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传统文化介绍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0bf1920100o51k.html
发布时间:2011-01-28


1彝族宗教信念
彝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岁月风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典范。彝族人信奉原始宗教,有自然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

自然崇拜
  彝族先民崇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总体的神灵,而所有神灵都是各有专门的职责。星星能帮助人们镇邪驱魔,太阳能赐福于人们,并能判明功过是非,雷能严惩行凶作恶者,山能主宰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于是虔诚崇拜大自然,尤其是山神。
涸腾崇拜
  彝族先民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动物有着渊源关系,而加以崇拜。

①其中较崇拜的植物有“日都俄诺”(蒿草)、“巴拉”(白杨)、“毕子”(一种矮草)。“输”(杉树)、“普诺”(水筋草)、“勒伙”(一种藤树)、“救命草”(兰草类)、竹、柳等九种。如柳树、杉树和“救命”草是招魂的必须物,竹是制作灵牌特定的材料。

②动物崇拜有蛙、蛇、雕、熊、猴、喜鹊、乌鸦、布谷鸟、大雁、虎、龙、豹、狗、猫、马等。其中对虎和龙的崇拜为甚。虎被视为威力的象征,具有镇恶驱邪的能力,从而以虎命名人名和地名,在毕摩的法器和经书上绘上虎头。在小孩的帽上钉有虎爪或虎皮等。把龙视为威力。智慧吉祥的象征,从而以龙命名人名,并认为龙年龙月龙日生的人,命宫在龙方,且智慧超群,本领非凡。传说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生于龙年龙月龙日。凡是属龙日都是吉祥日。除龙虎外,其它被崇拜的动植物也都赋予神秘力量的宗教含义。对所崇拜的动物,不猎取并禁食其肉。

灵物崇拜
  彝族先民认为,珍贵或稀有的畜禽、衣服、首饰、鹰爪、豹皮。虎骨和不常见的小鸡蛋。脱落的小羊角等,附有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并能赐福于人的“精灵”。人们现有的物质条件。智慧本领和社会地位,女人的生育能力和男人的取胜力量都是各种精灵护佑赐福,没有灵物的护佑人畜不会兴旺。五谷不会丰登,行动不会顺利,思维不会正确,希望将变成虚元,现实化为乌有。为此,人们虔诚崇拜精灵,时常以酒肉祭奉,禁在屋内存放不洁净之物,忌污秽之物临门,忌见腐臭的死尸和被烧过的烂衣裙、烂披毡等。彝族认为精灵最易受到秽物的污染,精灵一旦被污染,便会失去其护佑赐福的能力,到时须请毕摩为灵解污除秽,否则将有天灾人祸降临。

