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向天坟:大地的荣光与悲鸣

作者:李兴秀 蒋 凤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8-15 03:06


向天坟,又称向星坟,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礼之一,其墓葬从外形和结构来看,有圆环状、单圆台状和三圆台堆垒金字塔状三种类型,具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广泛分布于云南楚雄、昭通、四川凉山及贵州毕节等彝族人民长期居住的地区。而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盐仓村、团结村、兴发村及幺站村,则被发现分布着包括“祖摩乌求”(彝王坟)在内的大大小小70余座向天坟,是目前发现的分布密度最大的向天坟墓葬群。

向天坟,又称向星坟,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礼(夜郎套头葬、僰人悬棺葬、向天坟)之一,其墓葬从其外形和结构来看,有圆环状、单圆台状和三圆台堆垒金字塔状三种类型。这种墓葬的最为突出之处是在每座坟丘的顶部都有一个向天的圆形凹口,死者火化后将骨灰盛于瓦罐内,再埋葬于凹口处。因向天坟有三圆台堆垒金字塔状的形式,故具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广泛分布于云南楚雄、昭通、四川雷波及贵州毕节等彝族人民长期居住及生活的地区。而威宁县盐仓镇盐仓村、团结村、兴发村及幺站村,则被发现分布着包括“祖摩乌求”(彝王坟)在内的大大小小70余座向天坟,是目前发现的分布密度最大的向天坟墓葬群。

这些形如金字塔的独特墓葬,建于宋、元年代或更早以前,是古乌撒部落历代国王、大臣、民众的坟墓。其规模、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坟墓,是该镇百米之外的大坟梁子顶上的“祖摩乌求”,即彝王坟。

盐仓镇大坟梁子山顶的向天坟是至今国内发现的向天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呈大、中、小三圆台堆垒而成的金字塔型,墓基周长217米,直径约70米,墓高约10米,推论是明代乌撒土司祖先的坟墓。整个坟墓用毛石就其自然形状配搭堆砌而成,一台一台往上收缩,第三台用石砌成凹口,凹穴朝向北斗星。在“大跃进”年代,石头被拆除烧石灰,坟被破坏,从坟顶凹陷处掘出盛有骨灰的陶罐。周围山上有六座圆环单台墓葬与祖摩乌求墓相似,但规模较小。彝学专家认为:向天坟是彝族实行火化,放置骨灰的一种方式,但主要功能是作为观象台或天文台用。是研究彝族历史、历法的重要实物依据。1985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像所有的绚烂都会归于平静一样,彝族向天坟从宋、元时期及以前在一些彝区的大行其道,经过明、清的文化融合,已逐渐远离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那些大大小小的散布于彝区各个山顶的圆形墓葬,也在时间的侵蚀下,渐渐淹没于各种灌木及杂草中,几乎再没当年的模样……
地上一个人
天上一颗星

彝文《解念经》中写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上一群星,地上一姓人;星明则人佳,星衰则人弱,人死则星犯。”

彝文宇宙人文论》一书也说:“一人一星斗,一人一宇宙。”

彝族人民相信:地上有一个人,天上就有一颗星;地上有一家人,天上就有一簇星;地上有一姓人,天上就有一群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星星。当一个彝人出生,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命星,当这个星从小变大,特别明亮的时候,说明这个人生命力旺盛,在人世间活得很好;而一当他的命星变暗,就意味着他不太好了;当这个星消逝的那一天,这个人也就走了。他走之时,遇哪颗星当值,哪颗星就是他的值星。

“万物有灵魂,无魂不会生,人生魂来附,人死魂先去”。在彝文献《祖神源流》中有这样的记载。

在原始的宗教观念中,彝族人普遍信仰灵魂不灭,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灵魂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与远祖之灵团聚;一个灵魂留在家中享受子孙的祭祀,保护庇佑子孙后代;一个灵魂仍附在尸体、骨灰上在坟地守护,需要经常接受祭祀和超度,防止变为鬼魂游荡作祟。

彝族布摩认为火起源于天,燃烧于地,最后又回到天上去。因此,能够沟通天与地的东西只有火。火能沟通神灵、净化万物、升华灵魂。因此,彝人死后,为能顺利地回到天上的祖灵身边,大都进行火葬——按照人的等级,堆放不同单数层的柴火,先行焚烧,再按其命星与值星选地入土(二次葬)。且墓地朝向苍天,指向值星,让灵魂能尽快上天与祖灵团聚。
这是普通彝人的墓葬。

作为君主、大臣或布摩,他们的墓葬与普通民众又有所不同。他们死后,不仅要按命星及值星选择墓地,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君主死后,墓向太阳;大臣死后,墓向月亮;布摩死后,墓向启明星。

