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彝族人生礼俗


发布时间:2013-07-04 11:31


一个人从生到死,须经历多熏社会礼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主要内容。作为社会民俗文化,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俗惯制,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诞生礼
        彝族的诞生礼较为简单,不同地方的礼仪习俗不尽相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婴儿出生后3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

        成年礼 
        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换裙,凉山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一般是在女孩十五岁、十七岁,或女孩月经初潮的逢单年岁举行仪式。届时,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参加成人的社交活动,结交男友。 返回

        婚礼 
        婚礼是彝族人生礼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极具民俗特征。不同地区彝族的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彝族的结婚礼俗一般均经历恋爱择偶、求婚或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具体做法各地彝族不尽相同。

彝族青年男女在婚前可自由交往和择偶。男方相中某位姑娘,便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如同意,则备酒菜招待媒人,名曰“允口酒”。此后至成亲,姑娘可将小伙子带进自己的住房谈心,称为“串姑娘房”,以便进一步相互了解。如双方都满意,则可择日定亲。

彝族在成亲结婚之前一般要占算婚配者生肖是否相合和推算婚期,然后,在媒人的协调下,议定男家的聘金数额,男家向女家交付聘金后,即算是正式订婚。正式婚礼前三至九天,新娘开始节食(彝语称为“杂贡”),新娘仅能饮水和吃少许的鸡蛋,最后一天不仅禁食还要禁水。结婚日前一天,男家组成迎亲队伍,带着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者要受到女家亲友的百般戏弄,如向他们泼冷水,往脸上涂抹锅黑等。新娘出门叫做发亲,新娘和亲友唱“辞亲歌”,述说姑娘出嫁时的离别之情。歌毕,由新郎的弟弟或堂弟背着新娘上路,无论到男家的路途远近,新娘都须人背或骑马,按彝族婚俗规矩,新娘的双脚是不能沾地的。

彝族男家迎娶新娘时,要在其房屋附近搭建一个简易的“迎亲棚”。新娘到后坐在草席上,举行“坐棚”仪式,由男方的一位多子女、受人尊敬的长辈妇女为新娘梳头。随后男家在迎亲棚前大办婚宴,亲朋好友载歌载舞,并进行饮酒、摔跤等比赛活动。婚宴歌舞后,新娘被背进男家准备的新房。有些地方新娘当天在迎亲棚中休息,第二天才能正式进入新郎家。

新娘被背进新郎家门时,要在地上喷酒、撒草木灰,以示驱邪;新娘入房后夫家要举行迎魂仪式,由毕摩主持将新娘的“灵魂”从女家转到男家来;有的地方,新娘到男家后要举行解疙瘩仪式,由毕摩用青松枝毛系成六个疙瘩,新娘和新郎各解三个,以示新郎新娘要同心协力;贵州彝族新娘进门时,由新娘的姑妈取下新娘头上戴的雨帽扔到新郎家的房顶上,三天以后才能将此帽取下;广西隆林彝族新娘到夫家后,新郎拿一只公鸡绕遍新娘全身后,宰杀祭祖;广西那坡有的彝族新娘被迎娶到家时,新郎家人回避,等新娘放好东西,在炉旁烤起火时,新郎家人才能陆续回来,以示尊重新娘。

彝族男女结婚的当天一般不同房。婚礼后,还有“回门”和“坐家”的习俗。所谓回门,在四川凉山和贵州彝区,婚后三、五、七或九日,新郎陪新娘一起返回娘家,孝敬女方父母;云南许多彝区和广西隆林彝族新娘则在婚后次日即返回娘家,十天半月后,新郎家人去女家接新娘回来,夫妇才能正式同房。 返回

        葬礼 
        葬礼。彝族传统的葬俗为火葬,人死后,或燔而扬起灰,或将骨灰装于陶罐埋置地下。直至近代,各地彝族的丧仪葬俗有了一些变化,大、小凉山彝族基本上保留、沿用着传统的火葬习俗;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彝族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受其影响,渐行土葬。

