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彝语彝文

禄劝撒营盘镇民族小学开设彝文班说彝话写彝文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记者杨艳萍摄影报道文章来源:昆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05-28 00:00:00


 

在禄劝县撒营盘镇民族小学,每逢周二、周四,总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专注地学习彝语,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门兴趣班课程,更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张永康老师近照

张永康是撒营盘镇民族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彝文班的老师,彝文班是他一手开办起来的,这个土生土长的禄劝人表示,办彝文班的念头萌发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感于彝族孩子对母语的陌生,对本民族优良传统的曲解,彝话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中已退居二三线了,而彝文更是成为了博物馆里神秘的历史文物,彝话被迫在自己的语境里流离失所。现在一大批彝族学生仅仅是拥有身份证上的民族特征,在生活里他们却连半句母语都不会说。”


  创办彝文班一波三折

张永康介绍说,禄劝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有着独具特色的“罗婺文化”。禄劝县有彝族10万余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近73%,而在撒营盘,彝族占了少数民族人口的78%。“学校有1329名在校生,彝族学生有500多人。但现在的很多彝族孩子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了。”

讲起创办彝文班的经历,张永康有些感慨:“2014年5月我在五年级试教学两周,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当时没有教学的相关资料,所以教了两个星期就终止了,那暑假,我在文博会上看到各地的民族文化展示,觉得我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为了传承彝族文化,让更多的彝族孩子了解彝族历史,张永康坚持要将彝文班继续开办起来。2014年10月,撒营盘镇民族小学彝文班正式开班,张永康定下宗旨:热爱祖国,繁荣文化;学习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彝文班于每周二、四下午放学后的16:00—17:00开班,面向所有彝族学生和对彝族语言文字感兴趣的其他民族学生。彝文班自开班至今,从未间断。两个学期平均开课50多个课时,目前有近100名孩子在彝文班里学习,孩子们对自己能说彝话、写彝文感到很自豪。

计划编写适合的教材

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得更有乐趣,张永康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花了不少心思。首先是讲授示范法,“特别是在读法或者写法上容易混淆的字词,讲授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彝话中鸡和鸟的读音非常相近,汉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特别困难,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去教他们读。”

小组合作交流法是基于彝文班里不仅仅有彝族学生,还有汉族苗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的学生,学生教学生就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惯有形式。“我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就把会说彝话的学生与不会说彝话的学生安排成同桌,每当我讲授完毕,就让他们互相学习彼此帮助。”

张永康在教学中坚持寓教于乐的方法。“一个小游戏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动力,一首耳熟能详的彝语歌曲就能唤醒孩子们心里遥远的梦,这些就像是润滑剂,使课堂总能充满欢声笑语。”

张永康最为自豪的是艺术熏陶法:“彝文和汉字都是方块字,一样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讲授书法知识,从彝文书法的行文规范,到彝文的硬笔书法要求与毛笔书法要求,都一一教给孩子们。”在学校举办的书法展中,张永康都会遴选部分彝文书法参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彝文。

张永康还打算利用暑假编写一本适合彝文班的教材,丰富学校办学的民族特色,虽然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决定试试。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坚守民族文化,人人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永康希望,在这场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家长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学校里的语数外,很多家长辅导不了,至于彝话,我们的长辈就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彝文学习,当老师的只能抛砖引玉,做好启蒙的工作,老师是大大的火把,学生是小小的火把,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彝族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绽放。”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