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88&nowmenuid=500127&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0
六祖古歌------开奔勒笃
近日,由中共南华县委宣传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共同合拍的中国南华彝族“六祖古歌―开奔勒笃”纪录片在南华县红土坡镇依黑么村委会梳头山彝村梳头山开拍。
《六祖古歌―开奔勒笃》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哀牢山中部“罗罗颇”彝族地区的一种极为古老的民间祭祀歌舞,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种打跳歌舞在大部分彝区已经失传,只有在该县红土坡镇依黑么村委会梳头山彝村至今还在传承着这种古老的祭祀歌舞。歌舞时有200余人参与,一位男长老,是此项活动的主角,当地彝语称为阿普;三位老年妇女,扮演阿普的三个妻子,老大称阿皮雅、老二阿皮勒、老三阿皮丫;六位青壮年男人(六祖),老大称阿幼压,老二称阿幼列,老三称阿幼巴,老四称阿幼觉,老五称阿幼切,老六称阿幼迭。六位中青年妇女,扮演六祖之妻,老大之妻称为阿罗压,老二之妻称为阿罗列,老三之妻称为阿罗巴,老四之妻称为阿罗觉,老五之妻称为阿罗切,老六之妻称为阿罗丫。12名童男女,扮演阿普的孙子孙女。5位毕摩和40余位乐师及群众演员(包括4把大三弦、4把小三弦、4把月琴、4支笛子、2支长号、2支大筒号,4支锁呐、4个树皮哨子、4个树叶吹奏、1支闷笛、1支巴乌、5个羊皮鼓、2面大锣及升、斗、簸箕、筛子、木甄子、木盆、木瓢、筲箕、铜锅、木碗、经幡队、彩旗队等)共同开展祭祀活动。
歌舞时人们敲着日常生活用具升、斗、簸箕、筛子、木甄子、木盆、木瓢、筲箕、铜锅、木碗等,翩翩起舞,边打边跳、边唱边舞,舞蹈欢快热烈,歌声婉转动听,歌词大部分都是唱有关“树大分枝,人多分家”的道理,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特色。
专家们经过研究考证认定,“六祖古歌―开奔勒笃”就是彝族始祖笃慕举行“六祖分支”分家祭仪活动时所跳的歌舞,与“六祖分支”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当地传说:彝族的祖先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生活在长满马樱花树的一座被称为“洛尼白”的高山上。阿普笃慕房子前边就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的大马樱花树,可这棵马樱树从来没有开过花。话说阿普笃慕虽然儿孙满堂,吃饭时,把整个屋子都坐满了,但总是舍不得让六兄弟分开居住。每当儿孙们问阿普笃慕何时分家时,阿普笃慕只是说等房前的大马樱树开花就分家。有一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早上,阿普笃慕的一对孙男女在大马樱花树下玩耍,忽然看见千年曾未开过花的大马樱花树竞开满了火红火红的马樱花。三对孙男女看到树上开满马樱花,高兴得跳了起来,急忙跑进家告诉了阿普笃慕爷爷。阿普笃慕出门一看树上果真开满了马樱花,此时阿普笃慕意识到,这是天意,这个家,不分是不行了。于是叫来六个儿子,坐在马樱花树下,共同商议有关分家事宜。征得六兄弟同意后,阿普笃慕就在马樱花树下摆起祭坛,兄弟六人杀了一条牛,祭祀马樱花神。阿普笃慕并将日常生活用具平均分给了六兄弟,六兄弟敲着这些各自分到的铜锣锅、木甑子、木碗、木瓢、木盆、木升子、簸箕翩翩起舞。经过一番自娱自乐的打跳之后,兄弟六人及全家吃了一顿团圆饭之后,就各奔东西,分道扬镳了。以后,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日才回到故里兄弟相聚一次,举办“开奔勒笃”,纪念始祖笃慕主持“六祖分支” 祭仪活动。(李贵平)
文章编辑:字忠慧依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