鬼魂崇拜
  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鬼魂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彝族先民认为,人和动物活着的内体附有灵魂,灵魂对其依附对象起保护作用,但遇到惊吓、恐慌、跌跤。摔伤等,灵魂就会离开附着物。人丧失灵魂须尽快招魂,否则灵魂到处游荡,或埋于地下,被恶鬼攫走,病痛将缠住人的躯体,甚至致其死亡。
  招魂须请毕摩、苏妮承担,苏妮招魂时先驱赶,诅咒攫魂或阻止灵魂归附肉体的恶鬼,使灵魂得以解脱,然后招回灵魂。
2.1.5祖先崇拜
  它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在一起,彝族也有自己的祖先崇拜。人死后该回到祖先聚居的地方。彝族为死者安灵、送灵仪式,死者的灵魂离开躯体,到“拾姆恩哈”(天国)与先辈一起生活。否则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变成鬼,到处游荡或处于痛苦之中,于子孙不利,致家业不昌,人畜遭难。
毕摩和苏妮
  毕摩和苏妮,是彝族原始宗教的教徒,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毕摩是祭司,苏妮是巫师。毕摩和苏妮在进行祭祀活动和以巫术驱鬼治病时,充当沟通人和神、鬼的角色。彝族在信奉宗教的同时,崇敬毕摩和苏妮。
  ①毕摩:毕摩是通晓彝文井以经典和法器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据传,毕摩最初由兹莫(部落酋长、土司)担任,后由诺伙(黑彝)担任,最后才由土伙(百姓)家支中的沙玛(土比)。阿育、金姆、佳则、海比、海惹等支系的男性成员担任。至建国前,丽江地区宁蒗等地已无诺伙毕摩,毕摩皆为土伙男性成员。毕摩通常是父子相传,较少拜师学艺。
  毕摩通晓彝文,是彝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拥有浩繁的经书,其内容主要是祭祀和占卜,也是天文、地理、历法、历史、哲学、道德、神话传说和医药、谱谍等内容、毕摩没有庙宇经堂,也不脱离农牧生产,无固定的经济收人,但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毕摩在赴道场作祭祀时,除用各类经文外,还使用各种法器。法器主要有法帽、法扇、签筒、法签等。
  ②苏妮:苏妮是专事跳神驱鬼,占卜吉凶的巫师,男女皆有,他们没有经典、不识彝文。不会书写咒符。其法术既非家传,亦非师承,自以为“厄散神”附身,能见鬼神,一经毕摩为其解污除秽,即成苏妮,其法术较简单,活动范围有限,苏妮的宗教地位社会地位比毕摩低,从事宗教活动的经济收人也较毕摩少。
  苏妮在跳神时使用法权、铜铃、羊皮鼓等。左手执鼓,右手拿鼓锤,击鼓数次,全身战栗,边唱边跳,交作神言,然后为人答疑。

彝族各种祭祖

①祭山神彝语称‘姆森罗”,祭山神是彝族对大自然祭祀中最为频繁广泛的活动,各家各户可按各自的意愿选择一大石、大树作山神替代物加以祭祀。拉市彝族一般是在大年初一进行山神祭祀活动。一般不请毕摩,各家男主人作主祭。在祭拜物前烧堆火,杀鸡念经,将鸡血滴在祭拜物上祈求山神保佑,并献上烧肉和酒。禁砍神山树和神山附近逢年过节时高声喧哗。

②祭神树彝语称“责土”,一般在五月端五当天举行。届时村里所有男同胞不分老少贫富凑钱买一只鸡参加祭神树活动。一般请村里懂毕摩文化的人来作主祭。在神树前烧一堆火,由主祭边念经边杀鸡,其余的人跟着主祭念经,主祭把鸡血滴在神树上,把鸡上最长的毛插在神树上。然后所有带枪的按主祭的指挥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打枪、念经,求神树保佑全村人民平安无事,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禁砍神树及神树附近的树木。

③祭水源彝语称“日咯”。祭水源也是彝族对大自然祭祀中最为频繁广泛的活动。树有根,水有源,忘了根,忘了源这个民族就相当于消失了,因为水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好多方便,吃水不能忘水源头以此彝族人民把水作为神灵做祭活动。祭水源祭祀活动时间一般由村民自己商量而定,通常是在冬季,每年进行一次。活动当天每户户主拿着各自带来的九粒大米和几片茶叶到水源﹙米粒为九粒是代表水流久久﹚,边念经边把米粒和茶叶放到水源头诉求出水不断,消灾避难。禁砍水源附近的树木。

2彝族礼仪
彝族人重礼仪,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彝族人对没有礼仪修养的人喻为“没爹教的儿,没娘教的女”。正宗的彝族把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彝族人还用习惯法严格规范本民族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
彝族人见面要互致“执玛格力”即吉祥如意。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份。

