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服饰概说(二)

作者:巴莫姊妹彝学研究小组文章来源:《彝族风俗志》
发布时间:2007-09-01


乌蒙山型  乌蒙山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山地彝族服饰与凉LlIB艮饰大同小异,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威宁式:流行于贵州毕节的八个县和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和云南昭通的镇雄、彝良、威信,及四川叙永,古萄等县。男女服饰,  通常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多系白布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裙脚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汉语俗称“反扦肩大镶滚吊四柱”,头缠青帕作“人”字形,并“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婚后则以耳坠取代耳环。系白色或绣花圈腰,身后垂花飘带。


贵州威宁彝族服饰

盘龙式:流行于贵州盘县以南至广西隆林一带。本式男女服装款式多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与威宁式大同小异,唯头帕多为白色。女装花饰较少,系黑色围腰,两条花飘带垂于身前。而隆林女装则为大襟右衽镶边短上衣,配黑色短围腰,下穿深色长裤或四幅长裙,仅在衣衩、裙脚绣少许花纹,较威宁式女装更为素净淡雅。头缠青帕,戴耳环手镯,穿绣花鹰头鞋。
   (3)红河型  沿哀牢山流经滇南的红河水系区域中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纷繁多彩的服饰。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元阳式:流行于云南元阳、新平、红河、金平、绿春,江城、墨江等县山区。本式服饰以女装最具特色。主要特点是多以蓝、绿、红、黄等色布为料,配以银泡、银索等饰物,造成明艳富丽的装饰效果。女装多为高开衩大襟衣衫,一般多着两件衣,内为有花饰的长袖或套袖衣,其外多为半臂衣,衣长或及膝或至胫。元阳、金平等地妇女还着坎肩。下穿宽腿长裤。束大腰带,着装时有将衣襟曳束于身后的习惯。装饰多施于上衣的托肩、衽边、袖部、下摆,裤子则较少花饰。工艺以镶补为主,辅以刺绣、镶嵌等,花纹以几何纹样见多。头饰则为姑娘多戴银泡镶嵌的鸡冠帽,有的缠包头,已婚妇女普遍包头。
   建水式: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元江等县的半山区和坝区以及部分山区。是本型中穿着最为广泛的一种。男装以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为特色。女装为大襟衣、宽腿长裤,衣外或套坎肩,或戴围腰,也有同时着甩的。上衣分宽博和紧身两种。着紧身衣的,围腰—般较小.装饰工艺多集中于此,中心绣饰多为菱形或扇形适合纹样,着宽博衣的——般不穿坎肩,衣、裤、围腰均有绣饰,设色沉郁、典雅。近几十年来,紧身衣逐渐取代了宽博衣,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头饰各有特色,建水女以红绒线扎束发辫川四道,外罩以黑纱巾,俗称“三道红”;蒙自妇女则饰以毛,巾或头巾裹成菱角状;双柏姑娘喜戴古老的勒子帽,个旧妇女则头饰瓦帕。佩饰品则主要有银围腰链、耳坠等。
   石屏式:流行于石屏、峨山、蒙自、开远、个旧、砚山、屏边、金平、元阳、红河等县的山区。男装大多为立领对襟衣、宽腿裤,开远少数高寒山区则保留着古老的款式:青色交领斜襟短衣和宽腿裤,节日盛装的上衣衽边有花饰,并系花围腰、花腰带,石屏男子的盛装有银扣上衣、花绣腰带、垂缨护腿及彩凉鞋。女装多为大襟衣衫,宽腿裤,衣外套对襟坎肩,不系扣。衣衫均为紧袖着长衫者有将长襟撩起束于腰后的习惯。衣裤喜用对比强烈的两种以上的色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红色调为主,红黑相间,杂以绿、蓝、白等色,鲜艳夺目。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的衽边、背部和裤脚等处,以边饰花为主。除石屏、峨山多平绣外,挑花和银泡镶嵌为本式最流行的工艺。各地图案纹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头饰则有典型的帽顶巾、高统银泡帽、假发盘大髻、红缨银泡帽、银泡勒带等类,因地而异。女子讲究腰带和腰饰,喜戴大耳环等银饰。
   (4)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路南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弥勒、丘北、昆明等地区。男装多以布为料,传统的火草、麻布衣民间亦有穿用。款式为对襟上衣,外套坎肩,下着宽裆裤。女装以前短后长的右襟衣、中长裤、系腰裙、饰背披为主要款式,服装色调多为白、浅蓝等色。弥勒女青年则喜穿用黑白两色大面积镶拼而成的上衣。妇女头饰有地区差别,昆明市郊女青年戴鸡冠帽,弥勒女青年则以双辫缠头并包黑巾,路南、圭山妇女的头饰布箍则为本式服装的突出典型。布箍的色调及装饰因年龄、地区而有差异,路南年老妇女用黑红二色的箍围,青年妇女则用多色。姑娘的布箍在双耳部位立有一对三角绣花布片,脑后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传说这种布箍头饰是仿天上的彩虹制作的,用以纪念——位投火殉情的姑娘。足饰多为尖鼻绣花鞋;佩饰有铃纹挂包、麻线挂包、挑花挎包、挑花腰带等。
   弥勒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弥勒、毕宁、宜良、沪西、文山、砚山、丘北等地区。女装突出,其基本款式是上为右襟或对襟衣,下为长裤,挂遮胸式围腰,系腰带。其色调、装饰及头饰均有较大的地区差别。如弥勒县五山、巡检、江边等地彝族妇女多用蓝,白、绿布为衣料,以镶滚工艺装饰衣袖、环肩、襟边及衣衩等部位。长裤多为黑色,腿瘦裆浅,裤脚饰有色布,裤裆饰以布块者表示已婚。佩饰有银泡头围及银吊丝耳环、手镯及头帕。而泸西一带则以后背饰以挑花的对襟领褂为典型衣饰。弥勒妇女的盘帽,以黑毛布作底,银泡构图,古朴素雅。
   文西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文山、西畴、麻栗坡、富宁及广西的那坡等地。本式服装的显著特点是在服饰—上保留了较浓厚的传统色彩,古老的贯头衣仍在沿用。服饰工艺以蜡染、镶补为主,麻栗坡的蜡染纹样以圆圈圆点为主。风格细腻;富宁和那坡的蜡染,以大块的几何纹为主,粗扩大方。女装以对襟或大襟短衣、中长裤、长裙为主要款式,装饰质朴。如麻栗坡女青年上衣的底布为隐条纹家织土布,环肩、襟边、袖边、衣摆等处均以蜡染花布镶饰;蜡染裙镶以三角形色布为饰,做工考究。屏边县一带妇女着装则多身穿齐腰小领右襟衣,下着青布褶裙,系宽布腰带,有的则在身后垂绣花四联飘带,头置弓形发架,上覆头帕,缠绣花带,饰银珠、海贝、料珠串等物。那坡老年妇女头插多把木梳为饰,截耳环。

 

文章编辑:沙惹李伟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