以大、小凉山彝族老人的丧事为例。家人在老人断气前即为老人整理好遗容和换好寿衣。老人一旦断气,立即宰杀一只“陪灵”羊,朝天鸣放一枪,儿女辈开始哭唱发丧,并停尸于锅庄前,将死者双脚卷曲,手中放一块烧好的羊肉,将双手握成拳交叉放于胸前;还在死者口中放“口含”。“口含”一般是银耳钏或纯银块(彝语称“曲克则”),祝愿死者的灵魂纯洁而富有。丧事期间,死者亲朋好友多携带粮食和牲畜赶来筹备“帕海”(祭幢)仪式,并聘请学识渊博、能说会唱的人到灵前唱丧歌。吊丧及守灵时,表演“车格”、“阿古尔”、“巴之刺”等歌舞,同时,毕摩要诵完全部《送魂经》,为死者安魂超度。

彝族出殡送葬多在上午进行,起灵前由毕摩念《指路经》,为死者灵魂指点通往祖先发源地的道路,然后亲属停止哭泣,由毕摩给死者家眷一一招魂。随即鸣枪致哀起灵,由四位男青年用一种特制的抬尸架将尸体抬往火葬地。焚尸时先挖一浅坑,将木柴叠摞堆放在土坑上,女性木柴堆放七层;男性木柴堆放九层。尸体与抬尸架一起被置于木柴上,死者头向东,脚朝西。送丧的人们围成一圈,向尸体抛掷带叶的树枝,以示诀别。送丧完毕,所有参加葬礼者在指定的地点席地而坐,由丧家分发烟、养麦馍、陀陀肉,每人一份,分完后,各自回家,丧礼结束。

云南彝族的丧事礼仪与凉山彝族基本相同,只是在深夜子时装验棺木时,由舅家验棺,凡铁、骨质器物严禁入棺,验毕用木榫封棺。第二天,由毕摩带领死者儿女上山“点主”,即毕摩作法,法器所指的松树可视为死者的化身,孝子则将该松树根挖出来背回家中,毕摩将其雕成人形,象征死者的亡魂已接回家里,类似凉山彝族的“马都”(灵牌)。出殡时在送葬队伍中多竖招魂幡,送至墓地,将棺木掩埋。

楚雄彝族忌讳深埋,其棺木上端一般与地表齐平,然后垒土成坟。宣威的彝族在葬礼上还要跳一种称作“欺骇”的节奏感极强的舞蹈。

贵州彝族的丧事礼俗与四川凉山彝族非常相近,只是在葬法上已采用棺木装验、入土埋葬。但在下葬前,要在墓穴的上方用柏木搭建一个柴楼,男九层、女七层,毕摩念送魂经后要举火焚烧。这一葬事内容显然是火葬习俗的遗存形式。

云、贵、川许多地方彝族在尸体下葬后,毕摩还要为死者做“灵筒”法事,所谓灵筒是一截20厘米长的竹筒,里面放入死者的几绺头发、一二块指甲和少许的盐、茶、米、羊毛等,表示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仍有吃、有穿,灵筒经毕摩做法事后,送入祠堂供奉。

广西彝族人去世后,先剃去亡者鬓角的头发,然后用柑叶水洗身,换新衣,给亡者头缠白头巾。丧葬期间, 舅家奔丧者极有特权,死者尸体穿衣装验过程及棺木均须舅家过目同意后,才能出殡。出殡埋葬后头一天,要送酒饭到坟前祭拜,翌日送饭到半路,第三天倒些饭菜在房前屋后,三天后,不再送饭祭拜。丧事后一月内,家人吃饭,餐桌上照旧要摆放死者的碗筷,以示纪念。广西那坡彝族,人死入葬后五六年左右,还要由儿子或女婿捡骨作二次葬。

在大、小凉山彝区,有为生者操办“丧事”的习俗。届时,一切丧葬仪式都按着正常亡者的丧事进行。请毕摩诵安魂经和指路经;延请亲朋好友赴宴、守灵,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等。假丧实际上是为生人提前做的“超度”道。

 

文章编辑:彭媛仙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