是不是彝人均为火葬呢?其实不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告诉记者:彝族有土、水、火、树、岩葬等多种葬式。后经过历史发展及阶级分化,只剩下土葬和火葬两种葬式。六祖分支后,作为游牧文化代表的黑彝推行火葬,而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白彝推行土葬。哪家作为统治者,就推行哪家的葬式。后来又都不分,大家皆行火葬。再发展到后来,经过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特别是清雍正七年时的强制改土归流后,彝族人全部被强制实行土葬。王明贵说,向天坟其实是在宋、元时期及以前彝族实行的二次葬,即先行火化,再找地方埋其骨灰。

古彝文献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明了火葬与土葬是如何起源的:作为师兄弟的两个布摩,师兄法力要高一些,念经一天就能驱鬼,而师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于是法力稍差的师弟就嫉妒、恨,想方设法去害师兄。一天,他趁师兄外出家中只有一个小孩之际,就去借师兄的烟斗抽烟,把毒药放在了烟杆里。师兄回家抽烟就中了毒,当他明白是师弟害他之后,便设一计,让对方认为自己没死,师弟知道他没死,还认为自己的毒药不行,就试吃了,也死了。两家后人因此打上嘴巴官司,一家行火葬,另一家就行土葬,决不同时行一样葬礼,于是火葬与土葬就分开了。
盐仓府家何处寻
山头漠然向天坟

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六祖分宗中第五支系即“布”(毕)部之祖慕克克第二十四世孙默遮俄索,率其族人从云南向东迁徙进入贵州,开始了布部彝族向东迁徙的旅程。走了很久很久,累了便在一棵松树下休息,这个满是松树的地方便是威宁,彝语叫“硕恒”,意思即是“松树下”,至今仍然沿用。默遮俄索在威宁定居后,后人为纪念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地名。“默遮俄索”汉语音译有“物叙、乌撒、五叔”等,均为“俄索”的谐音。

但是,作为游牧部落的乌撒家并没有停止向东迁徙的脚步。到了阿博祖摩这一代,他把盐仓作为了迁徙的终点,带领自己的族人,在此地扎下根来,艰苦创业,努力经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渐渐他的后代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王”,辖现在云南楚雄、昭通、贵州威宁、赫章全境。

从东汉初年到清初,势力范围涵盖现今威宁与赫章的乌撒政权,存在了1200余年。

盐仓有一个九股树的故事。

那时,盐仓府家吃饭的人太多,仅仅挑水的姑娘就有九个,每天不歇气挑来的水,永远都装不满盐仓府家那深深的石缸。而且头天晚上看来即将要满的缸,第二天清晨又折下去了。她们实在累得不行,便思索这石缸是否有什么蹊跷,便在一天半夜悄悄起来,躲在石缸边仔细观察。没想到三更刚过,一匹白马便从远方飞奔而来,将头伸进石缸喝水,待马抬起头打着响鼻离去后,石缸里的水已折去了大半。原来是这么回事!姑娘们想弄明白这是谁家的马,第二天晚上便跟着白马出了寨子,没想到白马跑到食堂后边山丫口的一棵大树前就没了踪影,她们用锄头挖开树下泥土,发现里面竟然有九坛银子……欣喜若狂的姑娘们本来想自己发了一笔财,没想到盐仓府家却说那里是他家的银库,把银子没收了。

“其实哪个晓得是不是他家的,可能是他家起黑良心,不想让其他人有钱。反正从那以后,盐仓府家便逐渐衰落了。”而我们听到的另一个盐仓家没落的版本,则与向天坟有关。

在盐仓镇第二小学的后边,是当地人称“大坟梁子”和“小坟梁子”的一列山脉。它们是这附近最高的山。上面就有多座彝族向天坟,其中最大的一座当地人称“祖摩乌求”,即“彝王坟”。

8月6日下午近5点之时,盐仓赶街收场过后,我们坐上盐仓镇副镇长罗康华那辆被戏称为“汽车中的战斗机”的北京吉普,上山。在我们看来牛马走都要小心的山路上,“战斗机”吭哧吭哧着一路向上。经过各种枝丫及野刺向我们猛扑的惊险过后,“战斗机”终于在稍稍平整些的山丫口停了下来。左边稍矮的山头就是 “祖摩乌求”。

这就是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向天坟?这就是被称为西南少数民族三大葬式之一的墓葬?而且还是“祖摩”(王)的“乌求”(坟)?我快步走上这椭圆形的土山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细“侦察”它与别的山头有什么不同——与遍布各种树木的整个山坡来说,这椭圆形的山顶没有一株树,甚至没有一处成气候的灌木或野刺。从北边看,它有明显的三层台阶,还有一些人工砌的石头。最主要的一点,它的最顶上,虽经过千百年的风蚀,还能看见那个凹坑及周围所砌的石头。站在坟头上向四周望去,除南边有一个山峰,其余几边都很空旷。东边隐隐约约的是远远的百草坪,北边一眼可看出去几十里。西边的夕阳正暖暖的照过来,照着正在此地放牧的老人及那几头牛马。

老人是盐仓村二组的彝族,名叫蔡昌举,今年70岁。他说很多年以来这里就叫“祖摩乌求”。这大坟梁子和小坟梁子上

 

文章编辑:彭媛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