彝族人互相窜门忌敲门,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向主人家问:“你家有狗没有?”或“你家狗拴好没有?”主人家听到有客人在门外招呼,便答应:“狗已经拴好了,请你到家里来。”随即出门拦狗,或到门外来迎接客人。切忌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闯进屋。这样主人家会马上变脸,将你赶出家门,认为这人没修养,受不到尊重。 
  长幼之礼:晚辈途退长辈须下马侍立;长辈入室,晚辈须让坐;长辈在场,晚辈不得插嘴;晚辈与长辈不同食,须让长辈先食;长者小者在一堂,长者应坐上;一道同行,长者骑马小者步行;长辈面前,不得口出狂言秽语,不同长辈嬉笑戏闹。
  男女之礼:公在媳远避、兄在弟媳远避;途遇姑妈须先打招呼问安;男女不同食,男先食;冤家械斗,不打杀对方女子;男子不得在妇女面前逞能。
  宾主之礼:宾主路途相遇,互问平安,互递草烟,骑马相遇,各自下马问候;客人室主让坐,并打酒杀牲宴宾客,贵客杀“四只脚”,即猪、牛、羊,普通客人“杀两只脚”,即鸡,客离去前须向主人赠“卡巴”致谢。
  彝族道德以“羞”为核心,“羞”彝称“税”,讲道德者也被称为“税”。“尾拟”而倍受人敬重,不讲道德者则被称为“税多阿顾’而被千人指,万人唾。

2.3彝族禁忌
  行为禁忌主要有:禁用脚蹬锅桩石、门槛。禁踏火塘、跨越火塘。禁大小便于火塘。禁烧雷电劈过的树木和焚尸的剩余柴。禁柴块首尾倒置地烧。禁背靠门坊。禁在屋内弹弦。吹口哨。禁夜晚不关门。吹哨。禁砍神山树。禁在神山附近和逢年过节时高声喧哗。禁砍门、柱。忌在屋内备马鞍。忌家人和客人出行后迅速打扫房屋。忌斧、锄一起扛。忌平时学编尸架、学做祭礼活动。忌折树枝、竹杆、吐口水、打鸡狗、砍扫帚、拍锣锅帽给他人。忌成年妇女爬屋顶、爬果树。忌妇女抓男人天菩萨、脱帕与男人同坐。忌当众放屁。忌奸淫幼女。忌下午剃头。忌见竹子开花。蛇交尾、蛇蛙相吞、狗爬房顶、鼠溺死。蛇爬树梢。忌野禽兽临门。牲畜难产、母鸡食蛋、牲畜吃仔。狗哭嚎、猫头鹰叫。狐狸怪叫、公鸡乱啼。房屋鸣响。鸟粪落身、鸣蝉落身、旋风缠身。此外,还有何年何月何日不能做什么。禁往何方出行(在天文历法里有详细的叙述)等。
  语言禁忌主要有:禁说小孩美、重、好等类话。禁在长辈、客人、异性面前说关于小肚。生殖器、肛门、臀部等类话。忌在众人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大小便。放屁、生育等类话。忌在家人外出做事、出征时说不吉利话。忌在家人有病时说死。伤等类话。忌无故恶语咒骂他人和禽畜树木。禁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在兄妹、翁媳、弟媳面前说脏话、丑话、粗俗不堪的话等。

3火塘文化
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和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同时他们把火视为驱鬼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唱歌起舞尽情欢乐。

火塘的起源很简单,是由寒冷所逼的,彝族人们喜欢居住在高寒山区,因为当时没有被子,人们只好围着火塘或靠着火塘睡觉。一旦客人来临,热情的主人忙烧起火,以火势的旺盛来表达盛情好客的心情。

彝族村民要按规矩做到火塘边,火塘是他们文化的主体,也有着一些的规矩。不管到那家,那个方位,在火塘边只要你是座在门开的方向那就对了,门的背面方向是主人的位置,火塘的上方是长辈和和比较尊敬的老人座的地方。而下方是妇女们座的,负责加柴和做饭。到了彝族村民家中,如果不注意这些规矩很可能会让主人家不高兴。火塘在彝族人们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这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于是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

火塘的禁忌:禁忌从火塘上跨过,妇女禁忌从火塘或火塘上烧的柴禾上跨过。禁忌从围着火塘坐的人面前跨过。火塘里放置柴禾要分清头和屋,要将树梢方的一端先放进火塘,禁忌将树根一端先放进火塘里,彝族人认为这叫做本末倒置,违背自然规律,犯了自然神灵。禁将指甲、头发、套成圈的东西丢进火塘里焚烧。送肉食给客人,忌不装食物。忌用脚踢(踏)锅庄。

