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71&nowmenuid=500129&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0
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是一个拥有三百多户人家,一千二百余人的古村落,这里堪称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历史文化厚重。
相传这个古村落是彝族先民开辟的衣胞之地,后因战乱彝先民迁走,有汉到彝走之说。洪武年间多数汉民族随沐英迁徙至云南,随着汉民族迁入,把中原文化带至云南,后又融入了本土彝文化,所以该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汉民族迁入后,这个村就有了演唱“花灯”习俗。为祈求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花灯里又融进了崇拜彝族之神的内容,反映彝族先民原始崇拜和相关祭祀活动。最为典型的就是该村每年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也称“太平会”。整个祭祀活动内容,虞人娱神,充满着彝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印记,极富地方民俗特色。
据楚雄州戏曲志记载:“以口夸太平灯社业余花灯班社,主要演花灯,兼演滇剧,成立年代不详,据艺人杨正开、张绍祖、杨绍舜等人介绍,灯社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咸丰庚申年(1860年)因战乱(匪患)洗劫,灯社停止活动。咸丰末年由时任省城蔡小舟戏班名角杨继民先生回乡带回半副行头(三箱服装和乐器),在村里吸收热心青年在自家楼上教唱花灯,重组灯社,滇剧名角太平灯会的第四代传承艺人尊师杨继民于1944年谢世,暂停了滇剧演唱,但花灯演唱一直传承至今。”
据楚雄州戏曲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时任楚雄县劝学所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杨以久对家乡的太平花灯戏曲寓教于乐的作用,有详尽的了解,同时,也觉得古老的戏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潮流。因此,他撰写了《戏剧改良说》:生千载之下,可以睹千载以上英雄之懋迹,居一寓之首内,可观全国以内风俗之良否,非戏曲不为功。戏曲之于人,增智识,舒心志,其益固多。然引人于邪,导人于恶,其害亦大,此戏曲之所以急宜改良也。使一般往观之人,堕坏于冥冥之中,其甚误也。故凡演者,必有关于社会之进化,人群之公益。摹亡国之惨,以唤起人民有爱国之心;写专制之毒,以诱起人民共和之志。如此,则可以补助教育之不逮也。演说家虽口焦舌敝,而人不关心,一观舞台之事迹,即印诸脑,此戏剧之功,驾乎演说之上。方今共和成立,欲维树人心,则改良戏曲安宁绥乎?愿有心者喜图之。”此段论文被当时太平灯会作为立社之本。
太平灯社有一批固定的演出剧目,如花灯历史剧《凤阳花鼓》,历史剧《大王操兵》、《土地堂还愿》、《小放羊》、《小疙蚤打草鞋》、《杀狗劝妻》、《丁山打雁》、《围鱼口》、《挡谅》、《大补缸》等等。五十年代起太平灯社演唱活动更是红红火火,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太平灯社被调演庆祝节日,深受好评。建州60多年来,太平灯社创作和整理了一批优秀花灯剧目,参加了楚雄州、市的调演、汇演,均受到好评。即便“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唱活动也从未间断过。1981年该灯社的演员在参加市文艺汇演期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为灯社的业余演员何金芝等录制的花灯唱段在云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文艺”节目中播出。1989年该灯社的业余作者收集整理的该村的历史剧目《大王操兵》、《乡城亲家》、《凤阳花鼓》等剧目被楚雄州文化局作为文化遗产录像保存,同年三个节目被国家剧协收录于《中国戏剧云南卷楚雄花灯专集》,同时被州博物馆收藏为馆藏资料。2007年春节,市文体局彝族文化传习袭又拨出一定经费组织整理了该村的《中国彝族土主崇拜原生态展演》,并进行录像收藏,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岁月苍桑,太平灯会历经数百年风雨兼程,凡入斯门者循规循矩,克勤克虔,启后承先,源源相接,历代相传至今。
近些年来,太平灯会得到长足发展,太平花灯得以传承和光大。太平灯会到如今已经是第六代、第七代传人,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传承和弘扬着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借此宝地,谨将近代传承艺人英名敬录予右,以示敬意:
杨继民、何 达、张丕周、杨绍文、杨绍舜、何朝佐、何永发、何正安、何盛辅、何正芝、杨红珍、杨锦发、杨锦祯、杨应堂、杨应龙、杨正开、杨正纪、杨国辅、李承先、李如高、李如发、李仕祥、李如运、李仕龙、李仕兴、李春贵、李仕明、李正兰、何金芝、张家凤、段国凤、何智红、何智勇、陈淑英、杨天学、杨天才、何泽高、张家宏、李仕才、何泽深、杨国忠、何国龙等。
灯会宗旨:爱国守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共建和谐家园,道德处世,行善施德,劳逸结合,修身养性,启迪传承,利人利己,报效国家,同享太平盛世。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