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到威宁县板底乡摄制彝族“撮泰吉”

作者:王超
发布时间:2013-07-08 04:31


2012年9月25日,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到板底乡摄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活化石——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仅存于该县板底乡裸戛寨子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的戏”,“撮泰”意为从猿到人演化过程中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初始人,“吉”意为玩或做游戏。根据《西南彝志》、《彝族创世志》的相关记载和一些学者的推断,“撮泰吉”演出活动大约起于西汉时期,又据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助理翻译罗德显调查,板底彝族群众于清初康熙年间即迁徒于此,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避邪、迎吉祥、祈丰收。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徒、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害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近年来,该乡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以“文化活乡”为战略目标,把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利用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逐年加大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费,让当地老百姓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为更好地方便外界学者、专家了解彝族“撮泰吉”,摄制组将在摄制结束之后,于明年10月份把“撮泰吉”做为全省第一个以省信息中心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的项目,24小时不间断播放撮泰吉,为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戏剧学、民俗学的研究再展风采,全省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编辑:阿施莲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