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布摩与摩史文献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毕节日报
发布时间:2014-09-16 14:11:00


布摩作为彝族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其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主持祭祀仪式、传承传播彝族文化。布摩的这种职能沿袭历史有着数千年之久。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分工的明细化,在布摩这一职业中,又分化出被称为“摩史”的职业。

“摩史”有“摩守”、“慕师”等多种音译。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地位仅次于君长,是“穆魁”组成成员,又与在彝族政权结构中居于第三位的布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在水西彝族君长制政权体制高度完善的“九扯九纵”设置中,摩史为官一秩,“司宣诵”,“司文书”,“掌历代之阀阅,宣歌诵的乐章”,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摩史必须做到通文字,精礼仪,足智谋,善辩论。举凡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布摩这一重要角色。

市彝文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说,《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的记录,当指摩史。在很多大的场合,摩史“辄饮酒赋诗,竞才品艺。所赋诗歌,多古典古语,尤以能设比喻及隐语者为上,颇似诗经中以草木鸟兽咏成比兴体诗歌”。

摩史在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王继超介绍,在各君长国时期,这一职业通常由相当于亲王的人充任,如阿芋路仁邓阿余、举足阿姆,芒布部阿额麻耐,水西部的支能额觉、举娄额尼、德楚仁育,乌蒙部的举足尼迫,乌撒部的陀尼德直、侯汝米勺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武士;在家族统治的政权里,他们是地位仅次于君长的摩魁;而在激辩的场合,他们又是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的摩史。

摩史的礼仪官、外交官等身份,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空间与平台。古代各君长国之间的交往活动称为“叟觉”,而分布于今四川的糯、侯,分布于今云南的武、乍、侯、布、默,分布于今贵州的布、默、侯六大部的各支统治者都是世亲,因而他们之间的外交活动称为“余叟苏觉”。 “余叟苏觉”这种以“姻亲交往”、“走访亲戚”为名义实质为外交的活动十分频繁,迎来送往的双方通常要举行隆重的吟赋诗歌的比赛活动。而“余叟苏觉”活动的主角就是摩史。摩史在外交场合通过吟诗,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可以游说对方,使之信服,从而达到双方结盟或修好,或进一步加强关系的目的;也可以达到破坏、瓦解对方与第三方的结盟,或激起对方出兵与自己决战的目的等。而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色、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的摩史往往会得到对方丰厚的财物馈赠。

在彝族部政权时代到土司制时期,布摩在很多时候是主持丧事祭祀和祖宗的祭祀仪式,又司教化,以家庭教育与学堂教育的形式,教授本家族乃至于外家族子弟,传播彝文典籍文献文化。战时的布摩为君长决策出谋策划,制定军事谋略,有国防或军事参谋长一样的职能,甚至还跟随君长,亲自领兵出征上战场。

随着彝族君长制政权的消失,摩史这一职业不复存在。但摩史本就是从布摩中分出去的,最后又回归布摩群,因而摩史曾记录掌握使用的那部分典籍,仍然由布摩保存并流传了下来。

王继超说,后来的布摩专为少数土目地主的丧事祭祀和祖宗祭祀服务,同时更多地为彝族民间的丧祭、祖灵祭奠、祭山、祭土、祭水等各种祭祀仪式服务,还为民众举行祈福消灾、治病、择期找日、预测命运、占卜等活动,并积极招收了一部分外姓弟子,传授彝族传统典籍及其布摩的职业,从而使演变了的布摩职能还能传承到近现代。

 

 

文章编辑:齐敏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