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服饰概说(三)

作者:《彝族风俗志》文章来源:巴莫姊妹彝学研究小组
发布时间:2007-09-01


滇西型  滇西是古代南诏发详地,  也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据《皇清职贡图》载,清初,滇西大理、蒙化(今巍山一带)的部分彝族,装束为:  “男子束发裹头……·披毯衫,佩短刀,以木弓药矢射鸟兽为食。  妇女皂布裹头,饰以砗磲,短衣长裙,跣足;亦习射猎。”近200年来,滇西大理一带的彝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巍山式和景东
式两种。
   巍山式;主要流行于巍山、弥渡、南涧等县以及大理市的部分地区。妇女多着前短后长的圆领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系围腰。巍山与弥渡间的山区妇女佩戴绣花毡裹褙,盛装色彩较艳,围腰多绣各种花卉图案;南涧一带的妇女上衣及围腰较短,喜穿白衣、蓝裤,坎肩与围腰均为青色,只在坎肩上镶有少许花边。各地头饰差异较大。巍山的东山姑娘留长辫,喜戴鱼尾帽;婚后盘髻包帕,盛装时缀五彩缨络、珠串等。南涧无量山一带的女青年,  盛装头饰多缀几束绒花;中老年妇女以青布包头。南涧男女均喜披无袖、无扣羊皮褂,以色黑、毛长为贵。巍山亦有部分男子披羊皮褂。男子在几十年前兴穿右大襟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腰束布带或皮兜肚。现多平时穿时装,节日喜在衣外套以布或用麂皮、羊皮制作的坎肩,做工考究。
  景东式:主要流行于;思茅的景东、景谷,楚雄的南华及临沧,保山的部分地区。景东等县部分彝族妇女喜着桃红色、绿色短上衣,戴黑底绣花胸式围腰。临沧、保山及思茅、景谷等县部分彝族妇女,喜好青、蓝色,—正衣盘肩,襟边以黑布条镶成各种几何纹,质朴素雅。  头饰有两种,  景东、南华部分彝族妇女,椎髻包头,盛装时戴密缀银泡的头饰,脑后垂数条色彩斑斓的长飘带。景谷等县彝族姑娘,从前多戴鸡冠帽,现在则包彩色毛巾或戴缀银花的勒子,已婚妇女着黑色包头。男子传统服饰,为对襟短上衣、长裤、包头。多用黑色土布为料。现在,男子已改着时装,但羊皮褂仍为他们所喜好。
  楚雄型  楚雄地处滇池与洱海之间,东接乌蒙,北依金沙、南临哀牢,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为彝语几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服饰也纷繁多姿。本型女装上衣稍短,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工艺以挑花、镶补、平绣为普遍,图案以花卉为主,二方连续纹样应用广泛;传统云纹、马樱花等,多装饰在上衣的胸前、盘肩等特定部位。妇女头饰繁多,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绣花帽之类,若细分却有40余种,而每种头饰又各具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成为某地彝族的标识。男子着短衣长裤,服饰日趋时装化。有龙川江、大姚、武定三个样式。
  龙川江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境内龙川江两岸的牟定、楚雄、南华及双柏等县、市。女装上衣较短,多为浅色;外套黑色坎肩,下着长裤,佩胸围腰。围腰绣饰各种:花卉或几何图案,是全身的主要饰点。妇女大都以青巾缠头,形如圆盘状。各地头饰又小有差异,或挽髻于脑后,绕青帕,饰银簪、银链于髻上;或在头帕上装点数朵五彩绒花;或戴缀满银花、银泡的头箍等。着绣花鞋。男子服装基本款式为短衣长裤,上衣有少许绣饰。传统的着装有羊毛披毡、  大襟短衣、绣花兜肚等,仍不同程度地保留在部分中老年之中。古老的羊皮褂、色彩鲜艳的绣花凉鞋,则为青年所喜爱。
  大姚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西北部的大姚、姚安、永仁等县。女装款式不一,既有大襟衣、长裤,又有对襟衣、甲长裙。大姚昙华、三台等地的女装色彩艳丽,上衣多用红、蓝色绸缎,喜镶黑、黄、红等色花边。同时系三层花围腰,头罩彩穗绣花帕。中、老年妇女,盛装时亦穿花衣;常装则多为青衣,且喜披羊皮褂。姑娘戴银耳坠。姚安苴门、  光禄一带,女装短小素净,唯右襟的一组云纹图案,十分醒目。大姚桂花妇女,上穿前短后长对襟衣,下着镶花腿套,罩黑底花裙。上衣胸背皆用彩布镶以各种几何图案,裙体亦用彩布镶数道横向条纹,风格粗犷、古朴,为其他各型所少见。姑娘裹绣花帕,婚后包青帕。盛装头帕,常缀海贝、银花、银泡,或饰五彩长穗等,是古时“饰以海贝、砗磲”,“项垂缨络”的遗风。大姚妇女喜用麂皮挎包,男子则系麂皮兜肚。   
  武定式:主要流行于楚雄州东部的武定、禄丰、永江、元谋、双柏以及昆明市的禄劝、寓民,曲靖的寻甸等县。女装基本款式为右大襟式、长裤,系围腰;女青年盛装,绣花颇多,上衣环肩多装饰一排彩须或银穗。裤脚有近60厘米宽的花饰段,其中以精致的挑花人形纹图案最富特色。各地女装绣饰风格各异,而姑娘们的各种绣花帽则成为各地女装的重要标志。如武定等县的鹦嘴帽,禄丰等县的蝴蝶帽,元谋等县的樱花帽等。禄劝男子上衣宽大而较短,对襟、无扣,多以自织自染的青色毛布为料;下装为白色麻布长裤,裤脚宽约so厘米;外出时,披无扣、  对襟麻布长衫,  以青帕缠头。

 

文章编辑:沙惹李伟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