4彝族家谱文化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彝族文化,其中父子连名系谱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彝族居住地区,当彝人之间见面问及具体的姓名时,彼此会背诵家谱,回答家支、分支、父亲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名字,并算出是否同一个祖先,甚至能准确地算出辈分认准祖辈父辈或谁兄谁弟之间的秩序,这样才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具备这个条件即可以立足社会,浪迹天涯,风雨无阻。因此在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背诵自己的家谱,熟悉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关系则为儿童启蒙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家谱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潜移默化,育人传世的作用,至于今日,在国家政权对于彝族社会的渗透之下,家支已从制度转化为一种意识,并内化于彝人的情感世界,泊朵洛的彝族同胞平日无事都在练习背诵系谱,能将数时代祖先的名字依次背诵至本人。

5彝族节日
  火把节(彝语称肚责),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的日期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但也有的在此前后另择吉日过节。节日第一天上午,全寨各户抱一子母鸡(黄色为佳)到各自养地走转祈祷,并摘回数枝将熟的养子,参与老养磨成面粉做成养粑作祭品。中午,宰杀剿巳鸡,先用冷水浇一烧红的石头,以其蒸气为祭祀鸡除秽,后将鸡溺死,用火去毛。剿B时,男主人以三块烧鸡肉和三个养面粑敬献祖先,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傍晚,各家宰牲(多为羊)举行“转头”仪式。届时,全家围坐堂下,由一非本家人将活牲举过家人头顶绕圈,顺时针转九圈,逆时针转七圈,又依次在每人身上碰一下,随即将羊捏死,由一毕摩或懂行的人蹲于火塘外侧念诵赎魂经,意以该羊赎回全家人之魂。夜晚,田边地角插上蒿枝束成的火把,意为灭虫。次日,忌下地劳动,各寨邀集在一起,举行斗牛、斗羊、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夜晚,仍在田边地角插火把。第三日夜晚,举行“杜沙”(送火把)仪式。届时,全寨男女老幼手持火把走田转地,驱虫除灾,解疫除疾,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最后,将火把送到村寨附近的山岗架起火堆,跳舞庆贺。

过年节
  过年节(彝族称库施),是彝族又一盛大传统节日。彝族过年日期各地有异,一般视农活完成情况而定。1988年宁痕县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N月16日一18日定为该县彝族过年节。
  彝族在过年前一月或半月,就开始筹备。过年前一日,清扫庭院,堂上堂下铺垫青松针叶。当日清晨杀猪,用干蕨草烧猪毛,剖腹取胆,胆汁饱满视为吉,反之为凶。再把猪肝、肾。脾、里脊肉烧熟,切成小块分盛两盘,每盘放上三个养面粑,分别敬献祖神和山神,祈求保佑。然后在内室设一祭祖神案,把猪肉摆放成活猪状供奉其上,还备有养面粑、熟肉、酒等。此后,每日早晚各祭一次,至第三日\第五日或第七日,举行“阿普波基”(送祖送神仪式)。在此之前,禁止喧哗,忌出门走亲访友。送祖送神,忌鸡呜、狗叫及各种嘈杂声,须在鸡鸣前进行。届时,神案移置堂下,并用酒肉敬献祖神。之后,打开门,在门槛外放一猪槽、一根猪绳及一付马鞍,马鞍两边分别挂一袋兰花烟、一袋炒面、一壶酒和一锭银子等物。男主人随即身披披毡,手持酒杯,立于门侧作送行状,念送祖送神经,且将酒泼于地下。然后,一一撤掉门外诸物。至此人们才可设餐摆宴,吃喝娱乐,走亲拜年*[童方可举行“窝希拉古格”(合伙分食猪前腿)活动等。

