优秀的彝族文化成果。普文学、李建学、李惠芝等人就是大姚梅葛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他们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被县级、州级、省级命名为“民间艺人”。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他们登上了舞台,让梅葛的文化艺术元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宣传性拓展:在宣传《梅葛》中打造文化品牌
        为使梅葛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使梅葛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该县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收集、整理、宣传梅葛文化,协助摄制《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系列专题片,在昙华、桂花、三台等彝寨民族文化浓郁的乡镇拍摄主题音乐电影《梅葛》,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梅葛”里的一些音乐元素,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能更多的接触彝族文化瑰宝“梅葛”的独特文化魅力,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让这块文化瑰宝能获得更多的了解和传承。同时,扶持拍摄了《桂花的表妹》》等VCD并长期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刻录2000余碟光盘在昙华、石羊等风景旅游区销售,并在风景区上演梅葛100余场次,有5万多名游客通过观看演出,唤起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游客了解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为拓展梅葛传播的影响力,该县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彝族歌曲进课堂、彝族舞蹈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整合、渗透学科教学中的教育资源,将梅葛纳入音乐、体育校本选修课程计划纳入教学计划。由音乐、体育教师分班级组织教学,学年末考评并计入选修学分,普及60首彝族梅葛歌曲、普及民族规范舞。各学校分年级、处室组织教职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民族规范舞,每周2至3次,使彝族梅葛文化进校园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扶持全县23家业余文艺演出队,编排传唱既有民族语言特色和廉政文化元素的梅葛,使具有当地特色的梅葛深处到城乡各地的彝族百姓生活中。
 

 

文章编辑:腊罗巴吉才柱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