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语言文化
作者:http://www.yizuworld.com/html/yizhouwenchan/2011/0512/2086.html
发布时间:2011-05-16 07:10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境内彝族大多操东部方言,仅少数于民国中期从四川凉山地区迁来的操北部方言。由于分布地域不同,语言差异较大,同一方言中还有许多土语,而且在同一地区,只是一山一水之隔,语言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方言、土语语法结构基本相同。
彝语语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动宾倒装。如“走路”说“路走”,“读书”说“书读”;二是动词、形容词重叠表示疑间。如“去”,彝语说“里”,“里里”就成了问句“去不去”?“红”彝语说“乃”,“乃乃”就成了问句“红不红”?
彝语修辞方法很多,说话讲究音韵,语言色彩丰富、细腻,这就构成了彝语诙谐、铿锵、 流畅的特色。有些词只能意会,准确汉译较难。有的字发音很特别,如“酒”、“射击”,彝语为“赤”、“盘儿”,发音时必须把阻、塞、爆、擦几种发音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发准。并且,发音轻重、声调高低,只要有些微差别就成了异义。用国际音标中的47个辅音、12个元音、3个声调和1个紧音符号,能比较准确地记录彝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语也不断演变,书面语和口语,古词和新词的差别越来越大。如“鸡”,古语叫“问”,现在叫“昂”;“绵羊”古语叫“补”,现在叫“好”。不少古词,如今只有通晓彝文的“叹毫”(巫师)能够解释。现代彝语中,还不断引进汉词,特别是新名词,如“电灯”、“飞机”、“社会主义”等。
文化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缀文字,历史上称“爨文”、“ 爨字”、“ 爨书”、“韪文”、“夷经”等等。彝文的起源及形成年代,迄今尚无定论。明清时期,凤氏土司大力倡导,曾设馆办学,培训观毫,刻印典籍,扩大彝文的使用范围,于是碑竭、契约、书简等相继出现。彝文大多是靠观毫世代传抄才得以流传的。建国后改称彝文。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每个字的音节一般都由辅音、元音和声调组成。以表义字为主,是表义表音相结合的音节文字,它有基本的笔划和偏旁部首,书写的顺序与汉字相同,有断句号、顿号、起段号、分段号、终结号、替字号。现有彝文单字(包括异体字)近两万个,其中常用字约两千个。
源远流长,别具一格的彝族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见诸文字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口碑相传、世代承袭的民间口头文学。禄劝是彝族典籍较多的地区之一,现存北京及部分大学图书馆的彝文书籍,相当大一部分出自禄劝。内容有历史、医学、地理、天文、历算、占卜、祭祀以及文学等。
彝族民间文学包括叙事诗、寓言、神话、童话、故事、谚语、谜语、格言、歌谣等,内容丰富,山石树木,虫鱼鸟兽,生产生活用具,以至衣着食谱,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节庆喜事和亲朋聚会,都要以歌表达喜、怒、哀、乐之情。丧葬白事的一曲“哭丧调”就是一篇祭文。凄楚的声调,深沉的感情,一字一泪,扣人心弦,往往使在场的老少亲疏,烯嘘不止。
刺绣是彝族妇女传统的工艺。从婴儿的兜肚、褪棍到妇女的鞋帽衣裙,无不用彩色丝线绣上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龙凤和各种美丽的图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