二月八节和三月三节
  二月八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三月三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届时,以近亲家门为单位,不论贫富贵贱人均凑份粮,到村中一德高望重的头人家,做成品种多样的“百样饭”共餐,也可用麻籽。燕麦籽混炒而食,不分男女老幼人均一份,出外者也留一份。据说,在这两个节日吃此饭或吃炒麻籽燕麦籽者可除疾防病、消灾避难。当日忌下地,也不出远门。
初十五节
  彝族一般不过春节,但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有打鸡断口嘴、打猪头驱邪活动。届时,毕摩或熟识者边念咒词边杀鸡、打猪头。鸡死后连同半边猪头抛向堂下看吉凶。若鸡头、猪嘴皆朝门外,示诅咒显灵;若不朝门外,须重新念咒抛掷,直到满意。

6彝族饭食文化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 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想起了有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

主食

彝族主要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面。燕麦、大小麦、圆根、青菜等。主食的制作较简单:马铃薯多整煮。整烧而食;养麦磨粉除糠做成粑粑煮食或烧食;燕麦制成炒面,出门远行随身携带,以冷水调食;包谷磨粉除糠做成饼或饭。蔬菜的制作极为简单,圆根生食或晒干后煮食,青菜煮食或腌成酸菜晒干,作四季佐食,颇具风味。

肉食

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杀绵羊,用一木棒猛击颈部倒地后,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杀牛,用斧头猛击头部,待牛昏倒后,割断咽喉,放血剥皮。杀鸡,捏其颈部窒息而死后,烧毛或烫毛。食肉很少讲究调味,很少炒吃,猪羊牛杀后剖腹取肝,先烧吃肝、肾及一些瘦肉。后将猪羊牛肉连骨带肉砍成砣砣状煮熟,用手取食。砣砣肉大者每砣半斤左右,小者每砣2-3两。年猪肉切割成条状,洒上足够的食盐花椒腌成腊肉。过年时,还喜煮烂猪四肢及一些瘦肉,去骨头剁成肉浆,再掺以适量肉汤煮沸,最后连汤带肉舀人盆内,放上佐料,冷却后食用。此外,还将鲜猪肝切成薄片,拌以辣椒面、葱、蒜等调料生食。

饮酒
  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习惯饮“寡酒”,即饮酒不吃菜。彝族有规矩,男子路遇背酒妇女,亲戚朋友带酒登门拜访探望,须赠一份礼,或为钱币、衣物,或为牲畜、粮食等。彝家有句话“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瓶酒”。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甚至可以看到彝人喝醉后倒头睡在街头的情形。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讲究喝酒时“喝一碗价值一块金子,喝两碗还值一块银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连一条狗都不如。”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适可而止。而在汉人的眼里,大概他们所见到的彝人几乎都在喝酒,于是汉人对彝人的偏见之一是彝人好酒,烂酒,如果一个汉人看到一个彝人不喝酒,他会很奇怪地说:“哪里有彝族不喝酒的?”言下之意是怀疑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彝族。关于这种彝汉之间的偏见,有人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彝人见酒,打死不走,汉人见肉,打死不流(“流”是四川汉话“动”的意思)。外族人对彝族酒文化的误解历来有之,可最近由于所谓的部分格调不高的“酒歌”造成的误解最大。请文友们注意:彝族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咪一下就可以了。

饮茶
  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饮茶习惯。以陶制小砂罐熬煮,以精制小瓷杯作茶盅,以养粑、炒面为佐食。有的还在茶水中加食盐。
吸烟
  彝族爱吸自种的兰花烟,且有吸烟不能断代之说。彝谚说:“烟为子孙烟,吸烟子孙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几乎都吸烟,青年男女也有吸烟者。
  彝族妇女的烟袋,以一绣有精美图案的方形布料对折缝制,呈三角状。三角状的底边挂有3叶、5叶或7叶彩色箭头飘带。烟袋系于妇女右侧腰间,与彩裙相陪衬。妇女烟袋既作装烟或针线等用,也是很漂亮的饰物。男子烟袋,以麂皮揉制而成,呈三角状,系于腰间,紧贴小肚。有的男子用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小布袋作烟袋。烟斗多选用花纹精美的硬石磨制而成,有的在烟斗上包以铜、银饰物。火镰以钢铸成,形如“B”字。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