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语彝文

用古彝文破解三星堆

作者:阿余鐵日文章来源:http://zhuwenhua1953.blog.163.com/blog/static/38221255201191992719543
发布时间:2011-10-20 10:02


 

阿余鐵日,1951 年生,彝族人。著名古彝文學專家,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從事彝文古籍翻譯、整理工作。成都平原曾是彝族先民生息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他研究發現,彝族的文字、天文曆法、祭祖、祭祀、習俗等文化和古蜀三星堆文化具有眾多相同的特徵,彼此之間具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彝族因其數千年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傳承等原因,較好地保留和延續了古蜀三星堆文明,彝族文化是解開三星堆文化之謎的重要依據。

彝族學者看三星堆

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1929 年被發現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後又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發掘,出土數以萬計的玉器、石器、青銅器、金器、陶器。也有不少器物散藏民間,卻並未引起重視。上古文化藝術館開了民間保護的先例。作為長期從事彝文古籍和文字研究工作者,我多次去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和三星堆文化收藏單位及收藏者家中考察,發現大量器物上有文字。多數文字難識,目前,除鍾鳴先生釋讀了一些類似甲骨文的,有部分確可用古彝文釋讀。文字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為尋找華夏古文明蹤跡,需多角度探究。經研究,古彝文和漢語,恰好又是一種同源關係,所以,用古彝(夷)文字釋讀三星堆文字,不失為妙策。

用古彝文釋讀三星堆

上古文化藝術館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存在大量的、不同時期的文字,證明了:與中原夏商周同期的三星堆文明不僅有了成熟的文字體系,並且從最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到抽象成熟的文字,有著完整的文字發展序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三星堆陶器上也有七個字符,因輯錄而成,排序與圖片中不一樣。釋讀大意是: 「陰陽人仰望神祖」。用古彝文釋讀三星堆

用古彝文破解三星堆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這些被官方稱為「刻符」的符號在彝文古籍裡卻是成熟的文字。比如:上圖第一個字在彝文古籍裡面頻頻出現,讀「ge」,指宇宙間一切事物中的兩大對立面陰陽兩性相交。彝文古經《招喚精卵液》中便有記載。《召喚精卵液》(上圖)這段的意思是: 「天上降陽,地上出陰,降陽給主人,出陰給主人,人類找陰陽,得陰陽。婦女接受陽生子,夫妻陰陽旺盛生育子女。」這是古人的求子慾望。

以上字例是《滇川黔桂彝文字集》收集的文字,第一行第三個字是三星堆遺址出土陶器刻畫符號圖錄的第二個字。此字本義指「二」或「兩」。三星堆遺址出土陶器刻畫符號圖錄中其餘五個字,也分別出現在《滇川黔桂彝文字集》、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簡明彝漢字典》和其他彝文古籍裡,如右圖:

祖先頭像驚現上古文化藝術館

上述字表中, 「H」字符在三星堆文化造像使用最多,廈門上古文化藝術館收藏的皇祖頭像(下圖)額上就契刻有這個文字。

這些人物形象是古蜀祖靈偶像,首領大王偶像或祖神偶像,額頭上的「H」字,讀「p ?」,彝語指父(父王、爸爸)、祖父、祖先。當時可能考妣死後都要用金石做偶像用來紀念祭拜,刻上此字表示是自己的父輩、後代的祖先。關鍵是,彝文至今仍普遍使用此字。彝族現在祭祖,也還在做祖靈偶像,只是材料由金銀玉石變成了樹木竹根,祖靈偶像裝殮在靈筒裡,然後,擇吉日集中送往祖靈地。

金玉滿堂耀祖光宗

三星堆出土有大量金器,多見裝飾品、太陽輪、金箔面具、金杖、青銅頭像金面、玉眼金睛等金玉飾品。廈門上古文化藝術館還收藏有一件完整的金箔面具。給祖先臉上貼金子,是為了給先輩或王者添光彩、塑威望、報孝恩、祈興旺。關於用金銀耀祖光宗,彝文古籍《考妣變換》有明確的記載:直譯過來即: 「變換考變換,考變成白銀;變換妣變換,妣變成黃金;不變祖難隨,要變演成銀,要變演成金。轉骨靈,做考形,製妣像,考變跟考美,妣變隨妣美,鑄金鐫銀成祖像。塑祖像,用玉石,造祖像;用兔皮,墊祖下。用銀鑲祖首,用金貼祖臉,金片墊祖身,蠶絲蓋祖體。工匠阿爾來鑄造,煉銅又鑄鐵,鑄得牢,鎖得固。石柱大師來塑造,工匠、畢摩來塑像,鎖得牢,纏得固。」這段古彝文的意思是: 「考妣祖靈的形象用玉石雕琢,用金銀裝飾考妣的面容,用絲綢蓋考妣,用野兔的皮毛給祖靈做墊褥。祈求亡靈變成神靈,變成慈祥光彩的靈魂,回歸祖先住地祖界冥間去。」這說明了三星堆用金子貼臉的習俗貫穿於彝族的習俗。

三星堆文物為何有彝文

三星堆文化器物出現古老文字,多數不是簡單的刻符,而是很成熟的文字,部分可用彝文釋讀,字形、字音和字意都是古彝文。為什麼上古時期的文物上有彝文呢?因為彝文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應該是彝文和漢文的前身,即語言學所稱的「先語言」。

彝文歷史有千年、萬年說,可考年代不明,因古彝文創造時間太久遠了。遠古的時候華夷不分,現在稱為漢族的人和稱為彝族的人同宗同祖,彝文字和漢文字也是同源關係。彝族和漢族就像棵大樹,莖桿是一根,多頭分枝,逐漸分化而成,文字也就此發展成兩種文字。即使現在,部分漢字部首和小寫數目字與古彝文也相同。漢文分支後,比較規範,使用人口多,便枝繁葉茂;彝文使用人口比較少,流行區域偏僻,不易受外來文化衝擊,所以仍保留著最古老的樣式。彝族先民希慕遮部約在商末周初時,自旄牛徼外入居於「邛之鹵」,即成都平原達31 代之久,與當地土著濮人融合,並與自西北遷來的昆夷通婚,故三星堆的文字體系混合古彝文理所當然。

彝族是中國土著人,彝族先民上古時期居於成都平原,是古夷人和古蜀人的後裔。現在的彝族也主要居於成都周邊滇川黔桂等地,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與漢藏語系的華人一脈相承、同舟共濟。正是共同的祖先,創造了三星堆這樣發達非凡的古文化,或也只有共同的研究,方能尋到出路。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