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楚雄日报
发布时间:2014-05-20 09:11
楚雄彝民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早晚气温相差比较大,故祖祖辈辈在现实生活中生生死死都离不开火——照明、取暖、狩猎、烧食、制造劳动工具、火疗等等,这里的彝族先民大多从生下来命名在火边、吃喝在火边、睡觉在火边、歌舞在火边,连同死后火葬,他们一生与火结缘形影不离,无不体现出对火的无限敬畏和崇拜之情。楚雄彝族先民如是对火的依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与火有关的习俗、火崇拜、火禁忌并代代沿袭相传至今,成为绽放在千里彝山的民族文化风情奇葩。其中,最为耀眼的是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节盛典,其在彝家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明代文人杨升庵对火把节狂欢之夜的盛况有诗赞曰:“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楚雄彝族火把节最初不过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来驱虫避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盛典。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星回节,历史久远,有关它的起源,传说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点燃松明火把烧灭全部害虫,最终战胜了天神替人消灾,人间四时平安,彝山人心大快,民众便追光逐火联欢三天三夜庆贺。此后,彝家山寨都时兴在每年的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的祭拜圣火和耍火把庆典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习,至今成为彝州最为盛大的民族民间狂欢节日了。
楚雄彝族火把节已由古老浓厚的民间原始宗教祭祀形态演变为今天以欢庆娱乐为主的彝族文化大荟萃大展示的民间传统盛大节日。每年火把节来临,彝族同胞们放下手中的活计,聚会亲友,邻里往来,加之为期三天的民间祭拜火、燃耍火、传送火活动,开展耍火把、彝俗风情、民族歌舞、赛装选美、篝火晚会等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展示活动,举行斗牛、赛马、斗羊、摔跤、斗鸡、爬油杆、抢羊、射击、跳火绳等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比赛,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文体活动和人际沟通交往,大大促进了彝州各民族友好融合,团结进步。
如今,在一年一度的传统火把节期间,虽然还举行原生形态的火祭活动,但多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事项传承演示罢了。让古老神奇、文明开放的火红彝州山潮水潮人来潮……
文章编辑:陈全丽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