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网

www.yixueyanjiu.com

首页-->民风习俗

盘点楚雄市彝族乐器家族

作者:嚓玛偌文章来源:http://www.cxyzbm.com/ns_detail.asp?id=500526&nowmenuid=500120&previd=0
发布时间:2016-03-06 09:41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楚雄市彝族能歌善舞,不仅创造了许多动听的山歌调子样式,也创造了许多自己特有的民族乐器,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大三弦:是楚雄市彝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乐器,是当地彝族群众踏歌起舞、引吭高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大三弦,彝语称:“协资”、“拜鲁”,由弦盆、弦杆、弦扭、弦码、弦线、弦带等组成。弦杆用栗木、松木等材料制成,弦盆用马缨花树制成,弦扭和弦码多用松木制成。其材料通常要上年置备,下年干透后才可制作大三弦。弦带宽约3~4厘米,长约2米,在弦头和弦盆固定端留有长约20厘米的飘带,弦带上绣有各种鲜艳的彝族刺绣图案。大三弦总长1.2米,弦盆直径约15~18厘米,弦线用老母羊(瘦羊)的肠子制成,富有弹性。其定弦为老弦低音“1”,中弦中音“5”,子弦中音“1”,即“1、5、1”,相隔四个全音,在和声伴奏时主要用第一把位,无弦品,便于弹奏装饰音和滑音。大三弦主要有单弹和滚弹两种弹法,和弦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可使用颤音、泛音、滑音等多种技巧,旋律节奏对应所伴奏音乐种类,大多有唱词,如:“窝学嘎利栽栽,确学腊子栽栽,哈嘞栽嘞色色,哈嘞娘嘞色色”,意为:五月茄子好,六月辣子好,还要好起来,还要多起来。唱词内容并无实际意义,仅是一些生产生活事物,主要是便于对该旋律的记忆。大三弦声音洪亮、粗犷,是彝家汉子必备的乐器,也是当地彝族“跳歌”时的主伴奏乐器。在市内所有彝族聚居地区均有此乐器,州内南华县、双柏县与楚雄市接壤的部分地区也有所分布。

     二、小三弦:是大三弦的“缩小版”,制作工艺及使用材料与大三弦相似。由于琴身缩小,便于随身携带,是彝家人农耕牧猎、外出云游以及走亲访友时随身携带的“伙伴”。小三弦,发音清脆尖利,是彝家人演唱“小乖佬”、“仁义调”、“冷气腔”等山歌小调时的主要伴奏乐器。小三弦还是一件富有当地特色的独奏乐器,彝家人无论是欢乐、郁闷还是朋友聚会、抒发情感的时候都要弹奏小三弦,直抒胸意,极富表现力。

     三、竹笛:彝语称“地鲁”,是用金竹等竹材制作成的一种丝竹乐器。笛身长25~40厘米,直径2~3厘米,有6个指音孔和1个吹孔,无笛膜孔和释音孔,通常以筒音为“5”演奏。制作时,为准确表现彝族特有的旋律,“6”音降四分之一调(不足半调)。“地鲁”主要用于舞蹈伴奏,亦有相应的唱词。也可独奏,独奏曲主要有“过山调”等,是彝家人出山牧猎、下地农耕途中经常演奏的一个曲调。用于伴奏时,通常用音高一致的两支或多支同时演奏,声式甚壮;也可用音高相差一个8度的两支或多支同时演奏,表现力强。“地鲁”还经常与大三弦、葫芦笙等乐器一起为舞者伴奏,阵容较大,声势笃盛。

     四、葫芦笙:是楚雄市彝族特有的乐器之一,用专门培育的特型葫芦制成。要选择肥沃的园地栽培特型葫芦,要通风透光,精心呵护,待结出小葫芦后适当定型确保颈柄修长并略微弯曲。上年种出的特型葫芦干透后可制作成乐器主体,圆形一端作共鸣腔,长尾端为吹奏端。制作时在共鸣腔上打五个孔(上下垂直穿透),去瓤,按音高不同选长约20~40厘米、直径1.5~2厘米不等的竹管制作成音阶管,竹管一端制作发音簧片置入共鸣腔内,吹奏口送气带动簧片振动发音。簧片制作和调试此十分重要,调试工作确定该乐器的音高和音准,一般由葫芦笙“师傅”操作,彝语称该工序为“奔姑”,调试要十分精细,确保乐器“恰课”,即“合调”的意思。每根发音管在共鸣腔外侧开有阻音孔,其闭合可奏出旋律,“6”音管和“3”音管尾部(底部共鸣腔外侧)释音孔开启,其余3根发音管尾部用蜂蜡填塞“闭合”,调整释音孔大小可确定“4”和“7”两个“半音”,这两个孔还常用来演奏指颤音等技巧,以加强表现力。彝族葫芦笙分为“奔阿”和“奔托罗”两种,“奔阿”中体积较小、发音较高的一种又称为“奔祭利”。“奔阿”主要为芦笙舞伴奏;“奔托罗”则常用于讨亲嫁娶、竖柱入宅等一些庄重场合。演奏葫芦笙通常由彼此相差一个8度的两支合奏,彝语称“摁巴”,也可配合大三弦、“地鲁”等乐器共同演奏“攒歌”(团结歌)。

 

文章编辑:蓝色愿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彝学研究网